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會缺糧食嗎?

yangbaiqiang


我國一直是一個糧食進口國,雖然有糧食儲備,但是在顆粒無收的情況下也會缺糧。而且我國的糧食儲備還有進一步的解釋,叫做糧食產能儲備,也就是說只要假以時日,這個空子一定是可以補上的。就近期昆明宣佈的消息,該區域儲備糧油可供半年使用量。

我國的糧食市場是掌握在guojia手中,價格一直相對穩定,一旦出現極端情況,價格上浮也會在可接受範圍內。


呂家腸粉


2019年我國稻穀及大米總進口量255萬噸,佔當年國內消費量的1.28%,其中從越南進口47.91萬噸,佔國內消費量 0.24%,因此越南限制大米出口對我國影響不大。另外,從國內稻穀供需形勢來看,目前我國穀物庫存保持較高水平,因此國際稻穀的供需格局發生變化根本不會影響到國內。

我國大豆對進口依存度較高,2019年這一數據達到82.93%,其中巴西和阿根廷是我國大豆主要進口國,2019年我國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大豆分別為5767.29、880.26萬噸,佔國內大豆總消費量比重為55.62%、8.49%。從目前庫存情況來看,我國大豆、豆粕庫存均處於相對低位,短期若兩國限制大豆出口,或將導致國內大豆、豆粕價格大幅波動。

我國玉米國內供給為主,據海關數據統計,2019年玉米進口量406萬噸,佔國內消費量比重為1.72%,因此短期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但從國內玉米供需基本面看,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報告,2019年度我國玉米產供需缺口為1708 萬噸,如果後續需求繼續旺盛,玉米價格可能會上調。

2019年我國累計進口小麥349萬噸,佔國內的消費比重為2.54%。中國小麥的進口國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這些國家貿易實力強大,小麥進口量佔我國進口小麥總量的90%以上。

從四大主糧的對外依存度來看,除了大豆依附程度較高,其餘三類幾乎不受海外影響,而大豆並不是中國人的主食,更多的是用作榨油和動物飼料,所以根本沒必要為糧食而恐慌。但從全球糧食作物供給形勢來看,2020年國內草地貪夜蛾及非洲蝗災的發酵或成為助推糧價上漲的重要因素,疊加疫情將產業鏈的貿易切斷,國際範圍內的糧食安全或遭遇一定的衝擊。



海鮮劉三刀


大家好,我是小武,我個人認為2020年不會缺糧食,因為我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糧食是國之根本,而且每年的種植產量都在持續上漲,國家也會收購一部分糧食作為儲備物質,如果糧食上漲,國家肯定會開放一部分出來穩定市場,避免市場混亂,雖然說有越南跟一些國家限制大米出口,但是從2019年我國稻穀及大米總進口量255萬噸來看,才佔當年國內消費量的1.28%,這麼低的進口量完全對國內沒多少影響,

所以我個人認為大家沒有必要擔心2020會缺糧食,更沒有必要購買太多,儲存不當容易發黴,生蟲,以免造成浪費。


小武鄉村記


2020年不會缺糧食的。

目前,全球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不斷蔓延,累積確診病例已經超過66萬。確診病例的攀升引發人們恐慌的同時,加上非洲蝗災、草地貪夜蛾、小麥條鏽病等病蟲害的影響,可以預見2020年全球糧食會面臨減產。近期,已有部分國家宣佈限制糧食出口以保證國內糧食供應。一時間,糧食危機成了熱議話題,隨之農業種植板塊逆勢大漲,對於糧食的憂慮愈演愈烈。今天,欣欣就來給大家分析一下,糧食問題是否已經迫在眉睫!

2020年限制糧食出口的國家一覽

埃及:宣佈自3月28日起未來3個月內停止各種豆類產品的出口;

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出口小麥麵粉、紅蘿蔔、糖和馬鈴薯;

越南:暫停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約;

塞爾維亞: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

俄羅斯:表示將每週評估情況,再決定是否實施出口禁令。

巴西、阿根廷:大豆出口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放緩出口效率。

現在,已經有一些國家宣佈糧食儲備告急。

連年戰亂且糧食產量較低的伊拉克首當其衝,該國稱在未來幾周內,需要進口25萬噸大米和100萬噸小麥來保證其糧食儲備並向國民提供食品。

此外,印尼和菲律賓兩國也宣佈糧倉告急,稱儲存的糧食最多隻能維持3個月,如果疫情不能儘早結束,他們恐將面臨糧荒。其中,菲律賓人平時吃的大米很多就來自越南。

我國糧食儲備充足

我國糧食發展始終高位運行,從2004年至2015年實現了十二連增的奇蹟,此後連續穩定在1.2萬億斤的高位上。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已經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高質量發展之路。

