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喝口明前茶暖暖

近日,新一股冷空氣來襲,北方雨雪增多,氣溫“腰斬” ,江南華南地區的降雨降溫也緊隨其後,看著朋友們曬的照片,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瑟瑟寒意。

寒潮來襲,喝口明前茶暖暖

這個季節的突然降溫會讓多數人心生不悅,總有種明明要入夏偏偏倒回冬的感覺,當然,也有那麼些人喜歡在這個時候給自己泡上一杯新茶,品著清香,靜靜地等風來雨來。

寒潮來襲,喝口明前茶暖暖

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這句話對茶農而言體會更深刻。喝茶的人基本都聽過“明前茶”一說,由於其稀缺性和高品質一直受到茶友們的追捧。明前茶顧名思義,就是清明節前採製的茶葉,這個時候的茶園,有著初春的寒冷,這種寒冷的天氣特點,茶葉受蟲害侵擾少,芽葉細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時,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貴如金”之說。

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倒春寒”現象時有發生,如此金貴的明前茶如果再趕上春季的低溫霜凍,後果可想而知。俗話說高山雲霧出好茶,丘陵、山地尤其適合茶葉生長,但往往這些地方又極易受到霜凍天氣的影響。

寒潮來襲,喝口明前茶暖暖

霜凍對茶葉的危害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茶農該如何抵禦霜凍的危害並且提高春茶的產量和品質呢?有沒有什麼好的措施?

常規的措施肯定是通過覆蓋、燻煙等方式物理增溫,但費時費力且不環保。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種通過科技手段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物聯網與大數據相結合,精準改善茶樹局部小氣候,保護葉片特別是新芽免受霜凍的危害,提高春茶產量和品質。

那具體是怎麼實現的呢?首先,通過多層次全方位部署高精度的氣象、土壤、生理類傳感器和視頻監控,實時在線監測茶園土壤數據、茶樹生理數據、茶園小氣候數據、茶園視頻數據。其次,通過對採集到的實時數據與當地多年的氣候數據進行彙總、分析和處理,建立霜凍預警模型,再通過試驗不斷地積累數據以驗證模型的可靠性。最後,經過驗證的模型會應用到茶葉生產管理當中,驅動部署在茶園的智能控制終端和自動化微噴系統,根據天氣狀況適時精準的打開和關閉微噴系統,噴到葉面上的水霧遇冷凝結並釋放出熱量,以提高葉片局部溫度,使其不低於零度,從而保證茶葉不會被凍壞。這種新型管理模式不僅效率高、精準性強,而且節水、節能、省工,大大緩解霜凍危害,提高經濟效益。

寒潮來襲,喝口明前茶暖暖

茶園物聯網監控系統

那麼,問題又來了,是不是隻要引進這麼一套系統就可以立竿見影呢,答案是NO。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氣候差別較大,霜凍預警模型作為精準判斷和遠程智能操控的“智慧大腦”需要經過當地的試驗驗證,通過數據積累和填喂,不斷優化模型參數,最終形成本土化高適配模型,避免因“水土不服”盲目投入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當然,我們茶農肯定幹不了這個工作,還得依靠當地的農業科研人員和農技推廣人員,只有齊心協力,攻堅克難,才能抵禦風險,節本增效。

也許不久的未來大家都能喝上這彌足珍貴的“明前茶”了,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