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王中王,津巴布韋幣,十萬億等於兩美分,九國貨幣並存

2009年1月,津巴布韋通貨膨脹失控,津巴布韋央行發行了100萬億面值的津元紙幣。2009年4月,津政府宣佈不再流通本國貨幣,美元、南非蘭特、博茨瓦納普拉、英鎊和歐元就成了法定貨幣,以後的幾年裡,政府又允許了澳元、人民幣、日元、印度盧比成為了法定貨幣,而且政府不設定匯率,於是這個非洲內陸國家就成了世界上也許是唯一一個九種貨幣共存的國度, 唯獨沒有他們自己的本國貨幣。

2015年6月,津政府才宣佈,民眾可把津元拿到銀行兌換美元。根據官方匯率,2008年以後發行的津元最不值錢:10萬億津元兌換2美分,20萬億津元兌換4美分,50萬億津元兌換20美分,紙幣“王中王”的100萬億津元兌換40美分,相當於超市裡兩個圓麵包的價格。

紙幣王中王,津巴布韋幣,十萬億等於兩美分,九國貨幣並存


津巴布韋財長奇納馬薩披露,央行為“換幣”行動劃撥2100萬美元,計劃在一個月內完成。民眾可在指定的金融機構兌換,但銀行不會將居民原先的津元賬戶自動轉換為美元賬戶。津巴布韋擁有1330萬人口,GDP總值不過100億美元,2100萬美元就把全國的紙幣換了,可見這個國家己經一貧如洗。

濫發紙幣會造成通貨膨脹

一百年以前,很多國家實行金本位制。政府不僅承諾貨幣可兌換黃金,而且是以固定匯率兌換。其中的一個例子就是承諾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這曾是美國維持多年的官方匯率。其他國家也採用固定匯率制,使本幣幣值釘牢黃金,或在“二戰”以後釘牢美元。例如,英鎊的官方匯率曾是2.8美元,即人們可以用1英鎊向英國政府兌換2.8美元。在國際固定匯率體系中,每種貨幣幣值固定,與體系中的其他所有貨幣均相關。

到了20世紀70年代早期,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即政府不再承諾兌換美元。當然,在私營銀行或國際機場的售貨亭處兌換美元或其他主要貨幣還是很容易的,貨幣交換基於國際市場當前的匯率進行(交易費用減少)。匯率每天都在變,甚至每分鐘都在變,為匹配供給(來自用美元兌換其他貨幣的人)與需求(來自想要獲得美元的人)而上下波動。 在浮動匯率體系中,匯率的決定因素十分複雜,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美元的國際價值,如美國資產的需求、貿易平衡狀況、美國相對於其他國家的利率水平、美國的通貨膨脹情況和相對於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情況等。

紙幣王中王,津巴布韋幣,十萬億等於兩美分,九國貨幣並存


因為涵蓋了太多因素,所以,至今還沒有一個可靠的模型能預測匯率的變動。 但是在浮動匯率制下,由於政府不用以固定匯率將本幣兌換為外幣,也就不用擔心會用光外匯儲備(或黃金儲備),瞭解這一點,對我們隨後的分析很重要。的確,政府根本不需要承諾進行任何兌換。

金屬貨幣與信用貨幣

金屬貨幣從來都不是商品貨幣的一種形式;相反;其一直是貨幣發行者的借據。本質上,金幣只是國家的借據,是國家負債的“代幣”,即對負債的記錄,只不過,它恰好印在了黃金上。國家必須在人們付錢時將借據拿回。根據稅收驅動貨幣理論,人們之所以接受這些“代幣”,是因為有稅收“支持”它們,而不是因為它們本身含有黃金。

很明顯,金屬具有內在價值,可以有其他用途。往往會有人認為金屬的內在價值也同樣存在於金屬貨幣中,這有利於避免通貨膨脹,即就其他商品而言,金屬貨幣的購買力降低——因為我們總是可以熔化硬幣,鑄成金條售賣。

紙幣王中王,津巴布韋幣,十萬億等於兩美分,九國貨幣並存


然後,就有各種各樣的故事說:政府如何降低了金屬貨幣的價值(通過減少貴金屬含量),最終導致了通貨膨脹。根據這些故事,政府後來開始發行紙幣(或內在價值很小的賤金屬貨幣),但承諾可以用紙幣兌換黃金。

然後,又出現了很多故事說:政府如何不兌現承諾。最後,出現了今天的“不兌換貨幣”,沒有任何“實在的”東西在背後予以支持。由於這個原因,魏瑪共和國和津巴布韋政府大量印刷紙幣,導致惡性通貨膨脹的傾向。這讓我們想起主張金本位的人的哀嘆:要是我們能回到黃金的時代就好了,那才是“實際存在的”貨幣本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