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看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是否唯一?

無聊芒果


這個答案是否定的,就像西方說的一樣,1000個人眼裡有1000個哈姆萊特,我們中國也有句話叫“千人千面”。同一個字不同人去解釋都會有不同的說法;同樣一句話,不同的嘴裡說出來會有不同的表達內容;同樣一篇文章,不同人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發現不同的內容.所以說這就是為什麼文化創作產品會讓人類思想不斷的進步,因為寫出這篇作品的人,也許他當時只是寫出了這個現象,但是後面的人通過讀他的作品,發現了不同的內容.通過表象看本質,這是人類通不同於動物的特徵.


字字之名


這是個看似簡單實則很難回答的問題。

一般意義上來講,一部文學作品只能有一個主題,一種思想,作者的創作初衷是不會飄搖不定的。一部作品,讀者和作者需要產生思想上的共振,才會達到思想的統一,才算是一部成功的藝術作品。

但這僅僅是就創作者初衷而言。對於讀者,有些作品卻不一定能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不同的人解讀,往往取決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歷史背景,不同的學術修養和不同的情感基礎。簡單舉例,唐詩宋詞裡面,就經常會有理解上的歧義。

大部頭的文學作品也是如此,如四大名著,古今無數學術名人均有解讀,雖然總體上能夠歸於一個結論,但在局部、片面、甚至最終的意思表達上,都會有一些不同。

這也許就是一部成功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憂國吃瓜


讀者對任何文學作品的主題的理解,都不可能是唯一的。如果一部文學作品的讀者,對作品主題的理解完全相同,那這部文學作品一定不是成功的作品。其理由主要有三:

一、作家創作的文學作品是通過故事和人物形象來間接表達自己的思想,表現作品的主題的,而不是象寫論文那樣,通過概念和判斷來嚴格界定表達的意思,使之具有確定的唯一性。也就是說,文學作品是形象大於主題,所以必然具有多義性和多解性。

二、讀者由於每個人的生活閱歷、社會層次和思想意識的不同,所以在看待某一個事物時,不可能是同一種理解,其結論一定存在差異。魯迅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三、看書的角度和立場不同,也會造成理解不同,結論不同的。蘇軾老先生有句著名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就是看問題的角度。還有,現在常用的一個說法:“屁股決定腦袋”,說的就是看問題的立場。

除了以上三點以外,還有一些次要因素,如讀者的文化程度、審美偏好、讀者與作者的關係程度、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時代距離等等,也都對讀者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有著一定的影響,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






話酔咧


不同的人看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會有相像的部分,但不會完全相同。因此,也就不存在唯一的主題思想。

這就是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之處。文學作品能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除了文字或優美,或悲傷,或憤怒,或喜悅等等的感受,在欣賞文學作品的時候,到了宣洩或者是共鳴。除此之外,還應該在思想上、主題上得到了作品欣賞者的認同和感慨。得到了情緒上、精神上的滿足與享受。體會到了作者寫作時的那份感動,與作品發生了綜合性的共振。因此,對於作品的主題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當這種理解得到了更多欣賞者認同的時候,就形成了所謂主流觀點和評價。這是一部優秀作品帶給世人相識或者說相像主題思想的定位。

但是,中國有句俗話: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每一個文學作品欣賞者都會從自己的人生閱歷,生活環境,教育背景,社會地位等角度出發。去探索文學作品的內涵和所表現的主題思想,得到的答案也不竟完全相同。這就是優秀文學作品的魅力。

通過閱讀、欣賞、回味、遐想與作者做一個跨越時空的交流。或擊掌叫好,或同仇敵愾,或惺惺相惜,或垂淚相伴。閉上眼睛,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情境在腦海中盪漾,漸漸的與自己的思想、情緒產生了非常奇妙的融合。那種感受非常奇妙和美妙。





上海飛雲客


不唯一


指尖清茶


一千個人就有一一千個哈姆雷特


拾夢別花


肯定是不一樣的,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嘛


吳老師說風水


一百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看待文學作品也好,看待藝術作品也罷。我覺得都帶有比較強的主觀性。


老歐繪畫


肯定不一樣呀,每個人理解層次不一樣,千人千面,文學作品同樣一樣


木昜楊


每一個人的主管印象都是不同的,可能最後的結果會相同,但思考的過程一定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