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首都?

豦1


唐朝的两个首都,说的应该是长安(即今西安)和洛阳,其中,长安是唐朝绝大多数时候的首都。

李渊选择定都长安是有很多考虑的。首先,李渊的心很大,从起兵之初他就决意要争夺天下,而想要夺得天下,实力很重要,但也要注重名头。隋朝承袭北周定都长安,而唐朝要想名正言顺地继承隋朝,都城当然不能变,这样才能显示自己是受天命接受隋朝的禅位。

另外长安的地理优势很明显,四方围成一个关中,地势易守难攻,只要控制住长安和关中地区,既可以抵御东边其他势力的侵袭,也可以防止西北的少数民族势力来袭,隋末唐初雄踞草原的突厥实力可是远超唐朝,李渊定都长安,未尝没有这番考虑。

接下来最重要的是班底问题,李渊起兵以及之后夺得天下,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这个集团上次选的代言人是隋文帝杨坚,但是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迫切想要摆脱他们的控制,于是开凿大运河,营造洛阳,大有迁都之志。

杨广的举动引起了关陇贵族集团的警觉,他们要保持自己原有的地位,于是装而寻找新的代言人,李渊顺势脱颖而出,在他们的支持下夺得天下。李渊不是傻子,出于笼络关陇贵族集团的目的,它只能将首都定在关陇贵族集团树大根深的老巢长安。

以上这些问题促使唐王朝定都长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以上问题都逐步得到解决。经过数代经营,唐朝的天下已经坐得相当稳固,不用再担心什么得位不正的指责;而北方的威胁突厥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打击,已经被极大地削弱,外患已经不是最大的威胁;另外科举制大有发展,关陇贵族集团的势力被削弱,皇权得到加强,为了进一步摆脱关陇贵族集团,唐朝反而要离开长安。

同时,新的问题也开始出现。随着建国日久,海量的人口汇集到首都长安,关中的生态环境承受了极大的压力,城市人口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而关中本地的产粮又远远无法供应如此多的人口,长安城面临饥荒问题。无奈,皇帝值得考虑从其他地方运粮,但是长安的交通很不便利,运量速度跟不上,饥荒问题难以解决。

这种情况下,另觅新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又临近大运河,南北交汇、四通八达,运粮速度、成本都比长安低很多,不仅可以加强唐朝对东部地区的掌控,还可以摆脱关陇贵族集团的挟持,皇权将进一步加强,另外,洛阳离扬州这些烟花之地不远,皇帝可以尽享天下繁华,何乐不为?

迁都一事,唐朝已经着手准备,但真正完成它的,还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是踩着关陇贵族集团是尸体上位的,她比唐朝皇帝更想完全摆脱关陇集团的限制和约束,于是她将国家重点转移到了洛阳,百官和朝堂等全部迁往洛阳,洛阳成为新的都城。

武则天以后,唐中宗这几位也都在洛阳待着,可毕竟武则天以周代唐,洛阳作为武周的都城,总让唐人觉得不对,于是唐玄宗又将首都迁回了长安。不过回迁之前,他下了血本,将河道等全部疏通,总算解决了漕运问题,这才保证了长安的粮食供应。

此时的关陇贵族集团已经烟消云散,唐玄宗也不用担心受他们掣肘,可以放开手脚干,于是长安作为首都见证了大唐一步一步迈向顶峰,洛阳则降级为陪都。


平沙趣说历史


唐朝首都这个事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我们来说,唐朝的首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首先是唐朝初年的时候,长安就是首都,但是洛阳和太原也称为都城,但是这个都城叫做陪都,个人理解这陪都就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这样的城市,因为唐朝的经济发展也的确是到了这个地步,因为陪都的设立也是变得非常的有必要。

后来到了公元690年,武则天改了国号,同时也把首都给迁到了洛阳,这个时候洛阳就成为了真正的唐朝首都。但是又到了唐中宗复辟的时期,唐朝的首都又换回到了长安,其实武则天时期的唐朝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不是李家的天下了,所以对于武则天来说,她也是决心彻底改变李家的根基,把首都迁到了洛阳。

其实早在隋朝的时候,都城就已经是长安了,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有一个势力叫做关陇贵族,这个贵族只代表他们自己的利益,这个团体势力很庞大,而且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财力上都对当时的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只不过一开始他们选出的领袖是杨坚,可是杨坚却负了他们,李渊就不同了,李渊深知他们的重要性,于是就将国都始终定在了长安,当然这也是他们的大本营。

