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開國中將張國華09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1934年3月,19歲的張國華完成了在紅軍大學4個月的學習,被派到福建汀州教導團擔任團政委。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開國中將張國華

汀州地處福建的西部,即現在的龍巖地區。西與江西贛州交界,南與廣東梅州毗鄰,是紅軍戰略轉移延伸兩翼、拓展腹地的交樞紐與重要通道。汀州教導團,實為培養訓練新兵的團,就位於長汀城內。

張國華得知將去汀州任職的消息後,立刻查閱書籍,瞭解有關汀州的歷史文化知識,通過向紅大教員和學員請教,他了解到長汀城是閩西的一個重鎮,自唐以來就是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是客家人祖地。這片土地曾深深地吸引了張九齡、李綱、朱熹、王陽明、宋慈、文天祥、徐霞客、紀曉嵐等著名歷史文化名人;孕育了“嶺南畫派”的鼻祖上官周、“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等一批文化藝術的一代宗師。這裡也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土地革命的一片熱土,著名的“古田會議”就是在上杭縣的古田鎮召開的,還有“汀州會議”、“汀州整編”等。

紅大的學習生活使張國華開闊了眼界,拓展了思維,懂得了“以史為鑑,可知興替”的道理。就任教導團政委後,張國華和老團長鄭倫很快達成共識,要求教官不僅要對新兵進行軍事方面的訓練,還要向新兵們介紹黨和紅軍的情況。

剛開始,大家並不理解張國華為什麼這樣要求,一些自恃年長、戰功赫赫的軍事教員對此不屑一顧。張國華與教員們的一次暢談,徹底改變了他們只重軍事訓練,輕視政治、文化、歷史教育的看法。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我們中的不少同志在戰場上都是殺敵能手,屢立戰功。前方戰場形勢逼人,同志們都希望到前線,再立新功,這我能理解。”稍作停頓,張國華語重心長地說,“蔣氏依託帝國列強獲得了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支持,目前正緊鑼密鼓地加緊對所屬軍官進行訓練,而且取得明顯效果。如果我們還是大兵、長矛加步槍,不經過系統訓練,在戰場上肯定是要吃虧的。因此,

我們要重視教導團的工作,注意培養既會打仗,又有思想、有文化的紅軍戰士!”

張國華的一番話,讓大家立刻對這位19歲的年輕政委刮目相看。正當大家陷入思考時,有人舉手發問:“張政委請給我們講講,汀州整編期間成立的中革軍委由哪些人組成?”

問話者名叫劉雲旭,是一位文化課的教員,二十七八歲,戴一副眼鏡,衣兜裡隨時揣著筆和紙,是教導團公認的有學問之人。

面對劉雲旭唐突的提問,張國華先是一怔,隨後微笑著點點頭。他向來欣賞有個性、有文化的人,但沒有立即回答,目光環視了一週,重複了一遍問題後,問道:“有同志知道嗎?”

很多教員的目光與張國華對視後,不由低下了頭。有的支支吾吾,回答不全;有的壓根就不知道。會場上響起了一片嗡嗡聲:“劉教員或許是想試探一下張政委的底,沒想到將了政委的軍!”

“汀州整編期間成立的中革軍委,由毛澤東、朱德、曾山、李文林、劉士奇、鄧子恢、黃公略、彭德懷、王懷、林彪、彭清泉、伍中豪、譚震林、陳毅、段月泉、方誌敏、邵式平等17人組成,毛澤東為主席。”張國華一口氣答完,表情從容淡定,毫無炫耀之意。

會場上鴉雀無聲。

劉雲旭帶頭鼓掌,接著掌聲便響成一片。

張國華謙和、尊重教員、團結同志的作風,使他很快融入教員和新兵之中,大家打心底佩服、喜歡這位年輕的團政委,覺得與他在一起很充實、很愉快。在以後的學習、訓練、生活中,大家有問題總愛向他請教,而他也十分樂意幫助大家。

當張國華奉總政的命令調紅1軍團政治部、離開教導團時,同志們依依不捨,有的還流下了眼淚。雖然張國華來教導團還不到一個月,但在短暫的時間內,他同大家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也十分留戀和珍惜在教導團的點點滴滴。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1934年2月,紅1軍團按照上級向敵實施反擊的命令,向坪寮敵軍發動進攻。紅1軍團以一部兵力鉗制寨頭隘之敵,主力由溪口、朱潭地區出發,向坪寮敵軍發動猛烈進攻,殲守敵第79師470團大部。由於援敵第6師一個旅進至巖前,第94師一個團和第79師補充團進至李嶺下,對紅軍進行鉗擊,紅軍被迫放棄佔領的陣地,撒出戰鬥,退至溪口、朱潭、大嶺、上坪一帶,集結待機。

1934年2月底,張國華被任命為紅1軍團巡視團主任,主要任務是部隊的宣傳動員和收容工作,以及一些臨時性工作。這對他而言是一個挑戰,他將帶領巡視團的同志,進行著另一種形式的戰鬥——動員和群眾工作。戰場上的戰鬥,要的是敵人的命,而這一種形式的戰鬥,是鼓舞戰士的士氣,贏得戰士和百姓的心。