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3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糧食總產連續7年超過1.2萬億斤。

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了6.64億噸,人均佔有量超過940斤,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進口糧食短缺對國內糧食市場影響有限

我國糧食的進口量不大,平均每年進口量在1000萬噸左右,佔國產糧食總產量的百分之幾。短期內,進品糧食短缺對國內糧食價格的走向影響很有限度。

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爆發,國際糧價暴漲超過45%,全球糧食儲存跌至30年的最低點。在這場危機中,我國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和95%的糧食自給率,從容地應對了國際糧價波動,保持了糧食供應的穩定。

在2008年糧食危機的當口和隨後的一段時期,中國力保國內糧價穩定,為世界糧價平穩作出突出貢獻。

事實證明,中國有應對世界糧食市場波動的能力。


欣欣玩種植


近幾年,我國進口糧食總量增長迅速,有數據顯示,從2002-2015年,中國的糧食進口量增長了780%!2016年中國進口大豆8391萬噸、進口稻米353.39萬噸,創歷史高位,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之一。農業部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將上升到5.54億噸,缺口將加大到1億噸以上。

與此同時,2015年,中國糧食產量已經“十二連增”,2016年雖然糧食總產量上一年有所降低,但也算是豐收年。為什麼還要從國外進口呢?

一、生產成本上漲。

農資使用、土地流轉費用增加,勞動力價格快速上漲,這些都增加了種糧成本。

二、消費方式的改變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肉類在中國人飲食中的比例增加,一斤肉可不是一斤糧食,以豬肉為例,一斤豬肉需要三斤左右的飼料,2013年全世界消費了1億零7百萬噸豬肉,其中一半的消費來自中國,因此需要更多的豆類等來飼養家禽。

三、中國的價格保護政策

為保護農民利益,當市場糧價低於最低收購價時,國家按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的糧食。前幾年,政府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已明顯超過國內市場定價。高入就難低出,這在銷售環節就提高了獲得糧食的成本。

四、國際糧價的衝擊

這幾年,人民幣匯率總體上升、也就是說用同樣的人民幣,能買到更多的以美元計價的糧食。同時,全球能源產品價格下跌,能源成本、海運價格都在降,中國的糧價同國際相比,確實不佔優勢。

現在,不得不正視這樣的事實,土地資源短缺,勞動力不足,中國的糧食缺口越來越大,未來的中國人靠誰養活?

靠六億農民嗎?以前還可以這麼說,現在農民有很多進城了。而且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進城的人數還在增加,由糧食的生產者變成了消費者。

有人直接說,既然進口糧食便宜,中國富有了,有能力來購買進口糧食,那中國不種糧食了,全部進口能解決吃飯問題嗎?

我們來算一下,全世界糧食產量25億噸不到,其中中國產量近6億噸,進口1億噸,中國消耗7億噸,全球糧食貿易量為2億噸-3億噸。也就是說即便全世界出口的糧食都被中國買來了,也只是夠中國人吃幾個月而已;況且糧食全部進口,話語權在別人那裡,糧食肯定也不是現在的價格了。

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曾經提出“誰來養活中國”的命題,雖然其理論過度悲觀,但也有借鑑意義,糧食生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一、可以肯定的是,不能完全不進口,且不說別的,中國的大豆很難自給自足。以2016年中國進口8000萬噸大豆為例,按照畝產300-400斤算(這已經高產了),也需要4-5億畝土地,如果都生產了大豆,糧食就不夠了。

其實,在世界範圍內,糧食自給率不足的國家有很多。冰島糧食完全依靠進口;荷蘭糧食自給率不到20%;韓國不足30%,這些國家大力發展工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優勢。

二、把中國的農業技術同非洲、南美、俄羅斯等擁有廣闊土地資源國家和地區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也是可以考慮的模式之一。

三、依靠自身的農業發展。

農業人才嚴重流失,說到底,還是種地不賺錢。只有勞有所獲,才能調動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未來的中國人的飯碗,還得自己端著。


廣西小張啊


我覺得不會 我們國家很強大的 有好多存貨的 而且這次疫情也沒當誤莊家 所以不存在缺糧食的行為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國家

就算是缺糧食我們也會有辦法弄到[呲牙] 我們的父老鄉親可不是擺設哦 我們過年好多地方都產糧食的 所以不用擔心哦

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中國去年進口糧食250萬噸,出口270萬噸,幾千年的經驗讓我們的糧食儲備堪稱恐怖,放心吃!管夠!



