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顿向吕后写情书示爱。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吕后为何不婉拒?

爱车E族3


在史书中曾经记载着一件事,那就是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的冒顿单于给守寡的吕后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让整个汉朝,从吕后以下的所有人,都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封求爱的信。这封信的具体内容在《汉书匈奴传》中有所记载,内容如下: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说,冒顿单于说自己是生长在北方旷野草原的君主,对中国十分仰慕,非常想到中国来。听说吕后丧夫,而自己也正好死了妻子,所以两个失去配偶而闷闷不乐的人,正好能够凑成一对,共同生活。

如果是在现在的时代,这样的信大家可能会付之一笑。可是,在那个时代,而且还是在两个国家的君主之间写这样的信,那么背后的含义就不一般了。

在汉朝的君臣看来,这简直是对自己国家的奇耻大辱。吕后是什么人?是汉高祖刘邦的遗孀,而且是当时西汉的实际统治者。不要说向她求爱,哪怕是有这种念头都是大不敬的。更何况写求爱信的人,是被汉朝人认为是夷狄的匈奴首领冒顿单于。这就更令汉朝人感到受到了羞辱。

于是吕后十分生气的把这封信让大家看。吕后的意见是斩了匈奴的使者,发兵讨伐匈奴。樊哙作为掌握兵权的人,也是吕后的妹夫,当然表现得更是义愤填膺。他主动请缨,说要率领十万人马,横行匈奴,报仇雪恨。

但是,也有头脑冷静的人。季布当时就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说樊哙可斩也。因为当年刘邦率领三十二万人马还被匈奴包围在平城,那个时候樊哙在现场都不能解围。现在樊哙却说要率领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这是当着吕后的面欺骗吕后。然后为吕后下台阶说,匈奴就跟禽兽一样,听他们说好话不足以高兴,听他们的坏话也不足以生气。

吕后听了季布的话冷静下来,就按照季布的话下了台阶。她就按照冒顿单于的口气回了一封信回去。这封信是这样说的: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冒顿得到这封信后,于是又派使者向吕后道歉,说自己不知道中原的礼仪,冒犯了吕后,多些吕后的谅解。于是两家商议和亲,此事也就告一段落。

在这整个事件中,汉朝君臣始终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不过经过双方力量对比之后,选择了隐忍的态度。吕后回信委婉的拒绝了冒顿的求婚,自谦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不足以侍奉冒顿。并且还说,如果冒顿想要来中原,那么这里也备有车马等待他的驾临。这样的回信绵里藏针,让冒顿感到了压力,所以冒顿才道歉求和。

如果我们从冒顿的立场出发,我们就能够明白冒顿的实际用意。他并不是图谋吕后的婚姻,他图谋的是汉室的江山。在匈奴的风俗里,对婚姻是有着自己的风俗的。一般是父亲死了,儿子娶他的后妻。而兄长死了,兄弟娶他的妻子。女人在匈奴中,是掌握着财权的。因此,在匈奴娶妻子,这个女人手中掌握的财产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在当年横行欧洲的阿提拉,就为了迎娶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的姊姊霍诺利亚,和西罗马帝国进行了多年的战争。这是因为,阿提拉要求将西罗马帝国的一半管治权作为嫁妆。在这些游牧民族看来,女人婚姻的价值,和她拥有的嫁妆成正比。

而当时的冒顿单于,看吕后就是这样的眼光。他迎娶吕后,图谋的是吕后的嫁妆。这嫁妆可以是金钱财产,也可以是汉朝的国土。他是以自己民族的风俗来处理这件事,所以感觉也无可厚非。

不过,如果冒顿是一个冒失的匈奴首领,那么这件事也就如此了。但是,冒顿不是那种头脑简单的人,他在历史上,是以武力和智慧将匈奴带入辉煌的人。他绝不可能做事如此简单,他是在以匈奴的风俗做掩护,来掩盖他的真实意图。

他的真实意图就是试探汉朝的虚实。他用这样的举动,给汉朝君臣出了一道难题,看汉朝君臣如何解答。如果汉朝君臣不自量力,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采取强硬措施,那么正中冒顿的下怀。这说明汉朝君臣没有贤明的人,可以去欺压它。

如果汉朝忍气吞声,咽下了侮辱,那么冒顿的侵袭会来得更快。他会以武力为后盾,对汉朝实施一轮又一轮的讹诈。就如同后世的阿提拉对西罗马帝国一样。

因此,吕后君臣经过深思熟虑,采取了最稳妥的方式。吕后假装对冒顿的来信的真实含义不理会,只是说自己身体的问题,婉转的拒绝了冒顿的请求。而在回信的末尾,暗含深意的表示了自己不屈的决心。