此外,长安最大的优势无疑是来自军事上的优势,因为四面环绕,而且易守难攻,所以定都长安也是考虑到了唐朝初年政局不稳,因此在长安定都可以保证唐朝基业的安全,于是长安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首都。

可是到了后来,城市化现象严重,很多人都往长安跑,长安逐渐变得人满为患,而且资源也几近枯竭,因此这也需要建立新的都城。这个时候洛阳就成为了最合适的都城选择,因为本身洛阳地处中原地区,而且靠近大运河,无论是运粮还是交通都非常方便,而且洛阳的发展一直不慢,因此洛阳也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估计这也是武则天定都洛阳的真正原因吧。

此外,随着唐朝的发展越来越强大,皇帝已经不再担心关陇贵族的威胁了,所以此时迁都也已经是名正言顺了。


凡尘了事


严格意义上说,唐朝在同一时期只有一个首都即长安,一个陪都即洛阳。开国定都长安,武则天时期迁都洛阳,而后唐中宗李显复唐又迁都长安。

从政治上看:开国时期,为了争取关陇贵族的支持,李渊选择定都长安。武周时期,武则天为了打击关陇贵族,维护统治,定都洛阳。

从经济上看,唐朝经济中心逐渐东移,洛阳地区日益比关中发达。从地理位置上看。唐朝建立后,历经太宗、高宗两朝,疆土得到不断扩大。长安在版图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摄天下的作用。而洛阳西接关中盆地,东连华北平原,以洛阳为都可以居中而摄天下。以洛阳为陪都,可以补充首都的缺失。


历史战争


唐朝不是有两个首都,而是只有一个首都一个陪都,陪都不是首都,是在首都失去其政治中心之后替代用的。

另外,唐朝时期因为前隋修了大运河,洛阳的交通一时间大好,对各种物资的转运十分方便,可以说是唐朝的经济中心。但是经济中心毕竟不是政治中心,因为唐朝权贵们,也就是关陇门阀的老家在长安。为了利益最大化他们怎么可能让首都从长安迁到洛阳。



长时间以来,长安是政治中心,同时也是军事重地,为了关陇利益和对抗塞外蛮夷,必须要让在长安。

同时,洛阳一直是产粮大区,而且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光大之地,是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这两个地方功能配置不相同。

后来唐玄宗疏通运粮渠道之后,从洛阳运粮到长安很方便,至此洛阳的陪都生涯根深蒂固。


夜月下鸣蝉


唐高宗与则天皇后执政时,他们经常迁居洛阳,然而他们的迁徙并非完全出于自愿,很多时候都是被迫的,因为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已经无法养活整个庞大的中央官僚体系了。

在西汉,由于官制相对简单,养官成本小,政府在关中地区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资源。但到了唐代,事情发生了变化。

唐太宗时期,内外官员的定额是七百三十人。但随后,由于公事大量增多,太宗不得不增加了许多编外的官员,之后又有各种使职,官制更加混乱,官僚人数已经远超了七百三十人。

在太宗一代,养官成本仍然可以控制。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中央政府官员俸禄是十五万二千七百三十缗钱。即便加上办公费用,也不会过于庞大。由于关中地区自产粮食,每年只需要从中原地区调运二十万石粮食,就足以供应整个京师的消耗。

然而从高宗和武后,直到玄宗皇帝上台之前的时期,是唐代官僚系统膨胀最厉害的时期。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代的官僚人数比起太宗初年已经增加了二十倍,而且每年新增一千四百人进入官僚队伍。

这还不算夸张,唐代初年的宦官人数并不庞大,到了中宗神龙年间(公元705年—公元707年),宦官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千人。到玄宗时期,仅宫女就达到了四万人。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官员数量达到了一万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其他公务员(吏)更是多达五万七千四百一十六人,还有许多有了官员资格,但还没有授官的人。这些人加上皇族、官员子弟,以及各式各样的仆人、供养人,等等,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脱离农业且需要供养的集团。

