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靠什么写成了《史记》?一封寄给朋友的书信道出了答案

司马迁立志修史与他跌宕的人生有着莫大的关系,然而修史并不是一个小工程,能完成这部巨著,必然倾尽了心血。司马迁修史极重视道德,在与朋友的书信《报任安书》中他就讲到,自己之所以为李陵做辩护,完全是因为看重李陵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虽然自己与李陵并不算是私交深厚的朋友,也没有一起喝过酒,但是仅凭他对李陵的观察,就认定这是一个有操守之人。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会不顾自己背污名,也要为李陵争辩,可见司马迁对道德操守的重视大过自己的仕途与身家。

司马迁靠什么写成了《史记》?一封寄给朋友的书信道出了答案

史书和道德的关系在《太史公自序》中也有提到,他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了推行德行,使其教化百姓,约束君主,用礼仪道德规范社会,修史与道德有着密切联系。对于一个史学家来说,能够公正客观地评判历史,也必须要有一颗仁善之心。对历史的修著难免会将作者自身情绪和价值观念掺杂进去,修著出来的史书如果充斥着错误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对读者产生影响。司马迁以正直的品格对待史实,讲究客观公正,最大程度还原史实,就避免了这种情况的产生。

司马迁靠什么写成了《史记》?一封寄给朋友的书信道出了答案

司马迁也重视节气,他将自己与孔子、文王、屈原、左丘明做比较,认为在困难处境中也能诞生伟大的名作,他以此勉励自己。从古以来士大夫就重视名节,宁愿赴死也不愿受到折辱,司马迁却遭受了最能够侮辱人的一项酷刑。他在《报任安书》中提到,自己遭受这样的折磨,心中的悲痛也是无法言说的,甚至没有脸面谈及气节,还不如自杀。可是,他抛却了轻生的念头,克服了世人非议和心理障碍,认为“勇者不必死节”,这样才有了他忍辱负重修《史记》的伟大壮举。正是因为有着强大的心理素质,对气节领悟得更高,司马迁才能将满腔热血倾注到修史之中,用文章证明自己的才干,完成先父遗志。重重压力之下写就《史记》,没有坚忍的品格根本无法做到。

司马迁靠什么写成了《史记》?一封寄给朋友的书信道出了答案

对政治的关心在《报任安书》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他立志为皇帝尽忠,然而却因为自己残缺的身体不能得志。他列举了自己在政事上的四大遗憾,即不能纳忠效信、不能招贤进能、不能斩将搴旗、不能尊官厚禄,为此司马迁沉痛郁积。在太史令这个职位上,他时刻践行着自己为官的理念,不与他人结党,日以继夜地奉献自己的才干,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也由此可见。同时,司马迁也感叹于史官地位卑贱,朝廷酷政残暴,这种无奈的感慨让人读后心中多有不忍。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满腔郁结得不到纾解,这让那个藏在《史记》背后的太史公,更加具有血肉,了解了他的遭遇和处境后再来看《史记》,就是另一种角度的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