这使得冒顿的试探完全遭到了挫败。冒顿在探明了汉朝的虚实后,感觉汉朝并不好对付。于是放弃了武力的手段,以自己不知道汉朝的礼仪下台阶,转而采取和亲。于是,一场可能引发战争的事件,就这样云淡风轻的消逝了。

结语:

在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匈奴冒顿单于向吕后写求爱信,表面上是依照他们民族的风俗,觊觎吕后的陪嫁。实际上,是以这种方式,对当时的汉朝进行试探。如果应对失策的话,会招来连绵的战争。

这是因为当刘邦去世之后,汉朝的政局肯定会发生不稳定的情况。冒顿用这种方式,来看看汉朝内部的稳定性。同时,冒顿也要从汉朝的回复中,去判断汉朝君臣的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事件的处置能力。

当汉朝君臣的回复到来后,冒顿认为,汉朝的政局还是十分稳定的。而且吕后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实出他的意外。汉朝不卑不亢的举措让冒顿无懈可击。因此,冒顿收敛了他的野心,转而用不了解汉朝的礼仪做借口,对吕后道歉。这样,双方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了一场危机。放弃了武力手段的冒顿,采纳了汉朝的和亲政策,双方继续保持相对和平的态势。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冒顿既然写这封信,肯定对吕后的情况有所了解。冒顿的目的绝不是出于匈奴礼数同情怜悯,而是对汉朝的试探和挑衅,没想到的是汉朝给他一个软钉子,他也就失去了发飙的机会。冒顿的最终目的是向汉朝拿点好处而已,否则他也不会轻易罢休。

冒顿的单于之路

头曼单于,冒顿之父。头曼单于宠爱的阏氏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的小儿子,头曼生出了废太子冒顿之心,苦于没有合理的理由。他想出了一条毒计,头曼将冒顿送往月氏做质子,然后出兵攻打匈奴。这一招借刀杀人并没有奏效,冒顿发觉苗头不对,从月氏偷马逃并逃回匈奴领地。

回来后的冒顿,设计了带哨子的响箭-鸣镝,他将鸣镝运用到他的一万军队中。冒顿规定鸣镝所至,士兵们的箭就该射向哪里,不听指挥的直接斩首。冒顿通过鸣镝行猎、射杀自己的爱马、射杀自己的爱妻来检测他鸣镝的指挥威力,通过斩杀部分不听号令的士兵后,最终达到了他所需要的效果。

这种训练方法,孙武也曾经用过,当年孙武受命训练毫无阵法经验的180名宫女。这些宫女们只是觉得好玩,在孙武斩杀了吴王的爱姬之后,再也没人不拿训练当回事了,孙武自然有了军威。在孙武的训练下,宫女们的阵法不久就练成了。

冒顿在跟随头曼单于狩猎时,拔出鸣镝射向头曼,冒顿手下的兵士们也都将箭射向了头曼。头曼单于顿时被射成了一只刺猬,身上插满了箭,头曼的小儿子和他的阏氏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冒顿自立为单于。

白登山之围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御驾亲征匈奴和韩王信,由于冒进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最终刘邦采用陈平之计才得以逃脱。白登山之围,汉与匈奴都没有占到便宜,最终汉与匈奴之间通过和亲的方式暂缓了冲突。

冒顿的信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2年),吕后收到冒顿的书信。具体内容《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反而《汉书》中记载比较详细。

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高后欲击之,诸将曰:“以高帝贤武,然尚困於平城。”於是高后乃止,复与匈奴和亲。-《史记》
考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於沮泽之中,长於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汉书》

收到书信后,汉朝上下群情激愤,樊哙扬言要带十万兵马,出征匈奴。季布站出来理智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后,吕后也冷静了下来,对这封书信进行了冷处理。最终还是以和亲的方式,来缓和两国的关系、

冒顿书信的真实意图

冒顿之所以给吕后发来这封书信,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他的意图无眠认为有以下两点:

第一:试探汉朝的虚实

吕后此时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之人,在汉朝这个年龄已经色衰,冒顿的兴趣应该不在吕后身上。冒顿的最终意图,可能是通过这封信来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而已。

第二:和亲是最终目的

这封信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吕后回了一封比较谦恭的信,并奉上宗室之女和亲。原因是国力还达不到与匈奴交战的水平。冒顿的最终目的也不过是想向汉朝要点好处,战争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抱影无眠夜归人


题目两个问题三处错误,①冒顿单于送来的是国书而非什么情书,②这封书是对吕后对大汉朝的羞辱而非什么同情怜悯③吕后不是婉拒难道是接受?