随着官僚人数以及都市规模的膨胀,长安的粮食日渐供应不上了。唐代之前,隋炀帝已经发现了中国经济的变化趋势,长安和关中平原这个西汉时期最富裕的地区已经变得贫穷,曾经被视为蛮荒之地的江南地区已经汇聚了大量的财富。炀帝建立运河系统的初衷,就是要将江南富庶地区与首都连接起来。一旦首都资源紧张,可以便利地从江南调运物资。

然而,在唐代初期,人们发现炀帝当初的设计有一个瓶颈。南方的粮食经过运河北上到达黄河后,经黄河运输到长安却困难重重。

当时的运输路线是这样的,二月份开船从扬州出发,四月之后通过淮河进入汴河,由于这时候运河水浅,通行不便,要到六七月份才能到达运河与黄河交接的河口。可这时恰逢黄河的丰水期,无法通航,只能等到八九月份黄河水落下去之后,再航行进入洛河。把粮食从扬州运往洛阳,需要耗费多半年的时间。从运河转黄河时,江南的水手由于不熟悉黄河水性,必须雇佣当地人,这也加大了运输成本。然而把粮食运到洛阳,整个运输工程只完成了一半。从洛阳转运到长安还有更大的麻烦。首先,要从洛阳用车辆或者牲口把粮食驮运到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通过陆路绕过三门峡,再重新入黄河,入渭河,将粮食运往长安。

为什么粮食从运河进入黄河之后,不直接沿着黄河一直西进直达渭河和长安,而非要经过如此麻烦的陆路转运呢?因为黄河有天堑——三门峡。

在古代,位于河南、陕西交界的三门峡是造成黄河运输困难的最主要原因。这个峡口位于崤山的怀抱之中,河中立有砥柱,水流湍急。走水路必须做好折损百分之八十资产的准备。而走陆路的成本又很贵,从洛阳到陕州的三百里,每运送两石粮食就要花费一千钱,运输成本远超粮食的价值。

由于运输成本太高,唐代的中央政府根本无法大规模运输漕粮到长安。皇帝只能不定期地将政府从长安迁移到洛阳。政府迁移到洛阳时,所有相关人员也都跟过去,长安的粮食需求迅猛下跌。

隋文帝也采取过类似的方法,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关中地区大旱,隋文帝就只好跑到洛阳。唐高宗和武后也屡屡采用这个策略。高宗皇帝共有七次迁徙,高宗一死,武后为了永久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洛阳建立神都,不再回长安了。

武后的选择也显示了长安的窘迫地位:从西周时期,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就是最繁华的所在,但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长安已经变成了西北一隅,在经济上丧失了重要性。但是,由于它在政治上仍然是首都,政府必须利用行政手段大量向长安输血,这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武后时代,也是唐代财政问题逐渐积累的时代。她依靠迁都避免了漕运问题,但其他财政问题都在恶化。因为官僚的膨胀速度超过了预期,政府需要更多的财政经费来维持运转。


必读历史


唐代是两京制。

唐太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洛阳长安)。

唐高宗:两京(洛阳长安)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

唐睿宗~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684年唐睿宗)。旗帜改从金色,饰以 紫,画以杂文。改东都为神都~《旧唐书》

唐玄宗:三秦九洛(长安洛阳),咸曰帝京



CRESPO


喜欢历史知识的朋友请阅读清代徐松根据唐代史料编著的《唐两京城坊考》,不说一代女皇武则天,就说吐蕃几次占领长安时都城在哪?安史之乱时都城在哪?不要听一些网上流氓瞎扯,网络上就有一群专门篡改中国历史的流氓分子,专门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大家不要上当。



布袋大师说不得


其实唐朝的首都是长安,东都洛阳是陪都。由于洛阳位于天下之中,在古代地位非常高,一般不是首都,就是陪都。



早在周武王灭殷商之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成周城。当时由周公负责营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并放置九鼎定都于此。 西周时期,成周城驻守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用以镇慑东方各诸侯国。

唐朝虽然定都长安,但是许多皇帝都在东都洛阳长期居住、处理朝政,如高宗、中宗、睿宗、武则天、玄宗、昭宗、哀宗等,时间累计共近50年,时称为东都、神都或东京。
当时洛阳城内有隋唐时代面积最大的宫殿群——洛阳宫,其面积约4.09平方公里,是故宫面积的六倍。还有中国历史上最高大的宫殿建筑——万象神宫(明堂、天堂)。 东都洛阳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同时也是东南通江都、太湖、浙江,东北通山东、涿郡,西通关中长安的大运河交通中心。


