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如何揭開人生的奧祕?4個有關人生的永恆命題該怎樣答?

談論“人生”時,我們很難繞開四個命題:

命運、善惡、苦樂、生死。

自古以來,人類的永恆困擾正在於:

人的命運各不相同,其中有何道理?

人的善惡如何判斷,究竟有無相稱的報應?

人生顯然苦多於樂,難道活著是為了受苦?

有生有死,雖是自然法則,但是何以人們恐懼死亡?

這些永恆的難題,使人生充滿了迷惑。

化解這些迷惑,人心才能獲得安頓。

但是所謂“化解”,並不像選擇題一般,找到正確答案就成功了。

因為人生不是簡單的問題,而是複雜的奧秘。

問題可以靠理性分析去應付,奧秘則須由個人在生活中體驗。

“化解”是指個人生命態度的轉變,有如換個角度看這些難題,並且敞開心靈去體會其背後的含意,進而在行動中,印證自己的信念。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換個角度”呢?

我們就此稍作探討。

1 從命運到使命

命運包括先天的命定因素與後天的實際遭遇。

先天與後天糾結在一起,很難分清因果關係。

但無法否認的是:兩者都涉及“理性無法說明,人力不能控制”的成分;

且更使人不解的是:人類對命運雖無共識,但是卻有類似的反應模式。

以共識而言,誰能列出好命運與壞命運的條件?

譬如,家裡有錢有勢是好命運嗎?

有錢的人可能更易遭到歹徒的覬覦,有勢的人下臺後更易感嘆人間冷暖。

命運之好壞好像互為因果,我們如何取得共識?

但是談到反應模式,則大家都傾向於“怨天尤人”,對自己的命運並不滿意。

孟子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

意思是:既然一切都是命運,我們何不在順從合乎情理的事件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正途?

簡單說來,就是要化命運為使命,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標,然後主動積極地活下去。

2 行善避惡的理由

人有自由,可以行善,也可以為惡。

暫且不談善惡的判斷標準,我們要問的是:

善惡有無報應?

以人類社會的歷史為據,可知人間善惡並無公平的報應。

善未必有善報,惡也未必有惡報。

既然如此,人為什麼還要行善避惡?

理由有三個:

其一,為了人間互動的良性發展;

其二,為了自己心安理得;

其三,為了靈魂在來世的報應。

通常來說,這三個理由是並存的,只是對個人所起的作用在比重上有所不同。

譬如,人在年輕時、中年時、老年時,所考慮的理由也許大不相同。

3 需要與想要

多數人都會發出同樣的感嘆:

人生真是苦多樂少!

事實上,人生苦樂多少的問題,常常取決於個人慾望的大小多少。

慾望越大越多的人,很難心想事成,自然快樂不起來。

相反,慾望越小越少的人,則常常喜出望外,快樂也多一些。

如何節制或降低慾望?

我們需修煉兩種功夫,即:認知與修行。

所要認知的是:慾望的本質、能力的限制、苦樂的由來。

所要修行的則是:從向外追逐轉向內在,培養省思與評價的習慣;進而在羨慕別人時,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事實上,“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句諺語不僅反映了真實人生,也能化解我們的苦樂意念。

西諺有云:“依需要而活,沒有人是窮困的;依想要而活,沒有人是富足的。”

人的基本需要極其有限,在今日的經濟環境中,可以輕易得到滿足;

但是人的想要或慾望,可能漫無邊際或永無止境。


傅佩榮:如何揭開人生的奧秘?4個有關人生的永恆命題該怎樣答?

4 體悟人生之“奧秘”

有關生死的議題,一般都由宗教來探討,理性所能指出的是:

第一,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有生有死,人也不例外。

第二,與其擔心死亡,不如把握活著的時光。

第三,面臨死亡時,不妨抱著順其自然的豁達態度。

如果這些想法無法使人安心,那麼只有訴諸宗教信仰的啟示了。

宗教對死亡必有基本觀念,如靈魂為生平作為而受審或進入輪迴等。

這是信仰範圍中的問題,理性對此只能保持尊重而無法妄加評斷其真偽對錯。

與上述四項題材相關的議題,都應該以“奧秘”視之。

奧秘的深度與廣度,隨著個人的生命經驗而彰顯出來,並且永無窮盡的可能。

人的存在,在宇宙萬物之中,確實是最值得驚訝的。

生而為人,何其有幸,可以接受這種挑戰,活出生命的意義。

這樣的人生,與其說是充滿迷惑的,不如說是充滿希望的。

學會採取對待“奧秘”的態度,以耐心的方式接受自己的生命;

隨著歲月與經驗的累積,我們將會領悟一些人生哲理,從而照亮生命的意義,活得更為充實而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