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抹黑"原來都有專門套路 這背後的水太深了

(原標題:外媒“抹黑”原來都有專門套路,這背後的水太深了……)

為什麼一些西方媒體在新冠肺炎報道中大量使用“中國病毒”一詞?西方媒體又是怎樣熟練運用新聞技巧拼湊出中國抗疫的“負面形象”?


在中國抗擊疫情期間,部分西方媒體對中國進行了有組織的汙名化,構建起一套西方的政治宣傳話語模式。中國日報推出調查紀錄片,起底西方媒體的偽善和雙標。

《起底外媒:“新冠”報道的偽善與雙標》

01

病毒名稱之爭的背後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項目主任鄧瑞克(Rick Dunham)教授在紀錄片中指出:

西方媒體對新冠疫情的報道集中在社交媒體的一些爭論,而不是問題的本身。

A lot of the western media coverage focused on social media controversies rather than the core issue itself.

新冠肺炎的名字,本來不應該成為媒體報道的主角,但是在這次疫情報道中卻非常“搶戲” 。除了丹麥媒體侮辱中國國旗、FOX福克斯新聞主播要求中國道歉這些已經讓人啼笑皆非的報道外,一些以專業主義著稱的新聞媒體,也加入到汙名化的“大軍”之中。

《華爾街日報》發表題為《中國是名副其實的東亞病夫(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的評論,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引起廣大中國民眾的憤慨和譴責。

中方就此多次向《華爾街日報》提出嚴正交涉,要求其公開正式道歉並查處相關責任人。但遺憾的是,《華爾街日報》一直推諉、搪塞。

外媒

CNN的主播多次在節目中稱新冠病毒為“中國病毒”、“武漢病毒”。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的北京站站長Eunice Yoon,從1月21日至2月8日發佈了25條之多帶有#Wuhan virus#標籤的推文,而一些美國政客更是不遺餘力地“協同”利用病毒汙名化中國。

外媒

美國新聞評論員Samantha Bee主持TBS新聞節目

美國新聞評論員Samantha Bee一針見血地指出:

將新型冠狀病毒與中國和中國人民聯繫在一起,不僅僅是利用種族主義進行“狗哨政治”, 更是一場匯聚種族歧視聲音的交響樂演出。

Tying coronavirus to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isn't just a racist dog whistle. It's a whole racist orchestra...

鄧瑞克教授在紀錄片中點出了美國媒體和美國政客如此抹黑的真實動機 ——將國內的矛盾轉移為國際矛盾,甩鍋給中國,這樣就不用為美國國內抗疫不力而負責,進一步獲得選民的支持。

“很多保守黨議員,在用“中國病毒”這個詞,這就意味著,唐納德·特朗普不用為此負責。 ”

Many conservative lawmakers have been using that term - call it Chinese flu, because that means that Donald Trump will not be held responsible.

馬意駿(Mario Cavolo)是美籍意大利作家,他寫的《各位,這兒有點不對勁("Something’s Not Right Here Folks" | A Look at USA 2009 H1N1 Virus Compared to China 2020 Corona Virus)》一文走紅網絡,他認為,這是一種故意反對中國的、目標明確的、有組織的、冷戰式的行動,它是西方版本的政治宣傳,美國版本的政治宣傳(Propaganda) 。

There's a very specific and intentional and coordinated Cold War anti-China coordinated campaign. It's the western version, the United States version of propaganda.

熟悉英文語境中Propaganda一詞的小夥伴都知道,Propaganda不能簡單的翻譯成“宣傳”,更多的使用一種帶有政治意味的、洗腦式的教唆 。

而中國的新一代網民,已經不是沉默的羔羊,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我們可以看到許多90後、00後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汙名化”說“不”。

外媒

02

顛倒黑白的“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Professionalism)是西方新聞業發展的核心理念,秉持專業、客觀的報道原則,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隨著紀錄片調查的深入,發現許多西方媒體操縱新聞報道手法嫻熟,對於客觀、平衡卻視而不見。

Mario Calovo馬意駿在紀錄片中指出,他們揪著你做錯的小事不放,忽視你做得對的大事,哪怕你做錯的那件小事,發生在好幾周之前,而你做得對的大事就發生在昨天,他們依然會以你做錯的那件小事作為大標題,目的是有意讓你看起來很糟糕。

They focus on the small thing you did wrong rather than the big thing that you did right. Even if the small thing you did wrong was weeks and weeks and weeks ago, and the huge thing you did right was yesterday, they still headline with the small thing that you did wrong. And they do that intentionally to make you look bad.

