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7年,2555天,六次连续创业失败血泪史!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曾认识,创业不易,总结经验,毕竟都是足够的财富。或者,再回首,泪眼朦胧。上海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越挫折越要来。

一个人,7年,2555天,六次连续创业失败血泪史!

说在前面的话: 谨以此篇文章献给我的家人——爸爸,妈妈,老婆,儿子,四个姐姐,是你们无悔的支持, 让我百折不挠的走下去。永远爱你们!


失败是一座宝藏,只要你能静下来反思挖掘,他会给你惊人的回报。 ——杨武建


今天是2017年3月3日,再过不到一周就是女同胞的节日。距我来上海创业也整整7年了。2010年3月8日,我乘火车从海南到达上海。本来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用2至5年的时间找个稳定的工作让自己过渡(结婚生子),然后辞职创业,追求梦想。但考国家公务员海南海事局面试第二后,我一下失去了对稳定工作的兴趣,在大学死党的“唆使”下来到了上海。心想:反正要创业,何必要等呢?从此走上了创业的七年不归路。


说到梦想,我要简单提一下我的过往经历。

作为生于1981年的80后,1996年16岁初中毕业考上山西省水利学校(中专,那个年代中专学制四年,国家包分配工作),读中专期间同时读了郑州工学院(现合并入郑州大学)专科,2000年毕业后在山西省地质设计研究院工作了两年后,因为看到计算机才是发展的未来,于2002年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又在毕业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考入新疆农业大学硕士。

一路求学过来,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在研究生毕业后我就立志要在教育行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更多有志改变自己人生的人。


第一次创业


怀着这样的梦想来到上海,因为之前在老家办过一个短期的中小学培训辅导班,对K12教育心有余悸。

于是我选择了一家做考研专业课培训机构恩波翔高,担任副总,主要负责考研专业课的VIP课程开发与招生。

三个月的试用期,该项目从立项到收入20多万,因为骨子里对应试教育的抵触以及与老板发展理念的不同,我拒绝了老板的挽留。

2010年7月1日,我与一名网上认识的朋友林**,一起创办了上海百师特教育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林之前主要在网上卖考研的专业课资料,所以公司一边卖考研的专业课资料,一边做互联网教育网站。产品从一开始的大杂烩网站调整到做一个考研问答收费平台,再调整到类似QQ游戏式的找老师平台。中间陆续又有复旦大学留学博士王**,上海交通大学学子陈**加入我们团队。

林**负责公司的统一管理,我负责互联网产品的需求分析与原型设计,王与陈则负责其他的一些杂事。至2011年7月1日,公司终于入不敷出走到了尽头,大家不得不散伙。

到后期,四个人每个月只领500块的基本生活费。一年里,基本一个互联网团队碰到的问题我们都经历了,从找技术合伙人,到被投资人忽悠,找外包被坑,中途为了生存换了个别墅办中小学辅导班。


第一次创业项目总结:


我的角色:联合创始人兼产品经理

我入职及退出时间: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7月1日

项目名称:百师特

团队成员:林**,杨武建,陈**,王**

融资情况:没有融资


项目阵亡原因:

1. 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支撑

2. 团队的配置与项目不匹配


问:如果时光回到过去,你会对当时的自己说什么?

答:知道你有创业的激情,也有对教育的热情。但你目前的能力,团队的实力都不足以驾驭这个项目。建议找有技术实力并对教育产品有想法的团队加入,同时提高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思考力以及技术实力。


第二次创业


吸取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教训,第二次加入了一个拿到5000万RMB的创业团队,我是以产品身份加入的,进去的时候团队有20多人,投资人是做房地产出身的,CEO是外聘的职业经理人,之前没有创业经验也没有互联网从业经验,CTO是从海外回来的技术牛人,之前做ERP,通讯领域。

在我看来这算是一个比较华丽的创业团队了。这个项目是想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企业可以在平台发布任务,学生在平台接任务获得积分奖励,拿着积分可以获得一些优惠券。这个项目到最后几乎是处于完全失控的状态,从董事长,到CEO,到CTO,到我这个产品经理,到运营总监,销售总监。每个人对产品都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到最后在上海好多高校放了好多终端广告机,学生拿IC磁卡可以从终端广告机上获得优惠券。

5000万烧了不到两年就基本花光了,到后面想转型做高校快递服务站,我与运营总监还到高校体验了一个月的快递服务站。但已经是强弩之末,随后这个项目就不了了之了。


第二次创业项目总结:


我的角色:产品经理

项目时间:2011年8月1日至2012年8月

项目名称:优达空间(www.udaspace.com)

团队成员:20多人

融资情况:5000万RMB


项目阵亡原因:

