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繭房

互聯網時代我們能接收到的信息無比龐大,再加上很多人把自己獲得的信息在某種程度上和知識等同,這就導致了自我認知上的傲慢情緒。

有一個早已被提出但卻被忽視的概念:“信息繭房”。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像是被關在狹小繭房中的個體,接受特定的信息,並且以為那就是全世界。人都是有自己的偏好的,無論再怎麼堅持客觀的觀察和描述,都是一種幻想。社會學家的客觀中立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傲慢,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剋制自己的種種情緒、知識、認知機制中的私人特徵,站在社會之外去發現社會本身的秘密。社會學家涂爾幹就提出了把社會事實視為物的觀點。外在於個人的社會事實包含了一切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感覺方式,有些事實已經定型,有的尚未定型,但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結晶化了的生活。社會事實對每個個體有約束性的作用,如果嘗試去反抗,就會被它用強制作用來懲罰。

每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都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事實,進而調整自己。互聯網時代一個重要的認識社會事實的方式就是網上衝浪。原本這是一個扁平化的、去中心化的虛擬空間,每個人能夠自由地去徜徉在無限的信息海洋中。但人是帶著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慾望進入這個空間,所接收的消息已經經過了你自己的篩選。就好像打開一個視頻網站,有的人看國產劇,有的人非海外劇不看一樣。這沒什麼,人活著就會想要開心,隨性而為是人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自己喜歡的東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思考,這些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享受的。我們也都知道,人各有志、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這些道理都是常識。

但有時候我們並不會記得這些常識。因為我們日常接受到的信息被篩選了,我們以為這些信息就是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更加傲慢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把這個社會看的足夠通透,以為自己是手握真理的人。不同城市的年輕人之間對生活的預期是不一樣的,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更是如此。每個人的廣告推送都是精準推送,算法在屏幕背後分析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的過去和現在的慾望是它的信息,據此給你畫像,給出你現在“正好需要”的信息。你的點擊和進一步關注就是算法以及背後商業公司,資本的養分。

人是動物,而動物有被馴化的可能性的。馴化行為不一定是違反人性的,反而可能會讓你覺得很愉快。但是在你沉迷在與自己思維毫無齟齬的信息世界中時,所謂的自由意志已經開始衰退。信息繭房逐漸形成並結晶化。舉個例子,每年春節回家的年輕人與長輩之間的互不理解和三觀崩壞。這就像是不同繭房之間的碰撞,有的人轉而向互聯網尋求安慰和幫助,有的人會開始反思和理解對方,還有的人只是讓憤怒和無助控制自己。

人與人之間是不會相互理解的。每個人的過去和現在都有差異,不存在同質化的人,但我們仍然可以被算法識別為不同的類型。再特立獨行的人,甚至是惡劣的人,在互聯網上也能找到自己的組織。近期的N號房事件即是一例,真的有魔鬼存在,真的有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人存在。但是在你點開這條新聞的同時,相關的推送也會出現,將認識中的世界描繪的更加灰暗,或者充滿希望。現實並不是非黑即白,人更是這樣。多樣性與差異才是社會現實的本質。

但在互聯網中信息的狂轟濫炸之下,差異和多樣性會被逐漸淡化。因為身處其中的人接受的信息多樣性會降低,會被各種平臺軟件以及不同類型的自媒體“馴化”。精準推送、用戶黏性、閱讀量、點贊數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個人傾向的展現和助推。

信息時代,人的確是自由的,而且在行為上有無限的選擇可能性。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接受的信息,可以用頁面中的小叉投票決定接受還是反對。在一次次的選擇中,我們自我塑造,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面臨著把自己關進信息繭房的危險。

其實信息繭房,從純粹客觀意義上來講也不一定是不好的,但伴隨著它,個人可能會產生的傲慢和對多樣現實的屏蔽是不那麼好的事情。

世界、社會和人是具有多樣性的,屏幕上顯示的並不是全部世界。保持對世界和社會的謙虛,保持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或許對魔幻的生活能多一點理解的可能。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