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來運轉 之 田黃

田黃石,簡稱“田黃”, 是

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之王”尊號。產於福州市壽山鄉壽山溪兩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黃色而得名。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早在一千多年前,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因此,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古語云“一兩田黃一兩金”。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田黃石,呈現黃、白、紅、黑等色,其中以黃色為最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釐米。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田黃石獨具其外觀特徵。歸納起來主要表現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蔔紋、紅筋等六個方面,可依此來鑑定。

石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稜角,是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質地溼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狀如蛤肉,色似枇杷。

石色:一種黃顏色的寶石,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或偏白、偏紅或偏黑。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黑田石”則黑中帶赭; “白田”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石皮:外表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通常是由表皮向裡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

蘿蔔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肌理隱約可見,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蔔纖維,故有“蘿蔔紋”之稱。

紅筋: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是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具有以下分類: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田黃凍

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銀裹金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坂。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蔔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最佳。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白田石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金裹銀

雞油黃:質細密堅實,溼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雞油黃

桔皮黃:色澤豔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橘皮黃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黑皮田

硬田石:凡質地粗劣、溫潤不足、不通靈、多雜質的田石,統稱為硬田石,是田黃石的下品。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硬田石

橘皮紅田:又名“紅田”、“紅田石”,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豔通明,稱“橘皮紅田”,其質細嫩凝潤,微透明,肌理隱含蘿蔔紋,是稀有的石種。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橘皮紅田

其鑑別方法:

首先,“石皮”是田黃石的主要標誌之一,其皮質比其他壽山石或巴林石細嫩,用刀輕刮,刀感流暢而微沉,粉粒細膩均勻。

其次肌理表皮組織比較有特點。比如:現密如織網的細蘿蔔紋,疏密有致、條理不亂;如新蘿蔔肉質的絲狀紋理,俗稱“蘿蔔絲”;大部分田黃石或多或少都帶有筋格。

再次,手感類似軟玉,質地溫潤、細膩、凝嫩。其在光線透照下,石心皆泛黃紅之光,燦爛醒目,即使在寒冬臘月,也感覺溫潤。

最後,硬度大於指甲、用指甲劃田黃應該不留痕跡。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田黃、有著“福”、“壽”、“田”、“黃”之寓意,稱之為“帝石”, 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

(1)細:指質地細密,如嬰兒之膚;

(2)結:內質脂密有光澤,手有滑感;

(3)溫:與人有相親的寶氣,無火氣;

(4)潤: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潤,如露之慾滴;

(5)凝:指凝靈,如半透明的凍狀;

(6)膩:肌裡油溢,如油之慾滴。

史載,一塊田黃雕刻的“三鏈章”,被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

“石”來運轉  之  田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