另外一種套路則是,掩埋重點。

“根本沒有壞消息,在報道文章不起眼的地方,他們會揭示事實。但在大標題中,他們會先指控,這種指控是不實的,但他們依然會那樣起標題,為的是吸引更多讀者。他們使用這種操縱手段,標題可能是正面的嗎,當然不會,始終是負面的。”Mario在紀錄片中評論道。

This is the same thing, actually, there's no bad news at all. And deep down in the article, they reveal the truth. But in the headline, they start off with an accusation. The accusation is false, but they use the headline because they want more readers. And is the headline ever positive, when they utilize these kind of manipulative techniques? Of course not, it's always negative.

以一篇英國《衛報》的報道為例。

外媒

《衛報》報道標題截圖

標題"十分肯定"地指出:中國政府的文件表明第一個新冠肺炎病人2019年11月份就出現了。

外媒

外媒

《衛報》報道正文截圖

然而,在正文中就開始“甩鍋”,標題中看似“確鑿”的定論,其實來自於一份其他媒體報道中引用的,所謂“未曾公開”的政府文件。而在後文中更是瘋狂暗示,這份文件衛報“無法驗證其真實性”,這樣一來就把責任推卸給了其他媒體。

03

政治化一切問題

再舉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紐約時報》作為國際馳名“雙標”是如何報道封城的。

外媒

紀錄片片段

《紐約時報》相隔兩週的兩個標題,第一個批評了中國的封城策略對湖北省的影響,第二個涉及到意大利採取的中國式封鎖,則讚頌意大利的做法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Look at these two headline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just two weeks apart. The first criticizes the impact of China’s lockdown strategy in Hubei province. The second headline, this time dealing with the Chinese-style lockdown in Italy, says that its approach could be a model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雙標”的背後,不僅僅是意識形態“有色眼鏡”看問題的表層驅動,更重要的是,服務於西方政治利益的媒體“專業化”的表現。

儘管世衛組織多次肯定中國抗擊疫情的做法,但是帶著“政治化”目的進行報道的西方媒體,並不相信WHO專家的科學判斷,並質疑是否是中國要求世衛組織對其進行表揚的。

有記者在1月31日世衛組織的記者會上提問,中國是否要求世衛組織表揚中國抗擊疫情的做法?雖然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博士,不厭其煩言之鑿鑿地告訴記者,中國沒有這麼做,而且世衛組織地成員國也自發地讚賞中國負責地抗疫表現。

如此一來,寶貴的中國抗疫經驗被用政治目的所裹挾,中國人民用巨大經濟代價和百姓自律換來的世界“窗口期”很可能就這樣被浪費了。

世衛組織總幹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Bruce Aylward)在紀錄片中還深情回憶起了他來中國考察時的情景:

當我走出北京機場的時候,看著空蕩蕩的機場,我一下子意識到了中國人民抗擊疫情所付出的巨大代價。

As I came out of the airplane into Beijing, I found this empty airport. And it suddenly brought alive for men-just a tremendous cost for the Chinese people.

艾爾沃德博士近期因香港電臺記者提問“臺灣問題”再次被迫上熱搜,許多西方媒體再次用政治化的視角來審視這一次提問。但是許多理性的網友也表達了他們的看法——拒絕將“科學問題”政治化。

外媒

外媒

外媒

疫情報道本應該屬於公共健康的專業報道領域,許多記者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疫區,獲取第一手消息,並及時向世界傳送。同樣是《紐約時報》,該報負責科學和健康的記者唐納德·麥克尼爾(Donald McNeil)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訪談節目,就如實地介紹了中國的防疫經驗,在中西雙方都受到了民眾的廣大好評。

04

疫情之下 何去何從

疫情之下的媒體危機,新聞報道成為了政治的工具和洩憤的渠道。

在中國人民全力抗擊疫情時,《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這些國際上知名的新聞機構並沒有表現出應有的人道主義精神,卻舉起了長槍短炮,用雙重標準來抨擊中國的作為。這些媒體機構對世界衛生組織對中國抗疫經驗的科學判斷視而不見,反而大肆煽動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以聳人聽聞的標題和顛倒是非的論斷博人眼球,達到政治目的。

在中國抗擊疫情期間,西方媒體對中國進行了有組織的汙名化,構建起一套西方的政治宣傳話語模式。這套別有用心的政治宣傳,很可能比新冠肺炎更加兇險,西方世界這樣的“傲慢與偏見”,不僅僅浪費了中國為世界爭取的“窗口期”,更是將全球民眾的生命健康置於險境。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當查爾斯·狄更斯在19世紀寫下《雙城記》的開篇時,他也許不曾預見百年後的世界會出現怎樣的危機和分裂。當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時,玩弄互相指責的把戲只能讓更多人付出生命的代價,而合作、高效應對和休慼與共才是治癒大流行病的“特效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