公元前192年,刚刚死去阏氏的冒顿单于派使者来到长安,给吕后送来一封国书,大意是:汉帝国的领土不过是他随意往来的前庭后院,他甚至以一半戏谑一半嘲弄的语气向失去丈夫的吕后求婚。

这对于执掌大权的吕后来说,这封国书简直是奇耻大辱,还是赤裸裸的挑衅。整个朝野笼罩在愤怒之中,开国大将樊哙请求领兵十万横扫匈奴,群臣附和,只有季布坚决反对。他说,当年高祖刘邦四十万大军打匈奴,被困平城,你现在十万大军去打匈奴不是开玩笑吗?

性格刚烈的吕后决定隐忍求全,因为此时的大汉朝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急需休养生息,任何风雨都会引起朝廷动荡,何况这种大规模的战争,国家的安危还是比个人的尊严来得重要。

吕后不卑不亢地给冒顿单于回书:自称年老色衰不便再嫁,同时赠单于车马,继续奉行和亲政策。正是吕后的这种隐忍与宽容打动了冒顿单于,他随后回书表达歉意,并献马言和,避免了汉匈之间的兵戎相见。

刘邦去世后,吕后一直遵循他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与民休养,为巩固汉初的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许是刘邦最终把江山交到刘盈、交到吕后手上的原因。


寻桂子


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的确给吕后写过一封情书,但不是出于怜悯同情,而是十足的性骚扰和羞辱,以展示对汉人一以贯之的轻蔑!

因为让吕后嫁给冒顿有两个不可能:

其一,尊严上不可能。

吕后再怎么说也是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后,无论如何吕后也不可能和匈奴搭伙过日子,这样太有损大汉帝国的尊严,而且冒顿单于也深知这一点。

其二,情感上不可能。

刘邦死的时候,吕后已经近50岁,年老色衰,冒顿单于是不可能看上老太太的,否则口味也太重了,他就是想借此羞辱汉朝。

所以收到匈奴的 “情书”后,大汉群臣愤怒,吕后更是气得要死,但是她还不敢骂人家,因为惹不起匈奴,否则又带兵打过来了。

之后吕后客客气气给人家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自己上了年纪,配不上匈奴单于,这才了事,这事也能成为汉朝初年的一个耻辱。

从小耳濡目染这种耻辱的汉武帝,早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这就是以后汉武帝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攻打匈奴的原因!


春秋笔谈


也许冒顿是真的喜欢老女人[可爱]风俗不同,吕后也不用生气。

我们来看吕后的女婿冒顿单于就给吕后写信,大意是你死了老公,我没老婆,要不我们合伙算了。吕后看到信后十分生气,又因为拳头不够大,只好又给冒顿送去美女,但小美女显然不能安抚冒顿,匈奴还是常年进犯,直到刘彻用拳头把匈奴给打趴下了。

但历史告诉我们,吕后可能的确误会了冒顿,老外生番就独爱中国老女人。风糜小白圈的芈八子,羋月,也就是奏宣太后,就用她的老色勾住了生番匈奴义渠君。这义渠和秦多次打仗,打败臣伏后又多次叛变。有一次,义渠王来到秦国,寡居的宣太后就用自已的老色勾住了年轻力壮的义渠王,此时老芈已三十多岁,从此义渠王和老芈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情人关系,拜倒在石榴裙下而再也没反,直到七十多岁的老芈把义渠王招进宫,杀掉为止。

可能吕后没读过此史,否则以吕后之雄才大略,说不定也会成就这一举两得之事。

现在常听到一句话,说离婚中国女人咋再婚,找老外啊。也许就由此而来[偷笑]


南门江


冒顿给吕后写情书肯定不是出于匈奴礼数的同情和怜悯。然后吕后出于当时政治上和国力的考虑,已经“婉拒”了。

我们先来看史书的记载,写情书事情是在当时什么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以及有什么用意?吕后是怎么应对的。

《史记 季布栾布列传》: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史记 匈奴列传》:高祖崩,孝惠、吕太后时,汉初定,故匈奴以骄。冒顿乃为书遗高后,妄言。

《汉书匈奴传》:考惠、高后时,冒顿浸骄,乃为书,使使遗高后曰:“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高后大怒,召丞相平及樊哙、季布等,议斩其使者,发兵而击之。

《史记》和《汉书》都对冒顿给吕后写”情书“这件事进行了记载,可见这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事关西汉和匈奴的关系和西汉的对外政策,因此才在史书上记载了这件事。冒顿肯定不可能无聊到无缘无故的给西汉皇太后吕雉写这么一封信,肯定有其用意,冒顿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呢?

