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了,过年的时候应不应该回农村看看?

大叔的旅行记


父母去世了过年是否应该回农村看看?我的回答是:必须的!


父母不在,亲情还在。有句古话说:“人生一世,不过百年”,“父母在世,尚有来处,父母不在,只剩归途”,这两句话直击我疼痛的心口,同时也让我有更深的体会。

我的家是云贵高原上一个偏僻的山区民族村寨,父母生养了我们兄妹四人,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大,贷款供我们读书,让我们走出大山,在城市里安家立业。可是,还没等我们回报孝养他们,父母还未跨进老年人的行业就因劳累成疾相继病逝,留给我们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

父母走后,我们把按照父母的遗愿把他们安葬在故乡的山坡上,他们说,山坡是村里最高点,也是我们回家必经之路,只要我们回家,他们就会第一个看见。每每想起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和借口不回农村的家?正如家里的亲戚朋友说的,虽然我们的父母不在了,但是家乡的山还在,水还在,故乡的人还在,故乡的这份亲情就永远不会断。


父母不在,乡愁还在。掐指一算,父母去世到如今也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们和家乡人特别是村里人还是有来有往,一点不生疏,这也取决于我们常回家看看的态度和行动。“三八节”、“老年节”、“春节”这三个节日是我们当地农村人最重要的节日,我们村不大,只有几十户人家,乡里乡亲的都是亲戚。

每到这些节日,村里就会组织全村人一起过节,在外打工、上班、外嫁的,只要愿意都可以回家过节。过节也没什么大的节目,莫过于大家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唠唠家常什么的,给老年们买点礼物,敬杯酒,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一样,温馨而欢乐。


父母不在,记忆还在。我打小在农村长大,家乡的一草一木皆深深地牵动我的心弦。每次回家,那熟悉的小路、田地、花草树木,都勾起我往日的回忆。

每次回到村里的大妈大伯家,总是想往外跑,东家看看,西家瞧瞧,看看阿婆身体好不好,看看侄儿侄女是否又长高了,也和童年的小伙们聊过去的趣事、当年的收成和时下有些什么好政策等,他们说,读书人懂的东西多,对他们有帮助,那时候,心里就有满满的成就感,如当年回家和父母唠嗑的感觉。

总之,我认为故乡是每个人的心灵家园,无论这个家园在偏远的农村还是在喧嚣的城市,它都是你心底最无法抹去也最不愿意舍弃的美好。所以,虽然父母去世了,但请记得,有事没事,有节没节,趁你还走得动,常回农村老家看看。


花腰妹


父母去世了,过年应不应该回农村看看?我看这要根据具体情况了。我小的时候听我母亲说:我父亲每个月头一天开工资,第二天必定骑上自行车回三十里外的老家看奶奶。买很多吃的,菜及一些生活用品,风雨无阻。假如碰上雨雪天气,山路泥泞他就走路。怪的是他还常遇到这种现象,不是出门就下,就是回程途中下。以至我母亲常说他:在家不拜月,出门遇风雪。后来我发现,真的,八月十五和正月十六我母亲祭月时,他总也不参加。

我的爷爷死的很早,我都没见过。奶奶在我8岁时去世。去世前我和母亲在老家呆了一个月,母亲伺候奶奶。奶奶去世后,父亲从城里赶回来,坐在地上低着头一言不发。办完事,我和父亲在老家又呆了一段,才最后往家走。我记得父亲说了一句话:今后就不再回来了。果然,从此以后,父亲再没回过老家,一切都是由我母亲和我的姐妹张罗着。我那时小,根本不了解父亲为什么不再回来?。几十年后,当我的父母也不在了。我才深有体会。

父亲的去世是在班上的,心脏病突发。据我母亲讲他的心脏病是我出生那年发现的,也就是说我有多大,他的心脏病史就有多少年。但要养家,他从来没休息过。直到死那天工资仍有。这让我很内疚,虽然我那时在医院,父亲也住过院。但那时的条件远不如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又过了十多年母亲也病了。我没脱衣服睡觉伺候了两个月,连假都沒请。好在領导同事网开一面没人追究。母亲的事办时,我没掉一滴泪。心里全是想不完的事情。我现在的住处和当年的老屋同一个城市。但我很少回那里,甚至有意识的避免走那里。太多的往事,太多的回忆。不去,不想,内心平静。路过,看见,想起,心中就无法平静……。


天太2


常言说,爹妈在家就在,兄弟姐妹之间也就散了。这句话不完全对,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父母去世了,过年的时候回老家,只能住到兄弟家,感觉还是有点儿别扭的。

我们老家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在娘家过年,大年初一也不能登娘家的门。要不然会坏了娘家的运气,造成人丁不旺。

春节的时候,夫妻两个人如果吵架了,女方是绝对不会往娘家跑的,就算兄弟媳妇儿不说什么,村子里面的人也会笑话的。有天大的事,要么忍着过了年再说,要么去亲戚家。



姑娘如果嫁的比较远的话,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是要住到亲戚家的,一定不能在娘家过年。如果你们那里没有这个习俗的话,可以考虑回去过年。

