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李秀成在《自述书》中对其麾下将领做一番评价,从武力值上说,排行前三位的是:护王陈坤书、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其中,陈坤书乃第一悍将,后跑去常州单干,脱离忠王殿下。谭绍光忠诚度最高,与苏州城共存亡,结果被叛徒刺杀身亡。郜永宽破坏性最强,2顿饭局就坑杀了5位亲王、4位主将,苏州城内4万太平军精锐成了陪葬品。郜永宽本人呢?第二场饭局时,高高兴兴去赴宴,酒过三巡时,被刺杀身亡。在此,笔者就来说说纳王郜永宽:忠王麾下第三悍将,却是一个破坏性十足的王爷,让李秀成欲哭无泪。

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郜永宽,湖北人,早年行窃乡里,无恶不作,却也十分彪悍。1854年10月,太平军西征部队攻入湖北,郜永宽带数百江湖兄弟参加革命,后隶属于忠王李秀成麾下,成为一员悍将。李秀成《自述书》中谈到的三次重大军事行动,郜永宽都是充当开路先锋之一,且立下赫赫战功,因而封王千岁。这三次重大军事行动,分别是:东征苏常、救援天京、进北攻南。尤其是进北攻南战斗,李秀成甚至说,第一批进军江北的队伍,唯有郜永宽、二殿下李容发能打,这足以表明李秀成对他的重视与肯定。可惜,郜永宽在最关键时候让李秀成失望了,还坑死了数万太平军精锐。

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1863年7月,忠王李秀成进北攻南作战失败,损失了10余万精兵,大本营苏州又被淮军围攻,形势不容乐观。如此,李秀成、郜永宽等回到苏州,一起对付淮军,试图扭转战局。因诸侯王相互倾轧,互不救援,作战屡屡失败,郜永宽便打算投降。为此,郜永宽拉上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天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等7人,一起谋划献城之策。接着,郜永宽不断前往城北阳澄湖,与原太平军叛降程学启、洋枪队首领戈登等清军头目商议,并签署投降协议:慕王谭绍光不投降,则将其刺杀;献出苏州城;程学启、戈登确保其人身安全,并保荐高官厚禄。

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得到程学启、戈登许诺,郜永宽回到了苏州。对于这8大将投降之举动,李秀成心知肚明,但无力阻止,因为城内大部分兵马都是他们控制,武力解决压根就行不通。此外,李秀成已经打算放弃天京,“让城别走”,去西北发展,岂会在乎苏州城呢?为了争取时间,李秀成找来8人,直言:现在主上蒙尘,你们是两湖人员,去留随你们,但愿我们不要相害,算是打感情牌吧。郜永宽也表示:绝对不会辜负忠王之恩。稳住8人后,李秀成找来慕王谭绍光,希望他能与自己一起离开苏州,回到天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惜,谭绍光拒绝了,他发誓要死战到底,不会退缩。如此,李秀成只好自己离开苏州,还说去无锡搬救兵,让谭绍光坚持一个月。

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李秀成走后,谭绍光在府上设下宴席,邀请郜永宽等8人前来商谈军务。酒过三巡,谭绍光点名批评两湖籍将领,说他们没有两广老兵革命信念坚定,已经有了投降清妖之打算。如此,郜永宽认为慕王准备动手了,于是暗示汪安钧,让其先下手为强,刺杀谭绍光,并割下他首级。慕王死后,郜永宽清洗城内慕王亲信一千余人,然后带着谭绍光首级、以及苏州城防地图去江苏巡抚李鸿章大营,正式投降清朝。李鸿章很高兴,表示要设宴犒赏,庆贺8大将领从此改邪归正,成为朝廷命官。然而,李鸿章压根就不想兑现承诺,他决定刺杀8人,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如此,郜永宽自然要倒霉,但他很自信。

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对于李鸿章之为人,郜永宽是不信任的,但他认为自己有撒手锏。其一、苏州城内兵马众多,足足有4万精兵,而淮军只占其中2门而已,城内军事局势对自己有利。其二、有洋枪队首领英国人戈登担保,李鸿章敢对自己人强硬,对列强则夹着尾巴做人,岂敢违背列强意愿呢?但是,郜永宽错了。李鸿章何许人也,号称是东方“铁血宰相”俾斯麦,他是真的敢杀。至于戈登,好办。李鸿章故意纵容士兵闹事,让戈登去处理,郜永宽就只能成瓮中之弊了。结果,郜永宽等酒过三巡,李鸿章借故暂时离开宴席,然后派来杀手,将8人送去地狱。城内留下来的4万精兵,李鸿章以“遣返”为名,解除武装,然后屠杀,此为苏州杀降。

太平军叛将纳王:2顿饭局杀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

2顿饭局,坑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5位王爷,4万精兵成陪葬品,纳王郜永宽之破坏性可见一斑。郜永宽贪图富贵,坑杀队友,结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李鸿章一锅端了。至于担保人戈登,李鸿章才不理会他。西方人讲诚信,但更重视现实利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戈登起初假装拿枪去找李鸿章单挑,得到赫德送来的7万元后,也就没了怨气,还继续支持淮军。后来,戈登去干涉非洲群众起义,被一枪打死。李鸿章呢?此时可以无视列强,但日后则不行,不断妥协。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战争全史》、《太平天国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