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名將先軫全殲秦國大軍,做到戰無不勝,為何最終主動自殺?

wangfuan


先軫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將領之一,指揮了兩場劃時代的戰役。其一是在城濮之戰大敗楚國,為晉國霸業奠定基礎。其二是指揮崤之戰,全殲秦軍主力,一戰解決心腹之患,在此後一百年裡,秦國一直被晉國壓制著。

然而,先軫最後的結局卻令人非常意外,在與白狄的作戰中,他以自殺性的衝鋒終結了自己的生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元帥,為什麼會以這種方式死去呢?

這還要從崤之戰說起。

第一,先軫向晉襄公啐口水

崤之戰,晉國全殲秦師,俘虜秦國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但在善後事宜上,晉襄公卻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

當秦軍大敗、三將被俘的消息傳來後,晉文公夫人文嬴非常震驚。文嬴既是晉文公的夫人,也是秦穆公的女兒,她想方設法,要營救孟明視等人的性命。

文嬴對晉襄公說:“秦國與晉國原來關係很好,都是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個人,從中挑拔離間,使兩國關係惡化。如今三人打了敗仗,秦君恨之入骨,巴不得吃其肉喝其血。不如把他們交給秦國處置,既能讓秦君殺之解恨,又可顯示晉國的寬大。”

晉襄公剛剛繼任君位,政治經驗上欠缺了一些,給文嬴一糊弄,就糊里糊塗地答應了。文嬴以最快的速度釋放了孟明視等三人。

這麼重大的決定,晉襄公居然沒有跟總司令先軫元帥打招呼。先軫問起對孟明視等人的處置意見時,晉襄公說:“因為文嬴夫人強烈要求,寡人已經將三人釋放,讓秦國人去懲罰他們。”

先軫聽罷氣得渾身發抖,暴跳如雷,也顧不上形象,開口便罵:“將士們在前線以生命相拼,才把這幾個秦軍將領活捉。現在你憑那個婆娘幾句話,就把他們給放走了,長敵人士氣,滅自己威風,晉國離滅亡不遠了。我呸——!!!”說罷就當著晉襄公的面吐口水。

第二,由於對國君無禮,先軫深感內疚

先軫是晉軍中最有才幹的將領,是城濮之戰和殽山之戰兩大經典戰的組織者和策劃人。他的才智使晉文公把他從下軍副司令的位置一舉提拔為三軍總司令,他也不負重望地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名將。先軫是典型的晉國武士,身上充滿責任感與榮譽感,因為晉襄公放走了孟明視等人,他大發脾氣,並當面吐口水。事後他深感後悔,認為在君主面前如此無禮,有違武士之道,罪不容赦,內心非常愧疚與自責,深陷一種不可自拔的精神病態中。

今天的人很難理解古代“禮”的精神,禮的最高體現就是忠君愛國。為了讓大家更理解先軫的所作所為,我這裡再舉楚國將領鬻拳的例子,可以作為一個參照。

鬻拳是楚文王時代的將領,他曾經在一些事情上與楚文王意見相左,楚文王不聽他的建議,他一怒之下,操起一件武器,威脅楚文王。楚文王見他動真格,心裡有些發毛,就只好順從他的意見,事後鬻拳說:“我用武器威脅君王,沒有比這更大的罪過了。”為了謝罪,他自殘雙腿。

先軫與鬻拳都是古代武士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們不盲從君主,當君主做錯事時,他們甚至會以威脅、吐口水的手段表示不滿。然而,他們又會自動為冒犯君主而選擇自我懲罰,這種精神,是現代人所難理解的。

第三,先軫選擇自殺性衝鋒

當然,先軫大可以自殺謝罪,可是這樣死未免死得不太光榮,於是他選擇在戰場上戰死。

殽山之戰後不久,白狄的軍隊入侵晉國。雖然這次入侵被晉國軍隊擊退,可是在戰鬥中,卻出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晉軍元帥先軫竟然以一次自殺式的衝鋒終結了自己的生命,他最後的話是:“我是一個普通人,竟然在國君面前無禮,又沒受到懲罰,可是我必須要懲罰自己。”他脫去盔甲,衝入敵陣,最後死在亂兵之中。

