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古董鉅商:為何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對蘇富比、佳士得等世界級古董拍賣熟悉的行家,一定會對仇焱之、盧芹齋、孫瀛洲、夏錫忠等人有所耳聞,他們都是聲名顯赫的大古董商、鑑藏家。而其實在他們之外,還有一個名字——嶽彬,他當年的聲望都在這些人之上,國際古董收藏圈無人不知。


一代古董鉅商:為何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 後排左一為嶽彬

<code>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以北京琉璃廠為代表的古董商遭清算,一大批民國時期顯赫的大商人紛紛遠走香港、美國等地,得以全身而退;30年後,他們及其家族子弟,以“海外迴流”文物的名義,再次活躍於大陸拍賣會上,併成為業界知名大家……這裡面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仇焱之等人。


  而另外一些“不識時務”的大古董商,選擇捨命不捨財,死守故地,結果可想而知……1951年,嶽彬以文物盜竊罪被抓捕,萬貫家財遭沒收,他本人也在三年後死於獄中,落得個悲劇收場。曾經的古董巨擘,又是怎樣一步步淪為階下囚的呢?其中的始末真相,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代古董鉅商:為何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三年從學徒到自立門戶

  嶽彬,1896年出生於河北省通縣張各莊,因家境貧寒,原本想著讀書光耀祖宗,卻不料遇到時局變革,只得斷了科舉之路。在他剛滿15歲時,其父母便經人推薦,將其送到北京一個小古玩鋪當起了學徒。


  進入古玩鋪後,嶽彬心思靈敏,恭恭敬敬的伺候著掌櫃,不但店裡的買賣他門兒清,甚至還幫師傅家看孩子,做飯、洗衣等,各種家務他都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幹著。

  在白天忙完後,嶽彬還有個夜讀的好習慣,而且多年不輟。再加上他心思縝密,記憶驚人,在古玩店三年的歷練下,他已經練就了非同尋常的眼力。

  大約1917年前後,嶽彬開始同當過法國駐華公使的魏武達來往,幫其購買漆器、法花器和景泰藍等。嶽彬本人聰明好學,而且工於心計,由於能說會道,加上勤奮,很快便在當時的北京古董市場裡站住了腳。

  他特別善於與外國古玩商打交道,在經營過程中也逐步悟出了美國人愛青銅器和鈞窯瓷器;法國人愛法花、漆器、景泰藍;日本人愛古玉、龍泉瓷器;英國人、德國人則喜歡考古價值高的文物等心得。

  在做起外國人的生意攢下一大筆洋財後,他開始自立門戶,在當時的琉璃廠開了一家“彬記”古玩店,儘管嶽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卻憑藉過人的精明和吃苦耐勞,年紀輕輕時便成為清末民國北京最大的古玩商之一。

一代古董鉅商:為何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靠以假亂真聚斂錢財

  在見識到外國人的出手大方後,為聚斂更多的財富,嶽彬漸漸走上了販賣 文物和造假賣假的道路。

  清末時,東西永寶齋古玩鋪從山西大同買進7尊北魏石雕佛頭。20年代,嶽彬聽說日本收藏家蒐集石雕木刻,西方考古學家研究中國古代造像石雕,北魏石雕佛像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便聞風而動,用400多元買下這7尊佛頭。

  他先以800元賣出一個佛頭給古董大鱷日本山中商會,外國古董商知道後聞風而來,就這7尊佛頭,嶽彬陸陸續續賣了十來年,也沒賣完。原來他以此真頭像為招牌,請人仿製假頭像。從他手裡賣出的北魏頭像具體數目不知多少,但誰也說不清是真是假。

  這些複製和仿刻的北魏石雕、宋代木刻雕像,達到了以假充真的程度,成為了嶽彬暴富的捷徑。而他本人的造假做舊藝術,在當時也堪稱一流,但凡經他過手的名貴珍品,他一般都會複製幾份,賣給各地買家,然後將真跡藏起來,待價而沽。


  他曾摹仿大書法家翁同龢的字跡,寫了一幅《陋室銘》,被當時榮寶齋的經歷誤認為真跡,裝裱之後掛於店堂,最後還是被翁同龢到店中才看破。據說,當時翁同龢不僅沒有憤怒,反而捻鬚讚歎,稱此人功底不淺。