其一,羞辱西汉王朝

通过历史记载可以知道,在西汉初期匈奴是很强大的。冒顿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了当时强盛一时的匈奴帝国的匈奴单于,拥有控弦之士三十多万。冒顿吞并了东胡,驱逐走了月氏,收回了秦朝时蒙恬占领的匈奴领地,使匈奴成为了一个东达辽河流域,西至葱岭,南到秦长城,北到贝加尔湖的疆域广阔的匈奴帝国。匈奴在冒顿的带领下达到了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而这时的中原地区却刚刚经过秦末战乱,西汉初建,战乱之后的西汉百废待兴,不仅要休养生息,还要清除异姓王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所以西汉对于匈奴来说就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娃娃,因此匈奴经常侵掠西汉的边境。

当时的汉高祖刘邦面对这种情况,把韩王信派到了北方防御匈奴,可是韩王信却投降了匈奴,反过来协助匈奴进攻西汉。匈奴越过了句注山,攻打太原,一直到晋阳城下。面对这种情况,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迎击匈奴,不料却中了冒顿的计,被冒顿的四十万骑兵包围在了白登山。后来还是陈平贿赂了阏氏,冒顿又对没有按时到达的韩王信的部队起了疑心,放松了包围圈,刘邦才逃得了性命。回来后,刘邦听从了刘敬的建议,采取了和匈奴和亲的策略。

等到刘邦去世后,韩惠帝继位,吕后掌权,冒顿了解到西汉的皇帝就是个傀儡,实权掌握在一个女人手里,更加鄙视西汉了。冒顿手下有汉人,不可能不知道中原王朝的礼仪,虽说当时西汉的礼教大防还没有以后独尊儒术后严重,但一国的皇太后也不可能随便什么人都嫁的。因此写信给吕后,明着是求婚,其实是借这件事羞辱西汉。

其二激怒西汉,挑起战争

作为当时的西汉,建国还没有多长时间,又加上平定异姓王的战争,可以说西汉当时是很虚弱的,要不然刘邦也不会听从刘敬的建议和匈奴和亲。看看经过文景之之后,强大起来的西汉在汉武帝执政时期对匈奴的态度就知道,和亲就是在西汉没强大起来之前稳住匈奴以赢得发展的无奈之策。

反观冒顿领导下的匈奴和西汉恰恰相反,统一的匈奴兵强马壮,而且匈奴是游牧民族,冒顿的四十多万兵力都是骑兵。我们都知道,中原王朝和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中往往吃亏就吃亏在骑兵上。当时的西汉骑兵很少,有时候皇帝都要坐牛车,可见西汉多缺马。冒顿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想通过给吕后的信,达到激怒西汉,挑起战争的目的。

吕后的反应:面对现实,不卑不亢,顾全大局,忍辱负重

西汉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休养生息,积聚实力,与匈奴开战是很不明智的。相信吕后也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不能和匈奴开战,也只能是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了。但又不能同意冒顿的求婚,那么就要给冒顿回信,明明白白,不卑不亢的告诉冒顿这件事不可能,而且还不能说的过激。于是和大臣们讨论后,吕后给冒顿写了回信。

“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吕后回信的意思就是说你冒顿没有忘记我们汉朝这个小地方的人,我很惶恐担忧,况且我都已经年老色衰了,连头发和牙齿都快掉光了,走路都走不稳,不知道单于是从哪听说我美貌的,你这不是玷污了自己的名声吗?你放过我吧,我这有香车宝马,随时欢迎你来。

吕后在信的前面部分可以说说的是低声下气,为了国家,不惜玷污自己,以求得冒顿的理解,后面最后一句话说的就有点强硬的味道在里面,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我这准备好了车驾,欢迎你来,潜在的意思就是告诉冒顿,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你如果攻打过来,我们是会奉陪到底的。

冒顿受到吕后的信看完后,也明白了吕后的意思:我汉朝现在是弱小,没有匈奴强大,但一国的皇太后也是不会嫁给你的,你如果要打过来,我们做好了准备,随时奉陪。冒顿一看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知道吕后是一个能屈能伸,能认清形式,不惧威胁的厉害人物,于是就派使者回信说:“对不起了,我不知道汉朝的礼仪,幸亏陛下(吕后)原谅了我。” 其实这完全是冒顿的借口,但不管怎样,一场求婚闹剧消失于无形之中,西汉和匈奴继续和亲政策,直到冒顿去世,再也没有和西汉发生过战争。


历史影像库


冒顿书信的内容现在不明确,但可以想象极其傲慢,且还很污,正直的史官也不敢不能不忍记录。。形式比人大,吕后也只能默默接受。


外行人说的外行话


真不是什么出于礼数,而是带有侮辱性质的挑衅。但当时国内形式比较混乱,吕后从大局考虑,没有选择报复而是选择忍让。


风暴信徒


匈奴单于冒顿向西汉吕后写情书示爱,根本不是出于礼数而是为了羞辱西汉,也没有一丝怜悯同情之意。吕后才是出于大汉礼节而不婉拒但也决不会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