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生鮮農產品儲運存短板 “菜籃子”安全引發關注

■中國城市報記者 宋 浩

疫情期間生鮮農產品儲運存短板 “菜籃子”安全引發關注


往年春節前後,國內生鮮農產品都會迎來銷售旺季。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餐飲服務企業停業,學校、企事業單位延遲開學開工,生鮮農產品消費需求明顯減少,再加上一系列封城措施,多地生鮮農產品銷售出現“沒人收、沒車運、出不去”問題。

在全國蔬菜之鄉——山東省壽光市,聖宏果蔬專業合作社管理著400多畝菜地、86棟大棚,種植水果黃瓜、櫻桃番茄等特殊蔬菜,專供北京、天津、濟南等大城市,產品一直十分搶手。而今年,庫房裡積壓著上百噸果蔬,每天的銷售額不足往年同期的40%,損失慘重;在海南省萬寧市,數百噸菠蘿滯留在倉庫中,省內流通都成了問題,直接損失達600萬元,還有不少地區的水果蔬菜出現賣不出去爛在地裡的現象。

根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提供給本報記者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今年疫情期間,全國約196.4萬噸生鮮農產品(不含蛋,奶,觀賞類植物、活雞鴨)滯銷,涉及26個省市900餘種農產品種類。

“如此大規模的滯銷,主因是受疫情影響,但也暴露出了我們在生鮮農產品初加工以及儲運方面的短板。生鮮農產品對儲運條件要求很高,而許多地方馳援湖北的車輛,都是普通車輛,到地方後才發現蔬菜變質現象嚴重。”內蒙古華蒙通物流控股有限公司一位高級管理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已經在全國多個生鮮農產品生產基地建成了大型冷庫,並形成了完整的冷鏈配送體系,“農民愁銷的東西,我們收來放到冷庫裡,進行反季節銷售,既保證了利潤,也解決了當地生鮮農產品售賣的難題。”

包裝也是蔬果運輸中重要的一環。在北京市密雲區一家蔬菜基地做物流配送的周恆告訴記者,蔬果的儲存和運輸是個頭疼事,尤其是葉菜,存放時間不超過三天,而且在運輸過程中不能擠壓,溫度還不能太高。“我們現在基本上是分類包裝好了再配送,即便這樣,產品變質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周恆說。

對此,東中西部區域改革和發展研究院院長、《國家智庫》主編於今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目前在生鮮農產品收貯運過程的採收、商品化處理、包裝、保鮮、貯藏、物流等各環節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高效完善的冷鏈物流技術體系的支撐,直接導致流通不暢,限制相關產業規模化發展,造成經濟效益低下,影響農業產業發展進程以及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發達國家基於先進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與服務手段,已基本實現生鮮農產品品質的產前、產中與產後全程多方位控制,對採後各個環節進行監控,使生鮮農產品始終處於滿足需求的低溫條件,保證了產品質量和降低損耗。而我國暫時還達不到這種條件,過度使用保鮮劑等做法純屬無奈之舉。”於今說。

在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北京)的研究報告中,生鮮農產品產地收貯運及初加工過程中的安全風險控制成為了研究重點。該報告顯示,我國生鮮農產品收貯運及產地初加工存在卡脖子科技問題:一是生鮮農產品採後環節繁複,風險來源複雜,系統性研究工作不足;二是使用化學制劑等危害因子代謝規律和控制技術研發薄弱,貯藏腐爛損耗高,殘留風險高;三是運輸過程中營養與功能品質無保障。

李寶平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食品安全監督檢查的一名工作人員,負責對全市一些大小型市場和飯店進行食品質量抽檢。“生鮮農產品是我們主要檢查對象,我們重點對其進行農藥殘留檢查,但營養和功能有沒有損耗我們沒法判定。”李寶平說。

3月12日,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在北京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指定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絲綢之路智庫國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建立生鮮農產品初加工和冷鏈物流體系進行系統研究。“新冠疫情發生後,我國在生鮮農產品儲運領域存在的短板被充分暴露,城市‘菜籃子’安全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我們將通過系統研究,借鑑國外先進技術,著力打造適合當前我國國情的生鮮農產品產地收貯運及初加工等質量安全防控體系。”於今表示。《 中國城市報 》( 2020年03月30日 第 12 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