養鹿的小妍


一些糧食出口國,開始限制糧食出口,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薩克斯坦已禁止小麥、胡蘿蔔、糖和馬鈴薯等產品出口;塞爾維亞停止葵花籽油等貨品出口……

一些糧食進口國,宣佈儲備很難支撐到6月後……

問題是,這些操作,會不會引發全球糧食危機呢?有專家認為,如果後期世界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引發全球糧食危機的風險將是大概率事件。

最悲觀的預測是,2020年全球糧食會有顯著的減產。即便是中性的預測也認為,民間囤貨、政府搶購會造成全球糧價飆升,甚至“戰時配給”這種制度會在一些地區重出江湖。

一些糧食進口國已經開始未雨綢繆,比如阿爾及利亞、土耳其等主要小麥進口國已經發布了新的招標書,而摩洛哥則暫停徵收小麥進口關稅到6月中旬。一些國家已經宣佈如果6月份疫情不能結束,糧食將告急。

中國情況如何?很多人認為中國是一個糧食進口大國,那麼全球疫情會讓中國人沒飯吃嗎?我們需要抓緊時間搶購、囤積糧食嗎?

以下內容來自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他是一位長年從事糧食生產管理和政策研究的權威人士。

1月26日中午,我正陪老母親吃飯,突然接到表弟發來的微信,說到“接政府通知,村裡明天上午十點正式封閉管理,車輛不得出入,人員進出嚴格管控,各位村民需備好相應生活物資。”大約兩小時後,表弟又來電話說,大家都在搶購大米,貨架快空了,要不要幫我們買幾袋?我遲疑了一下,然後肯定地告訴他:“先不買”。

可我確實很想知道超市是否還有大米賣。

三天後的一個上午,我徵得小區管理員的同意,走了兩公里來到村裡的超市。進了超市大廳,就直奔米麵貨架,看到貨品富足,而買者寥寥,我心裡一下就踏實了。

我問超市服務員是如何做到貨源不斷、及時補給的。

得到的答覆是:這是國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農家超市,大宗商品有政府部門幫助調劑。

中國疫情期間超市充足的米麵供應。

我在思考,老百姓聽到“封村”的通知後,為什麼要搶購大米?

超市裡那麼多商品,唯獨大米一時空架?這大概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別的事情都可以不做,飯是一定要吃的,而且一天都不能少,吃飯與人生命共存。而之所以三天以後沒有出現老百姓繼續搶購大米的場面,是由於補貨及時,大家不再擔心因買不到大米而餓肚子,這是人們做出的理性回應。

我在思考,這次疫情如果不是發生在當下,又該是一副怎樣的景象。

回顧歷史,我國人口相當長時間裡都在百千萬級波動,富足年景積累的人口,很快就被饑荒、病疫和戰爭折損大半。自然災害是人類所無法抗拒的,全球歷史上曾出現“小冰河期”,導致氣溫大幅度下降,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小冰河期”在我國至少發生過四次:商末周初是第一次,東漢末年至三國西晉是第二次,唐末宋初是第三次,明末清初是第四次。

第一次“小冰河期”的影響,沒有具體記載,只能從“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饉,斬伐四國”的詩句中去感受;第二和第三次“小冰河期”,我國人口銳減了五分之四;第四次人口只減少一半,是得益於從美洲傳來的抗旱高產作物馬鈴薯、玉米和紅薯在我國大面積推廣,拯救了大量的饑民。

我們現在又何嘗不是正處於歷史當中的人。回過頭來審視那些早已遠離的浩蕩災亂,雖然無法感同身受,卻也會更注重體會在那樣的大背景下百姓的生存之道。

進入現當代,自然災害仍在不斷髮生,雖然沒有出現極端的“小冰河期”,但災害的強度、頻率在不斷加大。但所幸的是,全球農業特別是我國農業抵禦災害的能力也在增強。

新世紀以來,極端氣候現象一直沒有停止,但我國農業獲得連年豐收,這是我們黨高度重視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出臺有力的政策激勵,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結果。現在的農業還沒有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在災害面前仍然要經受考驗,仍然要受到影響。

紐約一超市被搶購一空的貨架。

我在思考,飯碗只有端在自己手裡才最可靠。

有人常說“現在國際化了,沒有糧食可以到國際上去買。”這句話在平時說出來總會得到不少支持。可放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現在,大家是否隱隱察覺到去國際上買糧的不可靠。

