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要杀方孝孺,不杀不行吗?

虫虫宝贝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朱元璋很欣赏他,并将辅佐朱允炆的重任交给他,朱允炆也很敬重这位大儒,有什么问题都向他请教,可以说建文帝朱允炆对方孝孺有知遇之恩,以至于后来誓死不投降燕王。当时燕王起兵造反,讨伐燕王的檄文就是出自方孝孺之手,可以说燕王对方孝孺恨之入骨。当时姚广孝在南京城破前就告诉朱棣,方孝孺是天下文坛领袖,千万不可以杀掉他,朱棣打下南京后,在大部分官员都投降的背景下,方孝孺仍然在家中为朱允炆设灵堂,后来方孝孺拒不起草诏书并破口大骂惹恼了朱棣,一气之下诛杀了方孝孺十族,我们通常都说诛九族,朱棣自创诛十族,在九族的基础上杀掉了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可见朱棣对方孝孺恨之入骨。

朱棣杀方孝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吧。

第一点就是扰乱视听,在朱棣刚刚起兵时,方孝孺为朱允文出谋划策,还亲自写下讨伐檄文,是朱棣的眼中钉肉中刺;第二点是拒不投降,在朱棣攻破南京后,也不断劝降方孝孺,并许以高官厚禄,但方孝孺并不为所动,一心追随朱允文,这样的人朱棣肯定不允许留在身边;第三点就是事情的导火索让朱棣痛下杀手,虽然当时方孝孺的种种行为让朱棣很不满,但毕竟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天下文坛的领袖,况且军师姚广孝也曾嘱咐过他,朱棣还是忍了。后来朱棣让方孝孺草拟新皇登基诏书,主要的考虑是方孝孺是文坛领袖,读书人的偶像,如果方孝孺写了相当于天下的读书人都归复了,但方孝孺依旧不从,并在朝堂上大骂朱棣,让朱棣很是难堪,最后逼着方孝孺写,方孝孺写下燕贼篡位几个字,终于惹怒了朱棣,对他的不满终于爆发,最后诛其十族,将近一千多人,十分惨烈。




鸱夷子皮君


朱棣称帝,方孝儒必死无疑。

首先朱棣“靖难”本身就是冒险之举,讨伐声不断,而当时大多数讨伐的檄文都出自方孝儒之手。

其次朱棣称帝时,方孝儒拒绝投降,并不认可朱棣的身份。朱棣要求其草拟即位诏书时,方孝儒不仅不买账,还冷嘲热讽,这彻底激怒了朱棣。

更重要的一点,当时方孝儒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寄托。据《明史》记载:“皇宫中大火突然升起,建文皇帝不知道去哪儿了。”这是一个令朱棣寝食难安的心腹大患。

毕竟在儒家思想中,朱棣和建文帝之间还是君臣关系,朱棣登上帝位显然是大逆不道的。杀了方孝儒便绝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朱棣向天下人发出了一个这样的信号:连方孝儒这样的一代大儒我都敢株连十族,你们还是洗洗睡吧。杀鸡儆猴。


輑下公子


朝史暮想:


朱棣为什么要杀方孝孺?这个问题可以用,为什么方孝孺非死不可来解答。原因如下:


其一,初登大宝的朱棣,急需巩固政权,收拢人心。


杀人,也是一种收拢人心的方式。本质上,朱棣的“靖难”是统治阶层的内部一次夺权行动。对于朝臣来说,不论是建文帝朱允炆还是朱棣,谁做皇帝,这个王朝的国号都是“大明”,他们依旧是朱家的臣子。绝大多数人,往往最后选择站在胜利者一方。相对于彻底的改朝换代,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其实并不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朱棣入主北京后,都主动向朱棣宣示效忠。


而方孝孺是坚定的朱棣反对者,一口一个乱臣贼子,无视朱棣的示好,严拒朱棣要求他起草登基诏书的要求。诚然,从一位儒学大家的角度来讲,方孝孺的硬气与气节,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但对于朱棣来说,这种顽固派分子,就是非常好的”立威“人选。杀人立威!通过诛杀方孝孺及其家族,以血腥手段恐吓所有心存不满乃至异心的人。不得不承认,这个效果很好。