不过父母不在了,也可以等过年之后再回去走一趟,毕竟春节串亲戚也是一种习俗。春节过后,外甥走舅舅家,闺女走娘家,不管平时来往多少,这个亲戚一定要串的,也是一次家族大团圆。
如果父母还在的话,那叫家可以随便住。春节可以回去多住一段时间。如果只是串亲戚的话,回去住个两三天就差不多了。住的时间长了,自己不习惯,亲戚也受不了。

即便父母已经过世了,春节还是应该回去看看的,毕竟还有一个兄弟在那里。现在流行乡村游,就当去散心了。

在这里,也要奉劝那些父母还健在的朋友们,一定要常回家看看,不要等父母不在了再后悔,不管多么忙,该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回家!


快乐农人驿站


这话问的,就像在问,肚子饿了要不要吃饭一样。

生活在外,不能忘记感恩

不管以前农村有多苦,那里是生养我们的地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带着养育之恩的。别人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要你为家乡做多大贡献,过年的时候,有时间回去看看,这一点最起码的,总要做到吧。

生活在外,不能忘记亲情

父母不在了,总还有别的亲戚朋友吧。趁着过年的时候回去走动一下,把以前父母维系着的亲情关系再维护下去,让家还是个家的样子,这不是很重要的吗?再说了,父母虽然不在了,但在记忆中,在思想中,他们永远不会消失的,过年的时候,回去烧一炷香,这最起码的孝道,总要做到的。

生活在外,不能忘记乡愁

走的越远,越想家。那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面庞,总能唤起那久违的温暖之情。流浪在外的游子,尝遍了世间人情冷暖,最牵挂的,还是庭院里的那几株桃树,一树梨花。回家的路,永远就守候在那里,每一个农村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常回家看看。



爱打渔的樵夫


首先,在此对题主或是父母去世的这位当事人表示哀悼,毕竟亲人离世对生者来讲都是一件十分悲伤和痛苦的事情,所以有的人一直难以割舍曾经的美好回忆,无法释怀,而生者也迟迟未能回归至正常的生活中。

生与死一直是哲学和宗教所关注和谈探讨的焦点,那么接下针对题主所提问题,仅从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类所具有的两大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就此可以总结出生死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父母离世在某种意义上都对当事人算作是创伤事件,毕竟人都是有情感、有思维、有意识的物种,和至亲的分离就像是一种亲密关系或重要的社会关系彻底消失。从情绪上讲,当事人会有一段时间的心境是较为悲伤、压抑和失落,这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超过一定的时间,仍无法摆脱这样的心境,同时工作和生活受到影响,那么建议当事人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探寻其具体原因。

上文只是从一个较为普遍的角度分析,那么根据题主的提问内容来看,当事人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受到了社会习俗和心理状态的困惑。俗话讲,睹物思人正是这个道理,更何况是自己的至亲之人,特别是在农村还是一个全家团聚其乐融融欢声笑语的春节时期,面对此情此景当事人不免会心生悲凉,感到孤单寂寞。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都必须面对这样的事情,也应该学会接纳事实,同时这也是一种自我接纳,磨炼自己的意志力,蜕变和塑造一个坚韧、完善、积极的自我的过程。这样的悲伤需要慢慢的自我疗愈,回到父母的家,回到那个曾经充满浓浓温情的地方,也算是一种暴露疗法,去告慰逝者,慢慢的释怀,平复心情,开始自己全新更美好的生活,将曾经父母给予自己的宝贵道理和无穷力量一代代传承下去!


鹈鹕心理陈小康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根在农村老家有父母的过年有时间、有条件的都会回去看一看,过年不同于平时任何节日,中国传统的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不论身在何处,再远也挡不住回家的路。每年都如候鸟迁徙一般,天南地北、在外飘泊的游子、迁至各种各样大城市的成功人士,都会按着过年的脚步飞回自己的老家,看望久已不在身边的父母。


地域不同,各个地区的风俗也不同。有的地区讲究父母去世头三年过年必须回来给坟上烧纸,有初三的,也有初一的,据听说还有大年三十的。十里地改规矩,中国地大物博,风俗民情也大有不同。也有的头一年上过坟后就不用去了的。




父母不在了,也不用在去上坟,如果家里还有自己家的兄弟,过年有条件有时间可以回去聚一聚,都是平辈,也不存在有跟长辈每年过年拜年磕头的礼节。


如果条件允许,其实由自己的子女去往老家,跟叔叔或者伯伯拜年就可以了。毕竟血缘关系,过节走动走动还是应该的。


棒奔霸


常言道,父母不在,亲情还在。如果是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毕竟农村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在那里生活了那么久,在农村一定有自己的生活记忆在里面,回去看看也没什么不应该的;再者即使父母不在了,农村老家那边还有其他亲戚朋友在,回去看看他们也是理所应当的,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父母不在了,这对每一个人而言都会比较伤心难过的,但即使父母不在了,家乡的山还在,水还在,故乡的人也还在,对故乡的这份情永远都不会断,乡愁依旧也会有。父母不在,记忆犹在,回到自己曾经从小长大的农村,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都会让你感觉那么熟悉,也会勾起你往日的回忆。想想自己可能早早已经外出求学或工作,可能已经离开家乡多年,回去也可以看看家乡的变化,否则可能时间久不回去,回去后都会感觉十分陌生。

