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必背70首古詩之一,全詩僅僅20字,卻被世人傳唱1000多年

郊寒島瘦,賈島是唐朝不多見的以苦吟出名的詩人,其“推敲”二字的抉擇不僅讓他結識了當時的文壇領袖韓愈,進而成為知己,更是成為一段佳話,至今仍口口相傳,尊重其認真創作的態度。

然而詩歌的創作不止於煉字,更在於整體意境的規劃和佈局,也就是謀篇,這一點可以從韓愈對推敲二字的評價中看出來。韓愈最終建議賈島選擇了“僧敲月下門”,而不用推字,就是因為敲字更有力量,更能夠反襯出賈島想要描繪的靜謐氣氛。

小學必背70首古詩之一,全詩僅僅20字,卻被世人傳唱1000多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夜間的靜謐中,僧人輕輕推開柴門,只是吱呀的一聲,這種聲音會與夜的寧靜融為一體,從而使得詩歌整篇失去對比性,效果的強度也就差了很多。而如果是敲門,咚咚咚的聲音清脆而響亮,可以流傳開去很遠很遠。這樣就起到了一個反襯的效果,用這樣清脆的聲音進一步凸顯夜的寂靜,在詩歌的結構上還有一種峰迴路轉的感覺。

而關於賈島的謀篇,還有一首千古名篇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就來看一下,在短短的20字裡,賈島是如何讓自己的詩歌結構不僅完整,而且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小學必背70首古詩之一,全詩僅僅20字,卻被世人傳唱1000多年


尋隱者不遇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首通篇都沒有一個生僻字,也沒有特別複雜的語法結構,用典等等,即使是小孩子來讀也非常好理解它的字面意思。

然而就像是推敲二字一樣,這20個字也是賈島用“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苦功寫成的,除了簡單自然的文風,值得我們探索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在一顆大松樹下,遇到了想要尋訪的隱士身邊的童子,於是上前詢問:“你的師父現在在家嗎,他有去什麼地方嗎?”,童子回答說自己的師父,也就是這位隱士出去採藥了。

這時候詩人又問:“他去哪裡採藥了呢?”

童子回答在山中。

山中哪裡呢?

雲深不知處。


小學必背70首古詩之一,全詩僅僅20字,卻被世人傳唱1000多年


這是對本詩所敘述事情經過的簡單重現,也就是說在短短的20字中,賈島竟安排進了三問三答。

這裡面體現的第一點,是賈島深厚的文字功底。將文字寫多容易,然而想要讓文字凝練有力很難,放在五絕中,具體的要求就是無閒字,有餘意。賈島巧妙的將自己的第二三問隱去,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同時以第一句的“問”字引領全篇,不會出現如墜五里霧中的情況,我們知道賈島詢問了童子,剩下的內容就都是童子的回答內容。

這三問本身,也能體現賈島本身人格的一些特點。一般人去尋訪朋友,童子說人不在,大抵也就走了,不會多問,而賈島偏偏窮究根底,一定要問明白這位隱士去哪裡了,具體位置又在哪裡,一幅見不到人誓不罷休的態勢。這表現出賈島對於見到隱士的一種迫切渴望。


小學必背70首古詩之一,全詩僅僅20字,卻被世人傳唱1000多年


詩中情緒的變化同樣一波三折,第一句遇到童子,上前詢問,一定是喜悅而充滿希冀的。聽到童子的回答,知道隱士不在居處,稍有失落和不甘,隨即引出後文的追問。知道隱士就在此山中,詩人的心中又冒出一線希望。而後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彷彿電影中將鏡頭一下子拉遠,放眼望去是茫茫的白雲浩浩蕩蕩,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意韻。

在白雲掩映的青山中,有一位隱士在悠閒的採藥,不知道有人來找他,只是專心於崖上的一株珍稀草藥。


小學必背70首古詩之一,全詩僅僅20字,卻被世人傳唱1000多年


詩人通篇採用白描的手法,用松樹,草藥,雲深等等意象塑造出一種自然清新的意境,一切都與隱士這個身份給世人的印象相符,淡然,飄逸,如白雲般不可追尋。這體現出賈島對於隱士生活的深刻理解。

隱士專心於採藥濟世,在萬丈紅塵中踐行著自己的生活理念,希望為蒼生做一些善事,雖隱逸但尤有天下情懷。那麼來尋訪他的賈島,是否也有著同樣的情懷呢,這是詩中未曾提及的,如同那片白雲一般朦朧,耐人尋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