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聯想當初聽倪光南的建議,走科技研發突破的道路,那麼會不會後來就沒華為什麼事了?

瓜太郎


聯想作為全球最大的PC提供商,其市場業績從目前來看還是逐步趨好。

  • 2019年營收510億美元,淨利潤5.97億美元。主要集中在IT板塊,收入3307.80億元,佔比達92.3%,IT板塊中,PC佔其主要銷售和收入,佔75% 以上。其PC 2019年銷售6296萬臺,同比增長了8.6%,超過惠普電腦,重回世界第一pc製造商的寶座!全球市場份額佔據比例達24.3%。另一塊是軟件與服務業務,約佔營收的7%。

  • 雖然PC業務做成全球老大,但實際不賺錢。大家都知道,PC業務不賺錢,其利潤率大約只有1.1%!


  • 聯想這些年一直飽受爭議,並與華為相提並論。

  • 其爭論的焦點,就是一直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PC雖然做到全球第一,但其主要配件還是依賴外部提供商;聯想手機更是慘烈,在中國市場更是逐步淡出我們的眼球,2019年全球出貨量3960萬部,排名在小米、Oppo、Vivo之後。


在1994年,聯想內部產生了技術發展路線上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製造成本優勢,做大企業自主品牌。即企業究竟走“貿工技”和“技工貿”路線之爭。最後聯想走的是“貿工技”這條路線。倪光南作為我國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一直從事計算機及其應用的研究與開發,參與研製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展漢字處理和字符識別研究,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一生為國發展,主導中國許多技術研究,一直不遺餘力地呼籲中國發展IT核心技術,特別是自主操作系統和國產CPU。


如果聯想當初聽倪光南的建議,走科技研發突破的道路,會有什麼情況?

  • 客觀分析,如果聯想當時執意按倪光南的思路走,未必有今天的聯想。原因很簡單,當時倪光南所說的聯想“技工貿”路線與任正非的華為技術路線上,有很大的不同。華為一開始是通過電信程控交換機來實現技術發展,雖然當時聯想程控交換機實力超過華為,連中南海都採購了聯想程控交換機。但聯想沒有走這條路線,而是更長遠。

  • 聯想要發展IT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設計、生產操作系統和國產CPU。大家都知道,一方面,設計、研發芯片非常“燒錢”,聯想的資金能撐多久?國家雖然計劃走國產技術芯片這條路,但資金匹配有限,這可不是幾億人民幣可以解決的。另一方面,我們當時在技術、配件、材料上都缺乏,而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中國實行的是技術禁用和封鎖。

  • 小故事。後來離開聯想的倪光南院士也做過芯片方面的努力。2000-2002年,方舟芯片之路(這段歷史少為人知)。曾擔任日立(美國)半導體公司微處理器設計總監李德磊回國創辦方舟科技,找到倪光南協助做自主知識產權的操作系統的芯片,並獲得了國家一定支持,也造出了“方舟1號”,然而,面對專利保護、設計核心電路板、系統生態,無可配套軟件使用等,方舟1號流產了。

  • 聯想在電信領域的失之交臂。聯想主要是做PC和手機領域,如果當時用心做電信領域,恐怕不一定比華為差,但也不能說沒有華為,或許今天聯想和華為將成為世界數一、二的電信設備提供商。


關於操作系統和芯片,從全球來看,對我國是弱點。

  • 華為也是因為在發展過程中,逐步開始操作系統和芯片研發。

  • 還有一點是不同,聯想主張上市,而華為能有今天,很大一部分因任正非的獨特眼光,一直未曾上市。

  • 聯想當時在PC和手機領域確實有較強的實力和優勢,在國內一直位居老大。倪光南院士主張通過自己研發操作系統和芯片。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這真不是有錢就能做出來的。


1、如果聯想當初聽倪光南的建議,走科技研發突破的道路?這個真不好回答,但可能聯想很難,或甚至沒有聯想。

2、那麼會不會後來就沒華為什麼事了?應該不會,可能對華為更好,至少操作系統和芯片不會受制。

你說呢?我是“阿哥說科技”,歡迎點評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