適應未來社會,強化“二力二商”培養

本文作者:李雷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正在肆虐的這場新冠病毒疫情,讓我們蒙受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必將促進社會諸多方面的反思與變革。

毫無疑問,武漢疫情爆發後,中國特有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使得疫情的蔓延在較短時間內得到了有效遏制,這也充分證明了我們的制度優勢。但優勢還主要體現為一種“亡羊補牢”式的事後控制能力的強大,如果能夠提前兩週就認識並正視疫情的存在,果斷採取措施,我們蒙受的損失可能只有現在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

這一點,也許是我們最應該反思學習的。我相信,疫情過後,一種反應迅速,以預防為主的防控機制一定會建立起來。舉一反三,我也由此想到了自己熱愛並投身於其中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是否也應該未雨綢繆,別等所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時,再來亡羊補牢,再來反思改革。

我們正處在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時代,風馳電掣、白馬過隙等已不足以形容時代變化之快。社會的快速發展,必將帶來對人才需要的重大變化,而目前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將很難適應未來的社會需求。

教育模式應該如何前瞻性、適應性改革?我認為首先要準確認識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特點。也就是要回答好: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每一位正在接受教育的大、中、小學生也要思考另外一個孿生的問題: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

要回答以上問題,先要認清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更為久遠的未來社會的主流特點。我認為有兩個特點是十年後的社會所獨有的:高度智能化、快速多變。

首先,是高度智能化。如果讓人們選擇一個關鍵詞,去描述十年後人類社會的特點,“智能化”一定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智能化的實踐早已開始,但2019年5G技術商業化,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必然給智能化插上騰飛的翅膀。英國牛津大學與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2014年底發佈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在未來10~20年之內,日本所有勞動者49%的工作將可能被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代替,而美國、英國這個替代比例分別會是47%和35%。當然,還有的機構做出的預測數字更恐怖:98%。我們不必去深究這些數字的準確性,但應該確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目前由人承擔的很多工作,越來越大的比例將移交給機器人。大家也可以仔細想一下,目前你認識到的已經和正在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有哪些?如果你在這方面接觸了足夠多的信息,一定會得出結論:未來人工智能對於人類工作的替代幾乎是全方位的。如果你對這方面的認識不是很充分,推薦大家閱讀一下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今日簡史》、《未來簡史》,雷•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克勞斯•施瓦布等人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其次,是快速多變。1000年前,如果有一個人睡著了,一睡睡了500年,醒來後他會發現:醒來之後的世界跟睡覺之前的世界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今天的人不說睡上500年,就是睡上五年,他醒來之後肯定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OUT了。我們每個人都不同程度感受到了變化的快速,但目前還只是指數變化過程的開始階段。關於指數變化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池塘角落最初只有一片荷葉,荷葉的數目每天增加一倍。一共需要30天,整個池塘就會佈滿荷葉。時間倒轉過來想一想:第29天什麼情況?29天時,池塘只有1/2的面積被荷葉遮蓋。第28呢?池塘只有1/4的面積被荷葉遮蓋;第27天呢?池塘只有1/8的面積被荷葉遮蓋,第26天池塘只有1/16的面積被荷葉遮蓋……池塘荷葉的增長就是一種典型的指數增長。在前28天,根本沒人會理會池塘中的變化。一直到第29天,人們才注意到池塘的一半突然佈滿了荷葉,而開始關心起來,但這時候他們已無能為力了。當今社會很多面的發展都在遵循著指數模式,現在都能感受到很多變化的快速,那十年後的變化會多快呢?

未來社會的兩大特點,會對社會所需人才的類型和特徵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一個高度智能化的社會,如果一個人只能跟機器爭工作,結果會如何?無論如何也爭不過機器的!如果一個人只能做那些機器人可以做的事情,他最終只能成為尤瓦爾•赫拉利所說的“無用之人”。今天在家裡開學的各位同學,將來一定要做機器做不了的事情。而目前我能想到的,機器人做不了的事情主要有兩大類:需要創造性的事情、需要情感投入的事情。就目前能夠看到的未來,人類研發的機器人還不會具備創造性,也沒有情感。因此,同學們應該從現在開始加強自己兩個方面的能力的訓練。

第一,創新能力。在高度智能化的時代,會湧現出數量龐大的,需要創造性的工作。只有具備創新意識,富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勝任這些工作。

第二,高的情商。坐門診的醫生有可能被取代(IBM幾年前就研發出了沃森機器人醫生),但護士不會。因為護士工作需要情感的投入,需要與患者進行情感的交流。在高度智能化的時代,需要與人打交道的服務業會極為發達,而只有情商高的人才能更好地勝任這些工作。

在一個快速多變的社會,老的行業和工作會不斷消失,新的行業和工作會不斷出現。大家只要回想一下在過去五年當中,有多少職業已經或正在消失,又有多少以前沒有的職業冒出來,就會知道十年之後的職業變換情況。今天在家裡開學的同學們,如果將來想“從一(一種職業)而終”,一定是不可能的,你們一生中變換幾個行業,甚至更換幾個職業將是一種常態。要適應未來快速多變的社會特徵,大家需要強化鍛鍊另外兩項能力:

第一,學習能力。只有一個學習能力強的人,才能在面臨職業消失,自己失去工作的時候,很快學習掌握一種新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讓自己快速找到一份全新的工作。而學習能力差的人,會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最終淪為“無用之人”。並且,最好在學習能力前面加上“自主”兩字,自主學習能力強的人,會更加主動地學習,前瞻性地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未雨綢繆地適應社會的變化。

第二,高的逆商。在未來快速多變的社會,社會的未來,組織的未來,個人的未來,都是高度不確定的。這種高度不確定性,會讓人常態性地處於很高的壓力之下。只有抗挫折能力強的人,也就是逆商高的人,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更好地生存發展下去。

以上四種能力,我簡稱為“二力二商”,是今天在家開學的同學適應未來社會特點,謀求自己未來工作生活幸福的必備技能。如果這四項能力統統不具備,那成為無用之人的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百;要擁抱光明美好的未來,一定要具備其中的兩到三項。當然,具備以上能力是適應未來社會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如果不理解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請參閱《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的通俗解讀》一文)在重視這四項能力培養訓練的同時,不能忽視其他方面的學習和提升。


我認為目前以知識傳授、知識學習為主的教育模式,很難讓我們的學生具備以上四個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情商和逆商的訓練,在現有教育模式下是被嚴重忽視了的。

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有必要改變教育的模式,從知識學習為主轉向能力訓練培養為主。各位同學們也不能被動等待教育模式的變革,先從改變自身的學習模式做起,這是對自己,也是對社會最為負責任的做法。

最後,需要指出一點:知識和能力的獲取方式是不同的,知識可以通過讀書、聽課等方式學習而來,但一個人的能力不是學習來的,主要是通過訓練形成的。“停課不停學”,就為各位同學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提供了極好的機會,希望同學們抓住它!珍惜它!

換個角度講,人的能力都是逼出來的,大家不妨經常逼自己一下!


喜歡本文,請搜索微信公眾號 淡泊寧靜做學者 那裡有很多本文作者原創教育類文章。



適應未來社會,強化“二力二商”培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