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长大了都会活成自己讨厌的模样吗?

吴晓普


1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看《奇葩大会》第二季,年少成名的作家蒋方舟分享了自己治愈“讨好型人格”的经历。

她7岁写作,9岁出书,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受到媒体关注,获得无数赞美。

所谓讨好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让别人开心,不断去迎合他人的言语,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

这种“讨好型人格”,让她一路走来,备受困扰,无法与人展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不敢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别人眼前。

在她的回忆里,即使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她好像也不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也不敢同对方争吵,说出自己的想法。

对方打电话骂她,就算不是她的错,她都可以跟对方道歉几个小时。

后来,她选择用一年的时间,去日本放逐自己,言语不通,没有朋友,也不经常上网,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日记,看书,看展览.......这段时间,在某种程度上,给了她一个远距离看清自己内心的机会,并治愈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回国后,蒋方舟和一位长辈吃饭,对方倚老卖老教训她时,她终于鼓足勇气怼了回去,那一刻,她觉得无比放松而解脱,到处电话和自己的朋友分享:

“我终于骂人了。”

她说:“社交网络的环境,放大了我们别人评价的范围。被人喜欢——这个需求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可是,讨好型人格无法吸引到真正欣赏你的人。”

这种靠讨好来成为别人喜欢的样子,最终会与真实的自己背道而驰。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故作讨喜的样子。

2

这个分享,引发了我的思考。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讨好型群体真的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

我有个表妹,也是这种典型的讨好型人格,抛开这种“讨好型”,表妹真的是一位很优秀的姑娘,活泼灵动,长得明艳动人。

大学毕业后,表妹在一线城市的公司做设计工作。对她来说,留在大城市,也是她最初的梦想。即使需要更多的努力与辛苦,对她来说,也是充满的意义的。

就在表妹以为自己能够专心打拼自己的一份事业时,被姑妈一通电话叫回了老家。

姑妈的说辞是:

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把你拉扯大,为了供你念大学,更是付出了多少心血,现在,你毕业了,就只想着自己不想着家人了。

表妹的理由是:

不希望母亲不开心,怕被亲戚朋友说自己不孝顺。

于是,表妹就这样回了老家,在一家小公司里做设计总监。

一开始,表妹还专注于自己的设计,迎合领带,迎合市场。

这个不予置评,也在情理之中。

更离谱的是到了最后,只要同事请求帮忙完成工作都会主动完成,演变成了只要公司同事请假,都会请求她代班。

她总是这样害怕被拒绝而一味的讨好别人,当她发现自己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复时,更加的怀疑自己,感到愧疚,从而再次讨好他人。

长时间的去讨好他人,会让人的潜意识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让人不自觉的做出一种本能反应,就是“不懂得拒绝”。

而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停止讨好,做回自己。

不必向外界寻求关注,不用从别人那里得到认同。

3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从小就做着白雪公主似的美梦,后来,她成为了一名安分的中学教师,却因百口莫辩的误会被辞退了,和作家同居,作家却因太爱她而选择自杀,死前还留下了遗言:

生而为人对不起。

松子总是把快乐建立在他人身上:

她扮鬼脸,想让父亲能对自己笑一笑;

她希望阿龙迈进家门的时候,能吻自己一下;

她有一点小奢望——理发师会不会留着自己的碗筷,像自己等阿龙那样?

她满怀希望地给偶像写信,是想要回信的呀。

松子的快乐,是需要回应的温暖与爱。即使自己被轻贱,她也贪恋那种小小的温暖。

令人困惑的是,松子的行为,完全符合《圣经》里讲的: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妒忌,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是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但松子一步步走上的不是天堂,而是地狱。

她的侄子对她的评价是:

“要是这个世界上有神......就应该像姑姑这样,取悦别人。可以让人打起精神,可以爱人,但她自己,却总是浑身是伤,总是孤独。”

松子一生所求,皆是求而不得。

你只有先学会做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的成为真正的自己。

重要的是,你真的不必去讨好别人。

4

什么才是真实的自己?