其二,方孝孺可能是当时朱棣能够找到的“最佳人选”。


我非常尊敬方孝孺的气节,每次读到方孝孺,总是能够想到那句“可托六尺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也!”。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在整个建文朝,方孝孺作为一名儒学大家,在政务上的建树的确屈指可数。


这点,同样也被朱棣看到了。大乱之后,终将大治。朱棣在夺取政权之后,接下来就是内部经济建设问题。说实话,如果换做一位颇有政务能力,资历颇深的朝廷重臣反对朱棣,朱棣真不一定会杀。可偏偏是方孝孺站了出来。毕竟在朱棣眼中,方孝孺除了整天和朱允炆谈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可能一无是处。而刚好方孝孺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这个时候的方孝孺,也许是非死不可了。


其三,方孝孺也许是求仁得仁。


封建时期的儒家,讲究的秩序。君臣,父子,夫妻,都是在教育所有人要牢记自己的社会阶层。对于方孝孺这样的大儒来说,君主只能是朱允炆,朱棣永远都是乱臣贼子。在金殿上,方孝孺屡次刻意激怒朱棣,已存死志。这点,朱棣应该是明白的,朝臣也明白。朱棣最后杀方孝孺,也许正是方孝孺求仁得仁。


一家之言。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朝史暮想


方孝孺是建文帝最亲近的大臣 他也视建文帝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明成祖答应了他。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叫人反复劝他归顺,不听

明成祖要拟即位诏书,大家纷纷推荐方孝孺,遂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当众嚎啕,声彻殿庭,明成祖也颇为感动,走下殿来跟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气急败坏,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面前,但方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

明成祖彻底绝望了,也横下一条心,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总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周朝文DMU


方孝孺身怀匡世之才而无用武之地,实在是件憾事。此后十年,他隐居在家,一心著书立说,过着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经人再次推荐,朱元璋才让他担任汉中府学教授,成了个刚刚入流的九品学官。

后来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因姚广孝事先嘱托过,朱棣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投入狱中。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来收揽人心,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孝孺痛斥一顿。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就死!诏书绝不能写。”朱棣勃然变色,提出警告:“你难道不怕灭九族?”“灭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恶狠狠地说,“我就灭你的十族。”

在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朱棣将“十族”一个一个地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当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时,深感痛心,泪流满面。

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猫耳洞


大家好,我是“趣史杂谈说”,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学习历史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前行,是有趣如历史让我们“遇见”,真心希望得到您的点赞、评论、关注、转发,不胜感激!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针对题主的问题,我分两个方面回答。一个是为什么要杀?另一个是不杀行不行?

首先,我们应该确立一个角度的问题。从朱棣的角度来说,杀方孝孺是非杀不可。但从文人士子的角度,确实不该杀,也不能杀。

从朱棣的角度来说

自己作为太祖的亲儿子,继承皇位的事轮也该轮到他了,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他继承皇位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现在自己好不容易,把自己的队伍拉到了南京,赶走了明惠帝朱允炆,眼看就要走上登上皇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偏偏你方孝孺是个十足的迂腐之人,看不清历史的大势。之前,你方孝孺写讨檄文书怎么骂我都不怪你,现在我已经取得了胜利,想利用你的名写下继位诏书,你却在群臣百官面前百般羞辱我,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迂腐阻扰,坏我大事!这事谁也不能忍。

另一方面,从皇室家族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的家事,你一个迂腐的文人在当中瞎捣乱干什么?

从方孝孺自身来说

方孝孺是明朝重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也被称作是“天下读书人的根”,是文人士子极具旗帜性的代表人物。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曾告诉他,千万不能杀了方孝孺。此人非常刚,很有骨气,天生一幅傲骨,刚起来连自己都怕的一个人。

从方孝孺的角度来看,大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已对继承人的问题解决好,沿着这个路走下去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偏偏朱棣同志不服气,自我感觉良好,自信爆棚,他坚信他有这个能力,能把国家治理地比太祖还要好,当然事实也证明了他是一代雄主。但在方孝孺的眼里这就是个混账的事,是谋逆,是篡位,是大逆不道!