先軫智慧超群,深謀遠慮,恪守一名武士的信念,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有違武士的道德標準後,他毅然選擇了戰死沙場這樣一種特殊的贖罪方式。這一方面體現出其個人完美的人格追求,另一方面給人留下無盡的惋惜。


君山話史


先軫在軍事史上地位很高,他的戰爭指揮藝術,兩千年後從史書描述中揣測梗概也讓人歎為觀止,他是晉文公的好友及患難之臣,對晉國霸業立下汗馬功勞,一部春秋,半部晉國史,所謂五霸,都不如晉國從開始雄起到春秋結束。在晉國強盛時,先軫指揮的兩場對楚對秦的戰爭居功至偉,一場是打掉侵擾中原多年的蠻夷楚國的銳氣,另一場則一舉堵死秦國東出之路,他之所以會死亡,是謀國不顧身,激憤於國事而做出輕慢國君的舉動,在重禮儀的先秦時期,在以品德自詡的先軫心目中,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因此在與狄人的戰爭中,故意自蹈死地,自己懲罰自己的不敬之罪。


晉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得楚成王的禮遇,在姐夫秦穆公嬴任好的幫助下回國當上國君。秦晉是鄰國,秦國與楚國一樣也被中原諸國目為蠻夷之國,一直想借晉國內亂圖利,得地或者進入中原,先後被晉惠公父子所欺騙,兩國發生交戰,到重耳上位,兩國邦交加強,又為姻親之國,有秦晉之好的美名。國君並不只能考慮到私人感情和個人恩怨,國家利益驅使,在重耳還在世時,兩國已經出現不和諧的聲音。秦晉合兵要攻下鄭國時,秦穆公聽了鄭國老臣燭之武的說辭,認為鄭國近晉遠秦,滅亡它只會讓晉國更強,秦國無益,於是留下三將為鄭國守衛拒敵,盟友陣前反目,晉秦聯盟已近乎破產,只是重耳私德較好,沒有認真計較,才不致刀兵相見。


先軫死亡的事就與鄭國有關,晉文公重耳去世,兒子襄公即位,正是青黃不接新老交替之時,秦穆公得到內應的報信,得知鄭國防守空虛,便打算襲擊它取得土地財帛,派出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帶領兵車400輛偷襲,誰知行軍到中途,消息洩露,來到滑國,鄭國商人弦高得知,心憂母國而想出一計,便帶著十二頭牛拜見三帥,欺騙他們說,得知秦國出兵,鄭國國君除了加強警衛外,還讓小臣帶著這些牛前來犒師。三帥一聽,鄭國已有準備,突襲已經行不通了,便以言詞回說,為了不至勞師無功,也為了讓理由堂而皇之,在回師時滅了滑國而回。

滑國也是周王室至親,分封的姬姓伯爵,與晉國算同宗,滅國的消息傳到晉國,上下震動,老臣們都顧念秦晉之好和秦穆公前情,打算置之不理。這時,元帥先軫表示不同意放過秦軍。 “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與另一元帥欒枝展開激烈爭辯,從國事私恩說起,指出如果不行動,便會一日縱敵,成子孫百世之患,襄公接受了他的理由,出兵攻擊秦國迴歸之師,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崤之戰,秦軍孟明視等三名主將被俘虜,軍隊也全軍覆沒。



晉襄公名份上的母親懷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得知秦晉交兵的消息,非常著急,向襄公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讓秦國去懲罰、殺死他們,如果由晉國動手,恐怕加深兩國裂痕。襄公同意了,等到先軫得知消息,秦國三帥已離開好久渡過黃河了,先軫更加憤怒,痛斥襄公說,將士在前線拼生拼死,才打了這場勝仗,活捉敵軍主帥,你聽從婦人之言,自毀戰果,這樣下去,晉國離滅亡不遠了。說完還朝襄公吐了口水“不顧而唾”。襄公自感有錯,也不怪責他

而先軫過後,覺得有損國君顏面,也讓自己品德受損,正人必先正己,必須就此事有個說法,請誅又怕傷了國君賢名,就借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的機會,脫下甲冑,衝陣而死。