  當然,他也有露餡兒的時候。說有一次,他將一假頭像當作龍門某窟的佛頭,以三萬美元賣給美國一個石油大王。後來美國買主將其拿去展覽,被人指出其實為贗品,便發來電報,要求其退款。

  但嶽彬並不買賬,回信說:如果有確鑿證據說那個頭像還在石窟,可以退貨並認罰;如果頭像不在了,那就不但不能退貨,還得賠償“名譽損失”。

  此時,他早已暗地裡用3000元買通軍閥孫殿英部下的一名團長,喪心病狂的將龍門石窟那尊石佛佛頭砸掉。後來,美國煤油大王退貨不成,還倒賠了“名譽損失費”,吃了一個大大的啞巴虧。即此一事,就可看出嶽彬是何等老奸巨猾,以及當時的文物販子又是何等猖獗囂張。

一代古董鉅商:為何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文昭皇后禮佛圖》 藏於美國


  販賣國寶犯下滔天罪行

  除開造假,嶽彬還和全國各地的盜墓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長沙、西安、洛陽的盜墓賊進京必然找他銷貨,“彬記”古玩店漸漸成為當時北京最大的古玩鋪。

  其裡堆滿了商周秦漢青銅器、石雕造像、唐三彩、秦磚漢瓦、宋元明清名貴瓷器、琺琅、玉器、緙絲、地毯、象牙等名貴文物。外國文物販子也紛紛在此聚集,嶽彬漸漸走上販賣國寶給外國人的歧路。

  嶽彬和外國人有“訂單”往來,如果外國人看上中國某地某件文物,或聽說某處有墓地寶藏,均可與嶽彬聯繫,由他糾集盜墓賊挖掘盜賣。

  1931年,美國人普愛倫(後任美國紐約市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去洛陽參觀,遊覽了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後,後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萬餘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

  普愛倫對這些石雕大感興趣,將其中的《帝后禮佛圖》拍攝下來。返回北京同嶽彬密謀商議,嶽彬許諾以5年為期將《帝后禮佛圖》運往美國,將《帝后禮佛圖》運往美國,普愛倫答應付給嶽彬4萬銀元為代價。


  《帝后禮佛圖》的人物和真人一樣大小,不但相貌逼真,就連服飾、儀式現場都真實再現了當年皇帝、皇后禮佛的場景,無論從藝術史、宗教史的角度去考察,還是從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去估量,它都是當之無愧的國寶。而如此稀世珍寶,就這樣毀在了嶽彬之手!

一代古董鉅商:為何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帝后禮佛圖》 浮雕 局部


  當時,利令智昏的嶽彬趁時局動盪,買通洛陽當地駐軍,將《帝后禮佛圖》分批盜鑿成碎塊,然後運輸到北京,再由嶽彬僱傭的高手們,根據照片進行粘接和拼裝。浮雕的頭部比較完整,復原的難度不大,但浮雕的軀體由於支離破碎,粘合的難度太大。為向普愛倫交差,嶽彬將無法復原的地方進行了複製。直到今天,當年被盜運的《帝后禮佛圖》還被當作鎮館之寶,陳列於美國堪薩斯納爾遜博物館。

  自作孽,不可活。1952年,嶽彬盜賣《帝后禮佛圖》的惡行,招致了無數愛國人士的憤慨,文化界多位名人將其上告,最終他以文物盜竊販賣等行徑被捕入獄,三年後,於獄中發病而亡。

  嶽彬去世後,在其查抄財產時發現,其私藏的古董文物,實屬連城之價,數量上更是不計其數,當年知情人士稱,“從彬記拉走的古玩、傢俱很多,兩輛大汽車拉了近一個星期!”

  一代古董鉅商,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其人生可嗟可嘆!而那些曾遭破壞和流失海外的文物,提及也讓人無不痛心疾首!俗話說,收藏之道,貴在賞鑑,如果對古董玩物失卻了賞之味,愛之心,只是一味貪圖錢財利益,則必然會失卻收藏的大樂趣,也就更別說成為藏之大家了。

  關於古玩商嶽彬的故事就先說到這啦,對這位清末民國北京最大的古玩商還想了解更多的同學,陳重遠先生的著作《老古玩商》專門寫他,閒來可以翻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