我在微信上看到,3月上旬先後有不少國家就已經宣佈限制口罩出口了。口罩並不是國計民生的必須品,在災情面前都遭到貿易禁止。如果是糧食,一旦發生全球性糧食供應緊張,各國更會採取措施,優先保障自己的國內需求,到那時再有錢也買不來糧食了。

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上一共發生了10次糧食禁運。這在零碎的新聞中哪怕只被面目模糊地一筆帶過,但其所供汲取的歷史教訓都值得我們細細琢磨。

而今,應對疫情再次讓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且飯碗裡面主要裝中國糧的重要性。

我在思考,農業連年豐收就是我們應對疫情的底氣。

農業連續15年豐收,各種農產品應有盡有,供應充足,儲備充足。這一成就大家大概已經習以為常了,沒覺得多麼了不起。可經此一“疫”,我們不得不說,農業的豐收、糧食的豐產,是我們應對疫情的“底氣”和“資本”。

農業供應鏈始終沒有斷,無論是千萬人的城市武漢,還是千百人的我們小村,封閉管理之下沒有一個人吃不上飯,沒有一頓飯缺米少肉。這個成績是極其偉大的,極其有價值的,也只有我們社會主義中國能夠做到。長時間封城封村,還能夠保持社會穩定、人心穩定,是因為人們肚子是飽的;兩月“閉關”不僅吃飽了,而且還“吃胖了”。這讓人在憂心中長舒了一口氣。

今年是庚子年,民間一直有“庚子輪迴”的傳言。

冬寒未褪,新冠肆虐;春日未至,蝗蟲蔓延。非洲沙漠蝗蟲雖然對我國威脅不大,但給世界糧食生產帶來嚴重影響。

另外,草地貪夜蛾越冬基數大,爆發的態勢洶湧,要說今年還將殺出什麼“程咬金”來,天才曉得。這就更加提醒我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要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保持清醒的頭腦,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做好應對各種重大災害的預案,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加紮實、更加主動、更加有力。

堅決落實好黨中央“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的指示,指導好農民恢復生產,幫助農民解決春季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問題,把疫情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疫情的洗禮,讓我們認識到要更加珍惜盛世之下的大好農業形勢,更加重視糧食的發展。

即便災難的熱點漸漸冷卻,新聞也慢慢模糊,但在疫情中的切身感受,會讓我們再次牢記“倉廩實、天下安”的古訓。只有把農業和糧食基礎抓得更牢,應對各種自然的、非自然的災害才能更加有力。

災難是一本厚重的教科書,恐慌和壓力讓農業和糧食的重要性眼前化了、顯象化了,這在平常是無法察覺的。只有急需時才會驚呼、才會感嘆,幸虧我們糧食豐足。

我特別期待,在新冠疫情過去後,要強化農業政策措施,立足抗禦災害,把春季農業生產抓得更緊更好,千方百計實現今年夏季糧油豐收,千方百計實現小康之年糧食1.3萬億斤的目標,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繼續發揮好農業“壓艙石”的作用。

官宣來了——

糧食安全牽掛人心,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就此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記者王立彬)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糧食出口國傳出限制出口的信息,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表示,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我們的口糧絕對安全

問:部分糧食出口國限制出口的話,對我國老百姓米袋子有影響嗎?

答: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近日越南宣佈暫停大米出口。越南常年大米出口700萬噸左右,大體佔世界貿易量的15%,限制出口可能會造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部分糧食出口國為保障國內供給也可能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當然,通常應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2019年我國進口越南大米僅48萬噸,為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今年1~2月從越南進口大米僅3萬噸。事實是,2016年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佔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

儘管近年來國際市場曾幾次出現“過山車”式的糧價大幅波動,但由於我國糧食連續豐收,供給充裕,庫存充足,保障有力,糧食市場總體保持穩定。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國家採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舉措,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連年獲得豐收,實現了口糧完全自給,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目前我國穀物庫存保持較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較為堅實。2019年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穩定,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同比增加594萬噸,增長0.9%。總體看,我國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大國糧倉”庫存充足

問:我國糧食儲備狀況及當前市場糧價總體水平如何?

