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英烈 傳承精神

銘記英烈 傳承精神

受疫情影響,今年清明節期間,我省各地烈士紀念設施,不組織、不接待聚集性祭掃紀念活動。有條件的烈士陵園為烈士遺屬開通了代為祭掃服務。圖為3月31日,晉城市烈士陵園組織工作人員祭奠英烈,表達崇敬之情、傳承之意。 本報通訊員攝

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講解團隊:講好紅色歷史 扛起育人重任

晨曦傾灑在背倚鳳凰山的武鄉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大廳裡,身著橄欖綠軍裝的講解員們正在進行日常晨課,四季更迭,週而復始,身後巨幅浮雕上“太行精神 光耀千秋”八個大字熠熠生輝。

“大家看我講一次,要注意聲調節奏,手勢與語言搭配要和諧。”看大家做練習的田悅慧親自示範起來。從2000年來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工作到成長為宣教部主任,20年的磨礪造就了精湛的專業技能,她用赤誠之心講述紅色歷史,用雙肩扛起培育新人的重任。帶領隊員深入全國各地拜訪老紅軍,請國內外黨史、軍史專家來館內授課,安排講解員去紅色旅遊培訓班、博物館學習。“1450米長的展線,整個展廳講解下來要1個小時,從2012年到現在,這個巾幗不讓鬚眉的隊伍共講解了近4萬次,接待遊客80萬人次,走訪了200多位老八路及將帥子女,演出了600餘場。我們能做的就是講好故事,傳播好紅色革命種子,將八路軍和太行山人民用血肉鑄就的太行精神延續下去。”田悅慧深情地說。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把陳列內容向遊客講述得細緻準確、形象生動,她們不僅要利用業餘時間研讀資料,還要苦練基本功,更好地融合外在儀表與內在魅力,懷著敬畏與熱忱,把這片紅色土地上軍民團結一心、浴血奮戰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最難忘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在左權將軍塑像前淚灑衣襟,講解結束後專程找到我,希望能聽到更多關於他的故事。”董文濱自豪地說道。一句“姑娘,你講得真好”是對她們日夜付出的最大肯定。

每張照片背後都有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每件文物都在訴說著驚心動魄的故事。一些人眼中單調重複的解說,在她們心裡卻有著不一樣的精彩。每一次講解,不僅感動著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也一次次地洗禮她們自己的靈魂。許多遊客參觀結束後,激動地說:“感謝你們,讓我們懂得不忘過去家國恨,珍惜現在幸福年。”

8時30分,紀念館又迎來第一批遊客。講解員們整理軍裝,戴上話筒,“首先歡迎您踏上革命聖地紅色武鄉,歡迎您參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親切的聲音伴隨著激昂嘹亮的八路軍戰歌《在太行山上》再次迴盪在耳畔……

本報記者陳俊琦 本報通訊員王夢然

尹靈芝烈士紀念館義務講解員安然:紮根紅色土地 宣講英烈事蹟

手持擴音器,胸掛“講解員”標牌,向人們講解英烈的故事……這是壽陽縣尹靈芝烈士紀念館義務講解員安然日常工作的標配。受疫情影響,今年清明祭奠英烈活動轉為線上進行,放下耳麥,拿起鼠標,在網絡祭奠頁面的“紅色影像”前,安然再一次深情講述了尹靈芝烈士誓死保護1.8萬斤公糧的壯烈故事。

“我出生在尹靈芝鎮,作為尹靈芝烈士的家鄉人,我有義務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接受採訪時安然告訴記者,講好英烈故事,才能更好地激發全社會傳承紅色基因的正能量。

去年9月,退役軍人事務部主辦的“豐碑永鑄·頌英烈”全國英烈講解員大賽決賽中,安然講述了尹靈芝烈士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嚴峻考驗,併為之獻出生命的故事。憑藉過硬的專業素質,安然以高分奪得全國大賽一等獎。

2010年,大學畢業後的安然經常到尹靈芝烈士紀念館參加各種活動。講解員繪聲繪色地講解,讓她牢牢記住了戰鬥歷史、英雄故事,也為她從事志願講解工作埋下種子。同年,她成為尹靈芝烈士紀念館義務講解員。如果說,成為一名志願講解員是興趣使然,那麼堅持10年依然初心不改就是責任所繫。在安然看來,講解不僅僅是講故事,更是傳承紅色精神。

一次次講解中,安然把紅色故事蘊含的強大精神力量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紅色故事的精彩講述者、紅色精神的生動詮釋者、紅色文化的忠實傳播者。尹靈芝烈士紀念館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每次安然一圈講解下來,快則一個小時,慢則兩個小時。節假日高峰,她一天要連講多場,“到最後,嗓子都啞了”。安然說,雖然累,隨著一次次講解,覺得越來越離不開義務講解崗位。

“重複講同樣的內容,會不會有乏味的時候?”面對記者問題,安然講了一個小故事。參加全國英烈講解員大賽,她上報組委會的單位名稱是山西省尹靈芝烈士紀念館,得知決賽是現場直播,她立刻與主持人溝通請求單位名稱加上“壽陽縣”。她說,要讓大家知道,她是壽陽縣選手,尹靈芝烈士就出生在壽陽縣,讓家鄉烈士的英雄事蹟被全社會知曉。

“做義務講解員10年,宣講英烈故事已經成為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願意把這項工作一直做下去,講好英烈故事永遠在路上。”安然說。

本報記者楊文俊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康彥紅:“日子越好越要銘記先烈!”