一个是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王者,本无意要杀方孝孺这样一个天下读书人的代表;一个是竭力维护秩序的迂腐学者,他也不是说非死不可,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一切都失控了,朱棣不仅杀了方孝孺,而且是灭了他十族,这在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事,也是极度残忍的。


趣史杂谈说


洪武九年(1376),二十岁的方孝孺拿着自己写的谈立身之道的文章《杂诫》来到宋濂那里,拜宋濂为师。宋濂好多年都未见过这样好的文章了,很高兴地把方孝孺纳为弟子。

相传,一次太祖朱元璋设宴,宋濂出席,太祖命宋濂作一篇《灵芝甘露论》,限明晨交卷。宋濂回家后将此事告诉了方孝孺后,自己因宴中饮酒过多,一觉睡到天明才醒。

准备上朝了,宋濂才想起作《灵芝甘露论》的事,大惊失色。方孝孺胸有成竹地对宋濂说:“老师不必惊慌,我已代师写成一篇,未知可否?请老师定稿。”宋濂看后十分满意,未作修改,便直接上呈太祖。太祖看后,觉得此文与宋濂的文风不同,问道:“这是学士的手笔吗?”宋濂只好如实说:“这是我门生方孝孺的手笔。”太祖听后很高兴,说:“此生良胜汝。”

洪武十五年(1382),经东阁大学士吴沉等人推荐,二十六岁的方孝孺来到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召见。明太祖见他举止端庄,学问深厚,称赞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方孝孺力主施行仁政,志存教化,与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政治主张相差甚远。朱元璋深知才非所用,不如不用,只是对皇太子说:“这是一个有才华的正直之士,但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让他历练得更加成熟一些,将来好辅佐你。”于是厚礼相待,送他归乡。

对于方孝孺而言,身怀匡世之才而无用武之地,实在是件憾事。此后十年,他隐居在家,一心著书立说,过着清苦的生活。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直到洪武二十五年(1392),经人再次推荐,朱元璋才让他担任汉中府学教授,成了个刚刚入流的九品学官

后来朱棣占领南京后,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因姚广孝事先嘱托过,朱棣没有杀他,而是将他投入狱中。其实,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来收揽人心,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反被孝孺痛斥一顿。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悲恸而极,哭声响彻大殿。

孝孺接过笔,写上“燕贼篡位”几个字后,随即掷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就死!诏书绝不能写。”朱棣勃然变色,提出警告:“你难道不怕灭九族?”“灭十族又如何?”“好!”朱棣恶狠狠地说,“我就灭你的十族。”

在当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当着方孝孺的面,朱棣将“十族”一个一个地杀戮。每杀一个追问一声方孝孺,是否回心转意。当方孝孺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牵连,就要被砍头时,深感痛心,泪流满面。

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

死前,年仅四十六岁的方孝孺器宇轩昂,作《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清初史家谷应泰这样叹道:“嗟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野闻秘史


我们都知道朱棣登上皇位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他将齐泰、黄子澄视为奸臣,并以此为由,一路起兵是打到了皇宫,而朱棣当时并没有打算杀他,因为他是一代大儒,反倒隐隐有要启用他的意思。然而,方孝孺认为朱棣是反贼,是叔叔篡夺侄子的皇位,所以独自在家中为朱允炆设置灵堂,披麻戴孝,而此时朱棣已经杀心渐起,但还是耐着性子派人把方孝孺带到面前来,再次劝说他草拟登基诏书,因为,只有方孝孺的威望才能镇住尚有腹诽的群臣,才能使朱棣登基更加名正言顺,以巩固自己皇家正统的地位。方孝孺开口便说:只有皇上才能命我拟诏!朱棣告诉他朱允炆已经葬身大火,我现在要作为新皇接手这个国家。方孝孺指责说:先皇即使驾崩,还有儿子可以立为皇帝,朱棣又告诉他,朱允炆的儿子太小,无法治理国家,方孝孺再次对抗说:那就该立先皇的弟弟,你为何要篡权?