生活中可能也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觉着自己已经离开家乡那么多年了,而且父母已不在,农村也没自己挂牵的人,回去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而且春节假期人满为患,自己好不容易放假可以放松一下,就更不想折腾,不想回去。其实这想法是不对的,家乡永远是自己的家,不管离开多久,都不会改变。春节虽然人多,但因为假期家乡也更加热闹,回去也可以找寻一些儿时记忆和味道。

总之,我认为故乡是每个人心灵的家园,正所谓落叶要归根,无论这个心灵家园在偏远的农村还是喧嚣的都市,她都是你心中抹不去的回忆,里边满满的童年记忆,虽然父母不在了,但要趁年轻走得动,有时间就要常回去看看。


鹈鹕心理


这位朋友你好,父母去世了,过年的时候应不应该回农村看看?父母不在了,家里还有亲人,并且还是亲兄弟,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家,回老家农村看看自己的亲人。



我和你一样,父亲在2000年去世的,母亲在2016年腊月去世的,春节前母亲刚过了周年,大哥大姐住农村,二哥一家人在外地,今天过春节我们都回老家农村过的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感觉很温暖,很幸福。



老母亲在的时候我几乎每个月都会开车回家,看看年迈的母亲,陪着老人家说说话,给母亲洗洗脚,剪剪指甲,母亲很开心的。母亲不在了,感觉有种失落感。但老家的农村还有自己的亲人,过春节回去给大哥,二哥,大姐每家买一件白酒,两瓶红酒,礼物虽然不多,但也是对他们一份牵挂在里面。



老家的农村永远是我们的牵挂,有在一起生过的左邻右舍,有陪着一起长大的儿时伙伴,有我们很多的牵挂,无论任何时候,逢年过节都要回去看看。春节回到家,看看家人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左邻右舍聚集在一起,举起酒杯,满满的都亲情。回家的感觉就是好,老家人的热情,老家人的淳朴善良,会让你感觉到特别亲近,特别幸福。图片我自己拍的,有我回家的路,姐夫和外甥陪着我一起喝茶,左邻右舍和哥哥亲人陪着一起喝酒,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农村的老家看看。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感觉到老家的温馨与幸福,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


周口视窗


俗话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世了,好像家没了,但根仍在村里,还要支持你回村里看看。

1、看看父母的坟地,祭拜一下他们的亡灵。一年到头未见面,每逢春节拜先人。按照风俗习惯,年前是要给逝去的祖先们上坟祭拜的,烧纸、上供、进香,缅怀祖先们的阴德,延续家中的香火。假如没有人给祖先们上坟,恐怕会让人说是后继无人的;

2、看看家中的老宅,重温生我养我的地方。最难忘的是爹娘,最难忘的是老房,最难忘的还有我生我长的那铺炕。一年了,家中无人,打扫一下、清扫一下,看看想想,会有意想不到的精神收获;

3、看看村里的父老,沟通交流乡党情义。父老乡亲长相守,一旦分离两相望。父母生前结交的亲友、房前屋后的邻居、亲门近支的族人,对你都寄予了厚望,在外面混好了给他们买点儿东西拜拜年,混得不好他们也不会笑话。因为人虽走情还在、根还在。


辣笔快嘴


父母去世了,过年的时侯应不应该回农村看看?(还有一个兄弟在农村)

父母在家在,父母不在亲情在!因为你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那里有你的亲兄弟,有你的童年往事,有你的儿时养活你的土地!为了情义你应过年时,常回家看看兄弟一家亲人;兄弟兄弟!血浓于水,打断骨肉连着筋;一奶所养的亲骨肉,那有不回去看看的理由?

母中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他乡望故土,落叶终归根!

现在农村虽不如城市繁华,但新农村建设还是可以的;看看六、七十年代的老知青,他们曾经插队生活的地方;他们都认为是人生第二故乡!这些老知青,有的在职时关心“第二故乡”建设;有的出钱出力……在广阔农村留下美好的记忆!他们都没忘记曾经养活那么几年的乡亲故土,你怎能忘记呢?

我的家乡第一条“爱心富民水泥路”,就是老上海知青个人捐款建设的;他也老了,但他每年都委托子女家人;给他插队帮助他一家的村民组,六十岁以上老人每年每人发放一千元的敬老费;每户发放500元过年费,并且招收本村剩余劳力进他公司上班;帮助他们发家致富!


祝好人一生平安!幸福长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