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1

泰國青春片《天才槍手》,是進口電影引人注目的一匹黑馬,國內上映僅10天,票房即破2億,同時還獲得豆瓣評分8.2分、貓眼評分8.8分的超高評價。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這是一部青春成長電影。女主小琳成長中遇到的鴻溝讓人揪心,她的成長蛻變讓人欣慰,而故事的發展又讓人百感交集。

在這部電影中,天高中生小琳的心理歷程是主線。

得知學校老師以開補習班為名,將試題提前賣給學生獲利,令她瞠目結舌;含淚發現父母的離婚協議書,以及自己高達20萬泰銖的入學贊助費發票,令她怒火中燒。

為了拿回父親辛苦賺的錢,小琳答應富二代同學作弊請求,走上以作弊謀利的道路。她甚至將同校天才兼貧困生的班克也拉下水,利用泰國和澳大利亞的時差,在STIC考場上作弊。

小琳和班克先一步在澳大利亞拿到STIC試題,做出答案並記在腦中,中場休息時用事先存放在衛生間的手機將答案傳給國內富二代同學。

整場作弊堪比諜戰片。

很遺憾,班克因在衛生間時間過長而被懷疑,且被抓。小琳則因最後一門考試提前交卷遭考務人員懷疑,並對已離開考場的她實施抓捕。

她在逃跑中,一邊慌張躲避抓捕,一邊拼命回憶答案,往國內傳送。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讓人欣慰的是,小琳並沒有在作弊謀利這條錯誤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看到同伴班克被抓,自己又經歷了劫難般的緊張,回國面對父親的關心與愛,她抱著父親痛哭並承認“做錯事了”。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2

其實小琳以作弊謀利,並非是窮怕了,見錢眼開。電影中最讓人感觸深刻的一幕,道出了小琳走上錯誤道路的真正原因。

小琳與班克在STIC考場上作弊之前,小琳已經開始在學校為富二代同學提供考試答案,以獲取報酬。

在一次分A、B卷的統考中,學校發現小琳的草稿紙上有不屬於她試卷題目的驗算。

當得知小琳依靠作弊謀利,校長將她的父親叫到學校,並嚴厲地訓斥小琳:“在學校就要學習,學校不是賺錢的地方。”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面對道貌岸然,滿嘴大道理的校長,小琳不禁不屑地冷笑。

她的冷笑激怒了校長,校長憤怒地質問小琳,“你笑什麼?這樣很沒禮貌!”接著,校長又轉頭質問小琳的父親,“小琳爸爸,難道你從來不重視小琳的品德教育嗎?”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面對校長的質問,小琳父親羞愧的低頭認錯。

父親的低頭,同樣激怒了小琳,她悲愴地吶喊出靠作弊謀利的原因:“要說在學校賺錢,校長您才是江湖老大哥!在我們交學費的前提下,您還收取每一位同學的贊助費。”

小琳口中的贊助費,是學校根據學生的成績額外收取的費用,成績越差,交的額外費用就越高。

聽到“贊助費”這三個字,校長惱羞成怒,“蹭”地站了起來,報復般地取消了小琳出國獎學金的申請。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小琳的絕望,她的世界觀也因此徹底崩塌,“這到底是個什麼鬼世界!”同時她對改變自己命運的渴求達到極致。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奇葩說》裡有一集,羅振宇說,成長是主觀世界遇到客觀世界的那條溝,跌進去叫挫折,爬出來叫成長。

現實的貧富差距巨大、人人謀取私利,使得小琳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碰撞,併產生如懸崖般的深淵。

3

鴻溝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為人父母,要帶著理解和接納的心態,去認識這條“鴻溝”,然後向孩子傳道、解惑,喚醒孩子“我能爬出來”的信心,提高孩子爬出來的技能。

要明白,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漸行漸遠,終將離開我們視線。當孩子獨自跌入鴻溝,就需要他們獨自面對,再用智慧爬出來。

影片的結尾是,拿到高額作弊報酬的班克,對金錢有了更大的慾望,於是他找到小琳謀劃更大更多的槍手大計,並威脅小琳,如果不答應,就把STIC作弊的事全盤托出。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小琳的選擇是,向STIC考試院自首,並放棄本屬於她的經濟回報和出國留學的機會,從事可以指引他人的教育行業。

從勸班克加入作弊團隊,到拒絕班克威脅,小琳將困難包容進自己的世界,由內而外蛻變,重建自我——無論外界多黑暗,她依舊保持內心的公正,做正確的事情。

同是校園天才的兩個人,在同一個鴻溝內,班克跌入溝底,受盡挫折;小琳則爬出鴻溝,迎來成長。

電影雖然沒有細緻演繹這兩位校園天才的家庭教育,但這樣的結局,定與家庭教分不開。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父母的引導,是孩子成長的基調。

4

引導並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怎麼做,而是引導孩子學會怎麼做。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我們常在公共場合聽到類似這樣的咆哮,“閉嘴,別哭了!你要吃冰淇淋,爸爸已經出去給你買了,人很多,是要排隊的…你還哭!你再這樣,我以後出來玩不帶你了!”

孩子要冰淇淋,且等不了排隊購買的過程,正是孩子的“主觀世界—想吃”和“客觀世界—現在沒有”的碰撞。

他們沒有足夠的耐心,或者說他根本不知道耐心是什麼東西,那麼父母就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是“耐心”。

“耐心是,在沒有吃到冰淇淋的時候不哭不鬧地排隊。”

然後鼓勵引導孩子做有耐心的嘗試。

當孩子跟著你的節奏去嘗試有耐心的等待時,馬上去肯定他的行為,告訴他“你太棒了,你已經學會了耐心”。

但當孩子繼續失控大哭,就先溫柔的抱著他,並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

“媽媽知道你現在非常著急,媽媽能感受到你現在很想吃冰淇淋,媽媽願意和你一起等。”…

孩子感覺到被理解時,情緒會平復得快一些。

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後,再鼓勵孩子做有耐心的嘗試。

一次的“耐心”引導,並不會立竿見影,孩子馬上成為一個有耐心的人,但量變產生質變,在“耐心”引導下成長的孩子,定會將“耐心”內化吸收於自身。

詩人科恩說,“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天才槍手》: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這樣做

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在孩子成長的裂痕中注入光的能量,使其羽翼豐滿到能獨自面對寒潮與風雷。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