南方鵬


東周是中華歷史上人才與天才最為鼎盛的時代。諸子百家基本上構建了中華民族悠悠數千年的人文的根本。

在這個紛亂的時世,兵兇戰禍連連,這樣出現了及成就了諸多天才將帥。我們在熟知孫子、李牧、廉頗、白起等等常勝將軍之時,往往遺失了在這些常勝將軍之前就已經是:未嘗一敗的春秋傑出統帥-先軫。



先軫是迄今所見歷史記載的伏擊戰的開山鼻祖,是野戰的祖師。在大約的一百年後,大名鼎鼎的兵聖孫子,在其軍事思想影響,在不朽名著《孫子兵法》中寫下了軍事名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而其所開創的野戰軍事思維,在其約400年後,被秦國殺神白起所發揚光大,白起的野戰亦未嘗一敗。

由於年代遙遠,記載先軫的詳細史料並不多。現在人們能看到其中由其指揮最為重大的戰役是“城濮之戰”與中學語文教科書說到的“崤之戰”。



先者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得以稱霸的關鍵戰役,此戰擊敗了春秋當時的頭號強國的楚國。

後者,相信很多人也知道是擊敗另一個強國-秦國。而先軫之死就是直接與此戰役相關。

公元前628年一代梟雄晉文公去世,秦國藉此之機,試圖接掌後晉文公時期的霸權。在不予通告晉國的情況下,出兵並偷越晉國國境,企圖殲滅晉國的盟國鄭國。

可惜被鄭國的情報得息,有了嚴密的防範,於是秦國改變策略先攻滅位於晉國的近鄰盟國滑國。

偷越國境在先,滅鄰國盟國在後,這無疑是對晉國的戰爭行為。先軫當時力排眾議,主張伏擊秦軍。晉襄公接納,結果先軫率軍在崤即現在河南陝縣伏擊秦軍,此役將驍勇善戰的大秦軍兵一網打盡,主將孟明視及兩副帥均被生擒。

由於晉襄公之母是秦穆公之女,所以秦公主懷贏勸兒子晉襄公放三將,並說:秦穆公一定也會在他們回國後,施以軍法處致的斬首…

結果年青的晉襄公聽信母言,放走了秦三將。先軫得知,怒不可遏,責問晉襄公為什麼這麼輕易就放走將士用鮮血換來的重要俘虜,說到氣奮處,竟向晉襄公吐了一口唾沫。

同年八月,北方犾人攻擊晉國,先軫領軍抗敵,在戰事穩操勝券之時,先軫脫去護甲,衝入敵陣,被擅騎射的犾人亂戰穿身。先軫用此以死明志。

與歷代許多優秀的軍事天才一樣,先軫是戰術大伽,但在政治戰略層面卻認識不足。孟子說:民為貴,社謖次之,君為輕。先軫作為晉國棟樑級的軍事統帥,不留懷軍事天賦才華之身報效祖國,卻為盡這什麼君臣之禮,選擇以死來彰顯所謂的盡忠君主,卻是對國家大大的損失了!


洪範書齋


強大的先軫

先軫確實非常強大,如果他不自己求死,真不知道誰能在戰爭中將他擊敗並殺死。他是第一位同時擁有元帥頭銜和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

歷史書上著名的城濮之戰,就是先軫作為主帥的成名之戰,留下的“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甚至名字比先軫本人還要大得多。還在崤之戰中這一舉全殲秦國大軍,並抓住了秦國三名主將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為俘虜,而先軫的死就和這三名俘虜有關。

婦人之禍

當時的晉國國君是晉文宮重耳的兒子晉襄公,而晉襄公的嫡母懷嬴則是當時秦國國君秦穆公的女兒。為了緩和秦晉關係,懷嬴求晉襄公能把那三個俘虜放回國,晉襄公也就同意了。

可是,這事兒讓先軫知道了以後,可就不僅僅是不開心那麼簡單了。先軫跑到晉襄公面前,怒道:“我們的將士用的是生命和血的代價才換來的生擒敵方主將,卻因為一個女人的話轉眼間就給放了。你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我們自己威風麼?我看啊,大晉國就要毀在你手裡了。”先軫越罵越氣,越氣越罵,最後竟還狠狠地啐了一口唾沫,然後直接就走了。晉襄公被先軫罵得也後悔了,可想再把俘虜抓回來,也來不及了,他只好又去跟先軫道歉,自己做得不好。