方孝孺的对抗终于激怒了朱棣,朱棣威胁说:这个国家是我朱家的,你竟然一再插手我的家事!如果你不拟诏,难道不怕我诛你九族?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诛九族就几乎要杀光方孝孺的所有亲属。但方孝孺还是大胆的顶撞了朱棣一句:别说九族,就算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怒极而笑,连声说好,随即派人捉拿方孝孺所有九族亲属,外加第十族,也就是师生和朋友,接近一千人,全部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最后冲动的一句话,使得师生和朋友成为遭殃的池鱼,多死了一百多人。


探秘档案TM


  • 方孝孺从小聪明好学,是块读书的好料子。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洪武二十五年,因别人推荐被招入宫廷,朱元璋任命其为教学的职位。后 来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可见其学识渊博,品学端庄,很受人敬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却怎么会惹来杀身之祸?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死,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被委以重任的辅佐大臣。朱允炆为巩固皇权,与齐泰,黄子橙等人密谋削藩,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虽然方孝孺并没有参与,但是讨伐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朱棣知道肯定会不高兴的。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被迫无奈,起兵南下,发动了“靖难之役”。在此期间,方孝孺为朱允炆出谋划策,从中阻扰,且利用朱棣两儿子为了争夺世子之位,谋划用计策离间他们,造成他们内部变乱,后被识破,计谋得意失败。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篡位称帝。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因起兵时,姚广孝嘱托朱棣不要杀方孝孺,说“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朱棣点头应承。至此,朱棣想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把笔掷到地上,边哭边骂道:“死就死了罢,诏书我绝不能起草。朱棣发怒处死方孝孺,据说株十族。


其实不杀也行,天下都已是他的了,又岂会非要杀一儒生。只是方孝孺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太祖,忠于惠帝,誓死都不效忠他,且又言行惹怒了他,便被杀了,实在可惜。


左手指伤


朱棣因三点理由要杀方孝孺,而方孝孺一句话就多死了上百人

明代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在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即位后颇受重用,先任翰林侍讲,随后又升调他做诗讲学士,朱允炆读书碰上疑难,就请他讲解,关于国家重大的政事都要向他询问。方孝孺感到皇帝对自己的无比信任,时时想着要报答知遇之恩。由于方孝孺是一代大儒,在文人中地位崇高,朱棣攻入南京后,并没有打算杀他,反倒隐隐有要启用他的意思。然而,方孝孺认为朱棣是反贼,是叔叔篡夺侄子的皇位,所以独自在家中为朱允炆设置灵堂,披麻戴孝,最后为自己和亲朋戚友惹来杀身之祸。

朱棣杀掉方孝孺持有三点理由,第一点是扰乱视听,燕军北伐时,方孝孺亲自写下讨伐朱棣的诏书檄文,多次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干扰了北伐的军事行动,造成燕军的重大损失;第二点理由,搞个人崇拜,对朱允炆愚忠,不顾国家社稷的发展,在朝堂之上为先皇哭诉,影响太坏,不利于朝廷政事的正常开展;第三点理由,拒绝草拟新皇登基诏书,利用自己作为天下读书人偶像的地位,煽动大众情绪,妄想阻挠新皇登基。

当朱棣已经杀心渐起时,还是耐着性子派人把方孝孺带到面前来,再次劝说他草拟登基诏书,因为,只有方孝孺的威望才能镇住尚有腹诽的群臣,才能使朱棣登基更加名正言顺,以巩固自己皇家正统的地位。方孝孺开口便说:只有皇上才能命我拟诏!朱棣告诉他朱允炆已经葬身大火,我现在要作为新皇接手这个国家。方孝孺指责说:先皇即使驾崩,还有儿子可以立为皇帝,朱棣又告诉他,朱允炆的儿子太小,无法治理国家,方孝孺再次对抗说:那就该立先皇的弟弟,你为何要篡权?

方孝孺的对抗终于激怒了朱棣,朱棣威胁说:这个国家是我朱家的,你竟然一再插手我的家事!如果你不拟诏,难道不怕我诛你九族?九族是指父系四族,母系三族,妻系二族,诛九族就几乎要杀光方孝孺的所有亲属。但方孝孺还是大胆的顶撞了朱棣一句:别说九族,就算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怒极而笑,连声说好,随即派人捉拿方孝孺所有九族亲属,外加第十族,也就是师生和朋友,接近一千人,全部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方孝孺最后冲动的一句话,使得师生和朋友成为遭殃的池鱼,多死了一百多人。

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枯燥的历史,请关注:胡乱看一点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