為了擴大紅軍影響,宣傳黨的主張,揭露蔣氏的醜惡面目,張國華帶著巡視團的同志翻山越嶺,走村入寨宣傳發動群眾;瞭解部隊的現實狀況,及時把作戰中好的經驗、做法、宣傳出去,把亟待解決的問題,向紅1軍團政治部領導反映。軍團政委聶榮臻根據巡視團報告得知,紅1團團長楊得志、政委符竹庭帶領全團在三甲嶂頑強戰鬥的事蹟,當即在《紅星報》撰寫了一篇題為《把第一團頑強抗戰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起來》的社論

,號召紅軍指戰員學習紅1團敢打敢拼的戰鬥精神。

三甲嶂戰鬥後,紅1軍團又進行了鳳翔峰、乾昌橋、司令巖、三溪圩、三坑、新橋、太陽嶂等戰鬥,但接連失利,泰寧至德勝關一線陣地全部被敵軍佔領,紅軍的東線也陷入被動。

蔣氏在南豐、泰寧地區作戰嚐到甜頭後,於4月初按照既定的“會師贛南”計劃,命令北路軍、東路軍協力“進剿”廣昌、建寧;南路軍攻取筠門嶺,向會昌推進,配合北路軍的行動;空軍第3隊進駐南城,就近支援廣昌、建寧地區的作戰。

在當時錯誤的指導下,廣昌成為蘇區的大門,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不顧紅軍連續作戰、十分疲勞、損失減員的情況,命令紅1、紅3軍團和紅5軍團第13師,從福建建寧地區迅速回師江西,與剛從龍岡地區調來的第23師、原在廣昌地區的紅9軍團共9個師的兵力,採取所謂“正規戰爭”,保衛廣昌。

在開往廣昌的路上,新到巡視團的一位四川籍“小鬼”向張國華請教:“主任,廣昌在哪兒哦?”

“在盱江西岸,是蘇區的北部門戶。”

“那戰略位置一定很重要哇?”

“是呀,為了保衛廣昌,中革軍委早在1933年10月就命令紅9軍團在該地修築工事,進行設防,後來江西獨立營移至廣昌又加強過防禦工事。

“主任,你好厲害哦,啷個啥子都曉得喃?”“小鬼”佩服的眼神中閃爍著光芒。

“當然囉,主任經常教導我們知彼也要知己……”不等張國華回答,通信員插話道。

這麼重要唆,那敵人有高武器(飛機)、遠武器(大炮),我們只有拼命囉……”興頭上的“小鬼”和通信員正討論著,猛然間,瞅見張國華嚴峻的表情,便相互使了個眼色,不敢再說下去。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小鬼”這句話無意點中紅軍的“死穴”,集中對集中、堡壘對堡壘、陣地對陣地的戰術,只有在近距離對敵才有殺傷力。這一路沒有痛痛快快打好一仗,張國華心裡很窩火。他聽說,林彪、聶榮臻曾建議,放棄分兵把口、寬大正面防禦辦法,改以部分兵力防守少數要點,集中力量尋機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中革軍委沒有接受。如今,說是另組臨時司令部,朱德兼司令員、博古兼政委,而事實上,博古、李德決定並指揮一切。照博古、李德這樣指揮下去,結果會怎樣呢?張國華不敢往下想,表情越發嚴肅。

巡視團長途行軍至廣昌,主要工作是築工事、建碉堡、安鹿砦、埋地雷。沒來得及休整,張國華就帶頭甩開膀子幹開了,勞累至極。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戰鬥於1934年4月10日打響。羅卓英指揮敵軍11個師,正面5公里沿著盱江兩岸的丘陵地帶構築碉堡,步步為營,紅軍則以第1、3、5、9軍團的9個師對敵實行短促突擊。敵軍在右岸遭遇紅軍短促突擊時,就轉入左岸前進,遇紅軍左岸短促突擊,又向右岸轉移。如此反覆輾轉前進。正如劉伯承所言,這不是打仗,是“滾仗”。

戰役作戰指揮的錯誤,印證了張國華的擔憂,這是紅軍的一場災難。從甘竹到廣昌,典型的拼命主義!紅軍頑強禦敵18天,最後還是把廣昌失掉了。後來軍史資料是這樣記載和評價的:

廣昌戰役,紅軍斃傷俘敵2626人,自身傷亡5093人,約佔參戰人數的五分之一……這是紅軍歷史上最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它給紅軍爾後的作戰帶來了極為有害的影響。”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廣昌戰役,小紅軍都知道不能硬碰硬,李德執意而為,否決林彪建議

【注:《井岡山上走出的“井岡山”——張國華傳》作者尚有少量存書。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聯繫。參加對印反擊戰或者18軍的老戰士,作者敬贈此書,贈完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