一心求死

晉襄公這麼一客氣,先軫反倒也覺得自己做得太過了,越想越自責。於是,在後來一次對狄國的戰爭中,打敗狄國後,先軫對眾人言道:“匹夫逞志於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隨後把身上的盔甲卸掉,衝入狄軍陣營,最終為狄人所殺。狄人隨後將其首級送回晉國的時候,其頭顱竟栩栩如生。

先軫的死確實挺令人遺憾的,但是他這種精神還是非常令人敬佩,他辱罵君主,不但迎來的不是君主的懲罰,反而是君主真誠的歉意,他的自責之心久久不能去除,唯有以死贖罪了。


水一白聊歷史


起因是晉襄公聽從了自己母親的話放走了秦國大將,先軫大怒,說道:“多少將士流血犧牲才抓住了這幾個敵將,現在倒好,因為婦人家的一句話,你就把人放了。這不但有損我們的士氣,也是縱虎歸山!”晉國這邊的朝堂上,氣氛有點尷尬。晉襄公懊悔放了人,先軫更是心裡不好過。晉襄公沒有責怪他,他卻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我們知道,那是遙遠的春秋年代。雖然孔夫子說,那會兒已經禮崩樂壞,但諸侯國的禮教觀念還是很厲害的,民風淳樸得超出現代人的想象。春秋戰國年間湧現的義士不可勝數。先軫的脾氣暴躁了點,但他是個極有原則、極講道義的人。他帶著愧疚和自責,度日如年。崤山之戰大敗秦軍之後沒多久,公元前627年八月,北狄入侵晉國,晉軍在箕地一帶迎戰,很快就擊潰了北狄軍隊。就在這時,先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摘下頭盔,脫去鎧甲,衝進敵群裡廝殺而死。

先軫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作為下屬,只顧一時嘴上的痛快,目無國君。即使國君不怪罪我,我還有何面目活下去?”


如果你認為,先軫因為愧對國君而自殺,未免把他看得太簡單了,還有更重要的原因。筆者認為,先軫擔心自己做出了壞榜樣,被同僚或者其他諸侯國的高官們效仿,怒罵國君還跟沒事人一樣。那樣的話,下一步恐怕就會發展到弒君。畢竟春秋年間的權臣弒君事件很少。

因此,先軫更希望以死捍衛日漸崩潰的禮教系統。他的死必定震動了無數世人,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當時的社會法則。

那麼,先軫為什麼不換一種方式,向國君道歉,或者和後來的趙國廉頗一樣“負荊請罪”呢?我想,那大概不符合他的性格。先軫既然決定要以死明志,戰死沙場更有意義。


異客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楚國堪稱是當時的兩個“超級大國”,秦國勇猛善武、獨霸西方,楚國雄兵百萬、問鼎中原。可是有一位將領居然能把秦國、楚國打得落花流水,讓自己的國家成為天下的霸主!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位將領子打遍天下無敵手的時候,卻選擇主動自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位名將就是春秋時期戰神先軫(zhěn)!許多人大概沒聽過這個名字,但您一定聽過晉文公重耳,沒錯正是先軫將晉文公扶上“春秋五霸”的寶座。先軫是晉國人,很有才能,投在了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門下。當時重耳手下人才濟濟,有五位賢士,他們分別是趙衰、狐偃、賈佗、魏武子以及先軫。

  由於晉獻公寵愛驪姬,想立她所生的兒子做太子,因此引發了“驪姬之亂”。為了保命,重耳率領十幾個人逃出了晉國,其中就包括先軫等五位賢士。此後,重耳流亡各國,長達十九年的時間,終於在秦國的支持下,返回晉國,成為晉國的國君。重耳手下不缺人才,他任用“咎犯、先軫、陽處父,畜愛百姓,厲養戎士”。

  經過四年的時間,晉國就重新強盛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實力雄厚的楚國不斷北進,形成了與晉國爭霸的局面。公元前633年,楚國調動軍隊攻打宋國,宋國國君曾對重耳有恩,於是向晉國求援。晉文公立即調集軍隊,並將全國的軍隊分為三軍。起初先軫只是下軍的副將,可是到了第二年,中軍主將郤縠病死,於是晉文公任命先軫為中軍主將。