1. 团队自上至下没有形成统一思想。

2. 在产品没有MVP前,盲目扩大。

3. 一款伪需求驱动的产品,只能在失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眼看着5000万的投资在不断地试错中化为乌有,20多人的团队也陆陆续续解散了。

为了生存我先找了一个做幼师培训的教育机构负责开拓外省分校,也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总结。

吸引前两次的教训,我选择了一个刚需市场,即生鲜市场。在教育机构呆了几个月,又按捺不住性子的我随即就开始了我的第三个创业项目,易家站。

时间基本是在2013年3月份。这个项目是我创业至今经历的最苦的项目,我基本上成为一吉诃德式的人物。一个人住在上海最大的小区康城小区100多平的地下室,阴暗潮湿。

易家站是我想在上海最大的小区做一个互联网生鲜试点,客户在网上下单,2小时内送货上门。与死党合伙买了一辆二手福田9座商务车,跑遍了上海的蔬菜批发市场,一个人弄网站,装商超软件,跑市场,打包,送货。有天半夜点在床头的蚊香倾倒把整个褥子都点着了,因为地下室潮湿,被褥都很湿,满地下室的烟把我给熏醒了。

万幸没有着火,我才躲过一劫。死党因为工作也不能给我太多支援,除了每天忙这些,有空还要上网找合伙人,参加比赛。整个项目进展缓慢,客户下单的也很少。

整个把我陷进了一个无法挣脱的大坑。终于有一天,一个交大的朋友听说我在做互联网生鲜,就把他的一个也在做生鲜的创业班同学李*介绍给了我。

李*是交大创业班的同学,他当时正在做果切项目,对标的是北京果酷,用户通过网上下单即可吃到鲜切的水果。

作为同在互联网生鲜领域的同仁,尽管我比他大了十岁,但相见恨晚,聊得很投缘,尽管对易家站还是很不舍,但为了能与李*成为合伙人,大家达成一致一起来运作鲜果切。易家站项目就此搁置,这段互联网社区生鲜服务的经历,使我意识到社区生鲜服务最大的困难在于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及品控,为此我曾写过一个宝盒的创业计划书。


第三次创业项目总结:


我的角色:创始人

项目时间: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8月

项目名称:易家站(www.yijiazhan.com)

团队成员:2人

融资情况:个人出资

项目搁置原因:

1. 碰到了合适的创业合伙人


第四次创业

很快我就与李*搬到了交大附近的小区,边上就是一个高科技园区。

开始了我们的果切创业,此时微信已经开始有想当一部分人在用,我们申请了微信公众号,通过在微信上宣传,客户下单后鲜切水果,配送上门。那时的最后一公里配送还没有达达,没有蜂鸟,完全要靠我们去配送,而C端客户的订单又特别分散,有时一天没有几单,我们也一样要准备。后来为解决供销矛盾,我们尝试做一些B端客户,而B端客户对资质的要求又比较高,通过李*的校友关系,我们找到一家国企来背书算是解决了信任问题,也拿到了一些订单。

最疯狂的时候,600盒果切,我们三个人整整花了16个小时,最后按时送到客户的地点时,大家都快要虚脱了。

没订单发愁,有订单更发愁,后来我们看到有家企业花巨资引进了大型无人干预果切系统,全程不需要人干干预,出来就是包装好的果切。

一下把我们的雄心斗志给打击的。正好此时微信二次开发正火,我与合伙人协商是不是我们转到这个领域,做风口的事情。果切的订单也是有一单没一单的,团队小伙伴也在这种艰难环境中挣不住了,在这种内忧外患中,团队从我们两个人到6个人,最终又只剩下我们两个人。甚至在中途有个伙伴在我们有天早上起床时才发现,半夜没打招呼就溜了。


第四次创业项目总结:


我的角色:联合创始人

项目时间:2013年8月1日至2014年5月

项目名称:鲜果派

团队成员:6人

融资情况:个人出资加创业基金


项目阵亡原因:

1. 团队目标不明确。


2. 在没有平台支撑,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完全依赖线上流量无法在短时间内达到赢亏平衡。


3. 在没有稳定的订单之前盲目扩大团队造成现金流紧张,失去更多试错机会

...未完待续

企业家们好,我司联合国内上百家天使和风投机构寻找项目股权投融资合作。

1:农业(种植、养殖、养老)重点关注。 2: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

3:连锁餐饮、商贸、化妆品业。 4:互联网、物联网、APP行业。

5:医疗设备、生物医药、健康行业。 6:文化、教育产业。

7:商业、旅游、矿产、地产 8:创新型传统行业。

9:汽车产业链。 10:高利润、高成长性及国家支持等


一个人,7年,2555天,六次连续创业失败血泪史!

  • 2019年营业额500万以上!
  • 合作对象是企业最大股东,非决策人勿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