电影《无问西东》里,梅贻琦校长回答吴岭澜: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你要相信,那些靠讨好才能维持住关系与感情的人,真的不值得你在意。

对他人无原则的讨好与迁就,非但不会赢得尊重,还会让人看轻自己。

禅潜伏在地下,一年,又一年,默默地忍受着黑暗、阴冷又潮湿的环境。但总一天,它会迎来属于自己或嘹亮或嘶哑的歌。

骆驼刺在无边的沙漠中顽强地向下扎根,无尽地延伸,再延伸,渴望探求到哪怕只有一滴水的深土里。

但总有一天,它会生出绿枝,开出小花,成为沙漠中最美的风景。

努力,去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那个闪闪发亮的自己。


Q小姐的自愈室


以前我一直讨厌妈妈的暴脾气,小时候,只要妈妈什么事情不会弄,就一顿火发到我和妹妹身上,虽然我知道他为什么发火,也理解她的不易。但暴脾气的她,始终让我觉得害怕,生怕惹她生气。当时心里暗想,以后觉不能像妈妈这样。

在很多亲戚朋友眼中,我也是性格温和的,不跟别人起争执。直到因为结婚这事,妈妈苦口婆心的劝告,我当时也似懂不懂的,说要早结婚的,结果每次我都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不想结婚。有次两同事来家里吃饭,我和妈妈又因为结婚的事情争吵起来。事后,同事跟我说,你和你妈脾气真像,都各不相让。

当时我惊呆了,我一直最讨厌妈妈的脾气,却在不知不觉中跟她脾气一模一样。结婚后,我发现我对待我老公的方式也和我妈当初对我爸一样。虽然我一直在挣脱,想逃离,改变,但我和我妈一起生活着,我彻彻底底某些方面一样了。好难摆脱。


涓涓9987


大学时候,那些年怎么追都追不到的女孩被一30多岁“中年人”开一辆Porsche 911就带走了。 我心里很不平,不就是有两个臭钱么,不去结婚,来学校里抢妞,真不要脸……

30多岁的时候,开着我的Maserati GranSport 在图书馆门口等美女出来, 女孩出来后头也不回地上了我的车,送她出来的那个是一个戴着黑框眼镜,背着双肩包瘦瘦的男生,从他的眼睛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怨恨。“这个是你男朋友?“ ”不是啦,一个study group的,人很好哦,作业随便给我抄的。 我们晚上去哪吃饭? 得抓紧哦,我得回趟家打扮一下再去clubbing!“是的,我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小的时候,我想保卫地球,拯救宇宙,弘扬正义,跟恶势力坚决作对。 最恨的就是那些恶人,看到电视里的反面角色都恨不得上去一刀给剁了。

长大以后,我是收拾了不少人,但是自己也不是个什么好鸟。若干年前我徒弟事业最发达的时候,我在国外某地巡视一圈他的场子, 看着那一帮十几岁的小伙子忙碌地登录 各个盗取来的用户的邮箱,把里面的自动回复 改成一个淘宝店的推广广告。

而我呢?在一个小会议室里跟人开会商讨木马怎么用: " 我觉得你们的病毒式广告写得太生硬, 效果不好,转化率低,浪费资源。你们应该这样写: xxx, 这是我们当年的合照哦,不好意思之前一直忘了给你了,都在附件里面,你看看是否清楚。'"

会议中几个年轻人飞速地按照我的口述修改着木马邮件,一遍又一遍地审核,不断尝试免杀,再传给外面的苦力让他们通过盗来的用户账号群发给该用户的好友。

我想如果孩提时代的我看到这一切的话,应该很讨厌那时的我吧。

叛逆时期开始,我特别讨厌那些爱讲道理,没事就叨叨的人,觉得他们不仅很烦而且根本什么都不懂就是为了显得自己有本事一样。几年后,退休的我开始写微博,写微信,说故事,讲道理。 我知道我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但是我不得不说,因为这些东西我不说,就没有人会跟他们说了……


蚂蚁上春树


我不清楚别人是怎样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我只知道自己是怎样变成的。

因为父亲是小学教师,从小耳濡目染。然而他在外人面前和在家里完全是两种人,像极了精神分裂。在外人面前,他是一位帅气,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所有村里的人都尊敬他。然而在家里,他却打妈妈,赶妈妈滚,吃饭从来不给妈妈留,嫌弃我是女孩子,每天看我的眼神都充满了厌弃。而对弟弟,总是笑脸相迎。我从小就怕他。我不知道一个人在家里家外可以有这么大的反差。