对话历史


两都制与陪都制最大的区别就是看所在城市有没有宗庙祭坛即国家太庙。

两城皆有就是两都制,一城有一城无,则没有的为陪都。如东汉的洛阳与长安,洛阳有长安无,则长安为陪都。如北宋的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汴梁有洛阳无,虽北宋皇陵位于洛阳巩县,但洛阳仍为北宋陪都。

唐朝长安与洛阳两都均有李唐太庙,故唐为两都制,不分主次。

作为都城,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天子王宫与宗庙祭坛这两大最重要的都城标志,只有两样齐备才能被称之为都城,缺一不可。洛阳作为大唐帝国首都自然两样齐备。

第一、天子王宫。

唐太宗时,洛阳天子王宫叫洛阳宫。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时叫太初宫。武则天、唐玄宗直到唐末唐哀宗时叫紫微宫。

第二、宗庙祭坛。

唐高宗之前,洛阳确实没有李唐太庙,但从唐高宗起,洛阳就一直拥有李唐太庙,遗址现位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西北角,洛阳李唐太庙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焚毁,后唐肃宗续建直到唐朝灭亡。

第三、洛阳除了这两大最重要的都城标志之外,还有皇帝圣旨为证。

唐太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

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第四、洛阳当然还有唐代文字证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做《赏牡丹》诗,创作地点在洛阳伊水上归仁里的牛僧孺别墅,所以,此京城指的是东都洛阳。其他如:《唐会要》中“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副大使张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献捷。择日告庙。”“寻卒,弟登利可汗立。庚戌,来告丧。禁京城匄者,置病坊以廪之。”(值时帝于洛阳,此京城亦为洛阳)。唐《朝野佥载》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这描写的也正是中宗时期京城洛阳灯会的盛况。

第五、还有大唐神都称谓。

大唐文明元年,唐睿宗下昭书亲封洛阳为大唐神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国家意志皇帝亲封的神(州大地之)都!

第六、唐朝皇帝登基大典。

唐朝皇帝中,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唐昭宗、唐哀宗等登基大典在洛阳举行,试问,天子登基之处,不是首都是什么?

受篇幅所限,这只是一小部分证据,但仅此就已经完全能够证明洛阳为大唐都城无疑,故,一切说洛阳为唐朝陪都的行为,都是极不负责的行为,必将受到道义的谴责!








冬夜里的暖


其实在唐朝时期是有二个都城的,最早就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然后设立了洛阳作为中都,当作陪都。

当时选择长安作为首都有多方面考虑。

首先是从一个历史原因。隋代时期,都城就设立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一方面呢,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西安地理优势明显,易守难攻,是战略要地。隋唐时期主要威胁为外敌骚扰,只要控制住长安地区,就能抵挡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入侵。

另一个最主要原因。唐朝的江山是从隋朝手中得来,而隋朝灭亡很大原因,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打算将全国经济政治中心转移,但这事情弄巧成拙了,做的过于急功近利,他过快地抛弃了关陇大军阀集团,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唐朝的李渊吸取了隋朝血的教训,为了加强同关陇集团的联系,他必须将首都设立在关陇集团的所在地长安,这样才能得到关陇集团的充分支持。

但随着唐朝建立与稳定发展,首都定在长安这一问题,慢慢就出现一些比较大的弊端。

首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人们的粮食供应就出现大问题了,因地理原因长安做为首都,它的交通不便利,当人口到达一定规模时,粮食供应跟不上人口的扩张,吃饭出现问题了。

洛阳当时处于唐朝的疆土中心地区,也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依靠大运河船运,运输成本低,南北交汇,真可说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其实唐朝并不是缺少粮食,只是难以运输。所以说洛阳的交通优势就太明鲜了。

再有,武则天登上皇位之后,外敌入侵已不是首要威胁了,她也想真正的摆脱关陇集团的限制和约束,所以她将国家重点转移到洛阳,带动盛唐全面进入经济发展时期,洛阳也在这个女皇的手中实现了辉煌。

在武则天之后,唐玄宗又将首都迁回了长安。但他也下了大力气解决了粮食运输问题,随首漕运问题解决,每年甚至可以为长安供20多万吨粮食,差不多可以养100多万人,从此以后,长安作为都城才真正的解决了后顾之忧,真正成为唐代不可替代的都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