  晉國在這場戰爭中投入五萬的兵力,但晉文公依然非常擔心,由此可見楚軍兵力應該遠超晉國。晉、楚兩國在城濮展開大戰,晉軍首先“退避三舍”,接著雙方展開激戰。交戰之初,晉軍就陷入不利的局面,開始出現退卻。就在此時,先軫站了出來,他迅速調整部署,攻擊楚軍薄弱的兩翼,最終取得城濮之戰的勝利。

  經過這場戰爭後,晉國將楚國的勢力逐出中原,而晉文公也成為春秋的第二位霸主。可是好景不長,五年後晉文公病死,他的兒子晉襄公即位。消息傳到秦國後,秦穆公非常高興,因為他一直也想進軍中原,成為天下的霸主。於是秦穆公想趁著晉國國喪的機會,派兵偷襲鄭國,然後進軍中原。

  可是秦國情報工作做得不好,消息洩露,沒能偷襲成功。晉國方面得到消息後,在先軫的建議下,採取了軍事行動。先軫率領晉軍在崤山設伏,結果秦軍返回時中了埋伏。這一仗,晉軍大獲全勝,全殲數萬秦軍,還生擒了秦軍的三位主將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消息傳到秦國,秦穆公親自出祭,放聲痛哭。

  晉軍凱旋而歸後,晉襄公聽從了繼母(秦穆公的女兒)的話,將三位秦軍將領釋放。先軫聞訊後非常生氣,在朝會上公開頂撞晉襄公,居然還“不顧而唾”。事後,先軫非常後悔,在與白狄作戰時,明明晉軍已經取勝,他卻獨自一人衝入敵陣,以戰死沙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悔恨之心。

  根據當時的形勢而言,先軫的作用遠在孫武之上。城濮之戰,奠定了晉國百餘年的霸主地位;崤山之戰,遏制了秦國的力量,斷絕其東擴的野心。


老丁侃劇


我們知道,那是遙遠的春秋年代。雖然孔夫子說,那會兒已經禮崩樂壞,但諸侯國的禮教觀念還是很厲害的,民風淳樸得超出現代人的想象。春秋戰國年間湧現的義士不可勝數。

先軫的脾氣暴躁了點,但他是個極有原則、極講道義的人。他帶著愧疚和自責,度日如年。

崤山之戰大敗秦軍之後沒多久,公元前627年八月,北狄入侵晉國,晉軍在箕地一帶迎戰,很快就擊潰了北狄軍隊。

就在這時,先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摘下頭盔,脫去鎧甲,衝進敵群裡廝殺而死。

先軫對身邊人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作為下屬,只顧一時嘴上的痛快,目無國君。即使國君不怪罪我,我還有何面目活下去?”


御前帶刀侍衛


晉國稱霸在中原,威震八方聲名遠。

秦穆在位三十八,強晉國君走如丸。

秦晉之好終有止,穆公難耐心頭念。

出兵鄭國順滅滑,滿載而歸意滿滿。

先軫勸說晉襄公,虎狼在側怎安眠。

秦國千里過我境,不打招呼心怎安。

眼中哪有霸主在,滅我同盟膽包天。

襄公一聽氣不順,我是霸主最要臉。

吩咐先軫秘出兵,事先埋伏在函關。

部署到位秦兵至,扎個口袋等你鑽。

晉軍遠勝當時秦,又設巧記勝何難。

雙方廝殺無多時,秦兵全軍沒其間。

三員主將全被俘,押到晉國殿堂前。

襄公卻聽母親勸,放釋秦將歸故園。

先軫聽說火三丈,即入晉宮把氣宣。

手指襄公怒不止,大殿不給大王顏。

將士流血抓敵將,你卻妄聽婦人言。

襄公一聽也懊悔,當即認錯陪笑臉。

趕忙派人去捉拿,只見河中帆船遠。

事後先軫仔細想,自己不該怒衝冠。

襄公本是大王君,我是臣子為哪般?

王君必須要顏面,我卻怒罵失尊嚴。

作為臣下分君憂,目無國君有何顏?

假若大家效仿我,禮崩樂壞做笑談。

想到此處責不息,悔意滾滾在胸間。

再次作戰戰白狄,雖已勝利愧更顯。

脫去盔甲入敵陣,戰死沙場把頭斷。

身死猶如泰山重,重仁重義傳萬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