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瓷和技術的對外傳播(一)

清王朝一向閉關自守,對於海外貿易不似以前的唐、宋、元、明時期那樣開展得蓬蓬勃勃。但是,出於商業上的需要,康熙時期即已在浙江、江蘇、福建、廣東沿海一帶設立了海關。到雍正時在福建廈門還出現了洋行、商行,而以歐洲各國為主要貿易對象,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俄國等。

清代陶瓷和技術的對外傳播(一)

當時歐洲人所用中國瓷器大多是由荷蘭與英國商人轉手經營的。17 世紀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還曾指定專人成立了中國公司,到廣東定製帶有法國紋樣的瓷器。俄國沙皇大彼得時期(1682一1752年)也曾向我國訂購過許多瓷器。至今這類專供外銷的清初瓷器在故宮和國家博物館內尚有所見。以後則不限於宮廷,甚至歐洲民間也盛行中國瓷器,因而銷路大增。流風所及,上層社會中間對中國優質瓷器的收藏爭奇鬥富、引以為榮,雖至今日此風似猶未戢。

乾隆時期為適應外銷需要,國內出現了洋彩瓷器,在瓷器裝飾方面完全仿照西洋畫法。唐英在《陶冶圖說》中曾提到“其十七‘曰圓琢洋彩’、圓琢白器五彩,繪畫摹仿西洋故曰‘ 洋彩’。......所用顏色與琺琅色同”。在《陶錄》與《竹園陶說》裡面也曾有論及。洋彩瓷器在當時頗為流行,而且有外來與內造兩種區別。內造洋彩瓷器當早於康熙時已經有之。如《飲流齋說瓷》中解釋洋彩說:

雍、乾之間,洋瓷逐漸流入。且有泰西人士如郎世寧供奉內廷。故雍、乾兩代有以本國器皿摹仿洋瓷花彩者,是曰“洋彩”。畫筆均以西洋界畫法行之,尤以開光中繪泰西婦孺者為至精之品。至於花鳥亦喜開光,又有不開光者。所用顏色純似洋瓷,細辨之,則顯然有別。且底內往往有華字也。

清代陶瓷和技術的對外傳播(一)

另據《瓷史》“乾隆窯”項內記載:

洋式瓷,亦作於乾隆之末。自外人訂製者有半,自我國仿製者亦半。洋式瓷實內府所頒圖說而燒供御用者,形式與常制異,所繪多西洋人物屋宇,較西洋所制者為佳。又稱康熙時已嘗聘法人、意人專司御窯繪事,但所作不常採用。則洋彩瓷又不始於乾隆也。

如此看來,則洋彩瓷器早在康熙時當已經有之。結合所見傳世遺物,曾有康熙五彩茶罐上面繪畫俄國雙鷹國徽圖案,便是當時作品。

清代初期至中期階段,中國瓷器在歐洲既有廣大的市場,同時還與東南亞、非洲、澳洲、美洲等許多國家有商業往來。據文獻記載,當時輸往印尼、菲律賓、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的瓷器多是福建德化窯產品。至今如新加坡萊佛士博物館及沙撈越博物館等展品中仍保存有不少當時我國的外銷瓷器。

雍正時期又受粉彩、琺琅彩的影響而出現一種名為“Lailamton” 的珍貴瓷器,也是王室訂自景德鎮窯按照泰國紋樣製作而成,多用金色描繪薔薇雜以其他花草用粉彩的技法作裝飾紋樣,有的器物底足還寫有中國年款,畫工細緻,豔麗奪目,其精彩比之國內所見同類製品毫無遜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