很小的时候便发誓,我长大绝不当穷酸虚伪的教师。

到了初中之后,一件事让我对于教师的品德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天,我妈从街上卖鸡蛋回来说有一个戴眼镜的人不给钱拿鸡蛋就跑了。过几天,我妈送我去学校,指着一个戴眼镜的人说没给鸡蛋钱的就是他。我惊讶,那不是我的英语老师么,他住在学校里,经常去镇上赶集。我呆呆的盯着他看,他回头看了我一眼,忽然看到了我妈,然后惊慌的逃走了。

我身边的同学对老师都是充满敬畏,然而我,更加认定我的未来一定不可以做老师。

然而世事难料,有时候是生活逼着你朝你厌恶的方向发展。

大学毕业后,创过业,也进过公司,然而都不成功,也感觉到生活的不安定。这时候妈妈说,要不你考教师去吧,起码工作稳定。男友也大力支持。在家里待了一段时间,心想总不能一直啃老吧,就开始了准备。考教师资格证,考编制,最后上岸。

有时候我就想我在学生面前树立的形象有多少假的成分,我真的不是圣人,也会有瑕疵,因此我觉得我不该来做老师。但是其他老师就是圣人了吗?他们甚至有些人品格当中有过污点,但在学生心里仍是高大的形象。

多少人是为了糊口来做老师的?内心不情愿却仍然日日重复不喜欢的工作。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很多人都是无奈,最终被生活逼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做了讨厌的工作。童年时间,谁不是憧憬未来自己的道路是布满金光的?然而一步步的却走进了荆棘地,任由荆棘刺破喉咙还要放歌。






媛儿乡村生活


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模式度过一生。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往往事与愿违。步入社会之处谁不是踌躇满志誓要创出一番事业,指点江山唯我独尊,只是江湖险恶,当初那身盔甲被风浪打磨得荡然无存。我们曾不愿将就的却频频低头,我们曾看不顺眼的却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原因无他,为了生存。

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时,只能先改变心态,沉淀自己,一点一滴积存实力,相信不如意只是暂时不会永远,生活有一天终会报之以歌。



蒙嘉查


不会,不是全部人都会。


冥哲希


《奇葩说》第四季的最后一期辩题

“我们终将成为自己讨厌的人,是不是一件坏事?

我们终将变成我们曾讨厌的人是好事吗?我曾经最讨厌溜须拍马,吃喝送礼,阳谋阴谋的人。我今天在学着做这样的人,只不过换了形容词,溜须拍马在今天的我看来是尊重他人以及说话的技巧,吃喝送礼是代表我在意你想念你感激你,阴谋对待卑劣的人,阳谋是一场无害而效果更好的巧合。我想变成曾经我讨厌的人,但我并没有变成坏人,我只是,更想跟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最精彩部分来自罗胖的发言:

1.成长的本质不是提高,不是向好,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

2.成长就是你遇到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3.万物皆有裂痕,那又怎样?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成长的本质是变得复杂,当我的主观世界不断被客观世界打碎重塑,当我现在真的在逐渐变成我曾经嗤之以鼻的人,当我现在也无法说服自己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我接受着我的改变。我不知道当我掉进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中间那条沟,或着我正在这条沟里,我需要花多久才能爬上来。我不知道我爬上来后成长成的样子我是否喜欢。但这都不是主观世界所能决定的。我能知道的就是这个客观世界需要复杂的我,简单,复杂都无需紧张,也无需惶恐。因为我一直是我,变的只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把那些击碎自己的东西装进身体,再重建。这就是你或者我讨厌的地方,这就是成长的真实过程。



念北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人长大了,懂得就多了,你曾经最讨厌花言令色的人,现在也学会了花言巧语。不喜欢什么都谈钱,觉得太俗,但现在自己也变成了爱钱的人。原来的直性子,快言快语,现在也学会了看别人的脸色和小心翼翼。所以我们终究会因为生活压力变得越来越俗,变成自己慢慢讨厌的那种人,这不怪你,这就是长大的过程。我们虽然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模样,但也懂得了理解和包容他人。



小邓邓在深圳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在不停的自我雕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人生轨迹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改变,有时会变好,有时也会事与愿违,自己吃曾经可能很不喜欢现在自己的样子,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不一样的人,但是这都是没有办法、我们就是这样被现实妥协的。做好自己就好了,初心未改就可以了。


风采依旧的美


不一定吧!经历了才会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