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祁大壽先生的《一帆風順圖》,祈求祖國疫情儘快結束,國泰民安

《渡浙江問舟中人》

唐·孟浩然(689—740)

潮落江平未有風,

扁舟共濟與君同。

時時引領望天末,

何處青山是越中?

簡析: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稱"孟襄陽"。孟浩然以田園詩著稱,是唐代早期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王孟"。他風流倜儻,不求仕途,終生布衣,在唐代詩人中是很少見的另類人物。李白曾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在《送孟浩然至廣陵》詩中留下了千古名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可見兩人情意之深。孟浩然的詩清新淡雅,自然流暢,有一種純天然去雕飾的韻味。孟浩然於開元初年,自洛陽赴江浙一帶,經杭州到越州(即今紹興),渡錢塘江,作此詩。錢塘江水面寬闊,風平浪靜之時,水天一色,甚為壯觀。起首兩句:"潮落江平未有風,扁舟共濟與君同"描繪在寬闊的江面上,詩人與同舟的遊客在一葉扁舟上,橫渡錢塘。因是風平浪靜,視野開闊,人的心境便格外清爽,而小小一葉扁舟,使擠擠挨挨靠在一起的人,感到有了"百年修得同船渡"的緣分,彼此之間增加了親近融合的氛圍。詩人於平淡中引出一個"情"字來,使得淳樸的世風,顯得格外的親切和厚重。末兩句:"時時引領望天末,何處青山是越中","時時引領"是關鍵,詩人不斷的"引領"向遠處眺望,越中的山川美景盡收眼底,然而詩人最關心的,卻是哪一處青山是越州呢?這是和舟中人的對話,也是詩人自言自語。這種自然樸素的筆調,情與景的交匯,意與境的融合,神與思的相互感知,把孟浩然的詩作,推到了新的高點。

借祁大壽先生的《一帆風順圖》,祈求祖國疫情儘快結束,國泰民安

《一帆風順圖》

畫評:這幅上世紀七十年代隱名青綠山水小品畫作《一帆風順圖》,構圖簡潔,筆墨爽利,意境廣闊,韻味古雅。皴擦點染看似簡單,其實處處凝聚古法。近山以小斧劈皴法突顯了岩石堅硬的質感,山頭點苔,有米元章遺風。近前兩棵巨木並立,枝幹盤曲,碧葉茂盛,遠山坡岸,則以淡墨赭石皴染繪出。中間江流廣闊,魚帆競渡,這種雄渾古厚的畫法,兼具南北兩派山水畫的特點,又融合了自己清麗淡雅的筆墨風格,令讀者一望而知,為七十年代山水畫大家祁大壽先生的作品。如今畫家以大為美,,你畫4丈的,我就畫6丈的,好像越大越能出名,其實,名家筆墨不在畫幅大小,而在於其對藝術佈局的全面理解和對筆墨的把控能力,對構圖的精心佈局,耐讀,耐看,韻味無窮,才是好畫,才能賦予這些作品恆久的藝術魅力。

畫家介紹:祁大壽,字小松,號叔萬。1922年生於北京。正紅旗籍。其父祁井西系30年代著名山水畫家。臨摹宋元名家山水,幾可亂真,人稱"鬼才"。祁大壽10歲即從父學畫,每畫必臨,中國傳統山水繪畫藝術功底極為深厚。16歲即參加中國畫研究會,會長為周養庵,會員均系畫界名家,如陳半丁、王雪濤、胡佩衡、吳鏡汀及祁井西。其所攜作品常受指導,也有作品展出。40年代即在榮寶齋、倫池齋等畫店掛筆單。解放後加入中國畫研究會,一生奮力作畫,不慕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