答: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5億噸以上,近年來糧食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庫存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在中央儲備規模保持穩定的同時,從2014年開始,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個月,銷區保持6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重新核定並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各地已全部落實到位,而且大中城市還建立了滿足市場供應10天至15天的成品糧油儲備。同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儲備品種結構中,小麥和稻穀等口糧品種比例超過70%。

除上述政府儲備外,2004年以來,我國對稻穀、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根據市場情況每年收購了一定數量的最低收購價糧食,這部分糧食主要通過國家糧食交易平臺向市場投放,有效地滿足了市場供應,穩定了市場價格。多元市場主體也建立了用於正常生產經營的商業庫存。我國糧食庫存充裕,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供應和應急保供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糧油市場保供穩價工作,推動糧油加工企業復工復產,保障糧食物流運輸通暢,糧油市場供應不脫銷、不斷檔,國內糧油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疫情前期,群眾居家不外出多購買儲存一些糧食,由於超市、賣場等零售市場貨源充足,短暫的群體性集中購買也得到了基本滿足。目前居民採購米麵油心理穩定,受餐飲業等消費需求減少影響,國內米麵油消費總體偏弱。

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監測,3月23日全國加工企業小麥、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進廠價格比春節前增長0.1%、下降0.2%、增長0.4%、增長1.3%。麵粉、早秈米、中晚秈米、粳米出廠價格比春節前下降0.4%、增長0.6%、增長0.5%、增長1.3%。

百姓米麵“兩無憂”

問:一日三餐離不開米和麵,我國稻穀、小麥情況怎樣?

答:我國稻穀供給充裕,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2019年我國稻穀產量2.096億噸,同比減少252萬噸,食用消費1.58億噸,同比減少50萬噸,儘管稻穀飼用和工業用糧有所增加,預計年度結餘1430萬噸,已連續多年結餘,階段性過剩特徵明顯。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主產區早稻面積將會增加。疫情防控期間,有關部門合理安排政策性稻穀競價銷售,2月10日開始每週向湖北地區增加投放中晚稻80萬噸,成交率僅0.28%,有效地滿足了市場供應。

小麥供求平衡有餘,連續多年產大於需。2019年我國小麥產量1.34億噸,為歷史第二高水平,已連續5年保持在1.3億噸以上。由於消費結構升級,麵粉消費下降,國內食用消費總體平穩,但飼用和工業消費有所下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麥消費1.235億噸,同比減少532萬噸,年度結餘1400萬噸,同比增加870萬噸,已連續7年產大於需。

今年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3.31億畝,目前苗情長勢良好,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佔比分別為23%、77%,北方冬小麥苗情明顯好於上年同期,今年夏糧再獲豐收有較好基礎。國家穩定投放最低收購價小麥,2020年以來成交率不足4%,加之政府儲備小麥陸續輪換出庫,小麥價格走勢總體偏弱。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國採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但對目前我國糧食市場的影響不大,有利於消化不合理糧食庫存,減輕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庫存壓力。


每天更新爆笑視頻謝謝


首先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肯定是有原因的,因為疫情影響,我國周邊國家相繼做出了不對外出口糧食的決定,從這一點看,會對我國的糧食進口有一定的影響,畢竟我國每年有大量的糧食需要進口,這其中以大豆為主,中國每年4500萬噸大豆需求有3000萬噸依賴於國際市場

我國現有耕地18億畝,人均耕地面積將近1.3畝,完全可以滿足人均口糧消費,根據2018年的統計顯示我國2018年糧食產量已經突破13000億斤,水稻、小麥、玉米三大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8%以上。另外還有我國國家儲備糧2.1億噸到2.7億噸之間,夠全民消費5~7個月。所以即使2020年因為疫情影響,可能會導致糧價有小幅度的波動,但是不會出現糧食緊缺得現象。

希望我的解答會對你有幫助!


雲淡風輕日暮


中國去年以接近6.64億噸的糧食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大米2.1億噸左右,小麥近1.34億噸,玉米總產量超過2.6億噸。稻穀、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中國的自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中國人的口糧就算不依靠進口,也能自給自足。糧食危機一旦爆發,最害怕的應該是「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國家。它們無法產糧自給自足,只能從別的國家購買。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於歷史上最好時期,糧食連年豐收,庫存充足,糧食供應不會出現脫銷斷檔。


小棉99


最新公佈的糧食產量六億噸。全國按照14億人計算,一人每年吃六百斤,300公斤,300kg,0.3噸,那麼總共消耗4.2億噸,還剩餘1.8億噸。14億人一天的消耗(0.3/365)*1400000000=1150684.932剩餘1.8億可支持的天數(1.8*100000000)/1150684.932=156.4285714156.4285/30=5.214283333,可以支持14億人吃5個月。這還沒算國家儲備的糧食。國家儲備的糧食就按每年剩餘糧食數量計算,為1.8億噸,那麼加起來夠10個月的時間。國家糧食儲備能力,我不太清楚,不過大體估算下來,如果按照全年顆粒無收極限情況來看,國家至少儲備5個月的糧食,省著點,時間可以延長一倍(口糧減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