“歷史的記憶是需要溫習的,講解員的使命就是架起歷史與遊客間溝通的橋樑,讓民族精神和英烈精神得以傳承!”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康彥紅看來,生活越美好,越不能忘記先烈為國家獨立、民族自強和社會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和付出的偉大犧牲。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坐落在興縣蔡家崖村。每年清明節,都有眾多遊客走進紀念館,聽康彥紅講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緬懷革命先烈、寄託哀思。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展館尚未開放。什麼都可以停下來,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康彥紅停不下來,她伏案深入挖掘整理材料,準備著更詳盡的解說內容。

這樣的厚積薄發,康彥紅堅持了15年。15年來,她立足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一線宣講工作,堅持幹一件事,那就是不斷深挖研究興縣革命歷史,不斷將晉綏精神傳播到全國各地,她累計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累計講解2萬餘場。15年的堅守,她成為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的一張紅色名片。

在平凡的崗位上,康彥紅和同事們親歷了蔡家崖在傳承革命精神與弘揚紅色文化道路上的變遷。她說:“近年來,走進紀念館的人已不僅僅是單位組織參觀學習的,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帶著孩子來了、革命者的後代來了、年輕人來了……通過學習傳承英烈精神,凝聚起了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精神力量。”

15年講解生涯中的點滴故事感染和激勵著康彥紅。她曾接待一位90多歲的老兵。老人曾擔任晉綏軍區司令部警衛員,1948年隨大軍南下。那天,她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人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講。當老人看到司令部院裡那棵當年的柳樹依然繁茂時,激動地大聲叫了起來,差點從輪椅上站起來:“就是這棵樹,我在的時候它就在!它還在!”那一刻,老人身邊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康彥紅說,這些年來,走進蔡家崖的人們越來越希望瞭解展品背後的故事,他們或唏噓或敬仰或肅穆,她能從中真切感受到人們參觀後發自內心深處的敬畏之情、震撼之情。

“瞭解英烈事蹟、傳承英烈精神,我們的民族脊樑就會越來越挺直。”康彥紅說。

本報記者高建華 本報通訊員杜鳳英

太原解放紀念館講解員李妍:青春活力傳播紅色精神

“在太原解放紀念館工作3年多,我深知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今年清明節情況特殊,但越是特殊任務,越能夯實自己紮根陵園,服務烈士、傳承烈士精神的思想根基。”3月30日,扎著高高馬尾辮的講解員李妍步履輕快地穿梭在太原解放紀念館,聲音輕柔卻直爽、堅定。

太原解放紀念館位於太原東山的牛駝寨。這裡當年曾是解放太原的主戰場之一。紀念館通過400餘張歷史照片和100餘件實物反映了太原戰役全過程。這裡蒼松翠柏鬱鬱蔥蔥,紀念堂內鐫刻著3936位為解放太原捐軀的烈士英名。每年清明節、七一等重要節點都是紀念館工作人員最為忙碌的時刻。“紀念館集體工作氛圍非常好,每到這樣的關鍵時刻,大家特別團結,全力以赴衝在最前面。”李妍說。

2016年底,李妍通過太原市直事業單位考試進入太原解放紀念館成為一名年輕的講解員。老一代工作人員二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李妍感觸很深,“有的老同志說起烈士事蹟來如數家珍,在這裡,烈士精神已經深深融入許多人的血脈。”

紀念館工作人員中年輕人不多,經過培養和鍛鍊,李妍很快脫穎而出,引導遊客有序進館、聲情並茂講解、帶領志願者擦拭墓碑……李妍的熱情和活力帶動、感染著身邊的人。2019年,她參加“我和我的祖國——山西省紅色故事講解大賽”,獲得金牌講解員稱號。

在做好講解工作同時,作為太原解放紀念館志願服務站副站長,李妍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幫助進館的志願者們迅速熟悉情況,投入接待遊客、引導觀眾、館外講解工作中。“他們進步很快,讓人欣喜,更重要的是,英烈精神的種子通過他們將傳播得更遠。”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根據省市關於疫情防控相關精神,紀念館及時閉園。但烈士褒揚宣傳工作一刻不能停。她主動與領導同事探討新媒體線上宣傳教育,在開通頭條號、抖音號基礎上,又開通了太原解放紀念館微信公眾號,編輯“網上祭英烈”操作流程,推出“紅色故事匯——講述英烈故事專欄”,由她講述的“血染的城防圖”3月16日上線,深受好評。她主動聯繫志願共建單位、志願者服務組織助力,關注“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動,倡議、參與網上祭掃和宣傳服務,公眾號開通以來,吸引社會各界用戶1萬餘人。

“褒揚先烈、教育後人,作為紀念館工作者,我們的使命神聖而光榮,我將堅持不懈繼續努力。”李妍表示。

本報記者高建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