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必背70首古诗之一,全诗仅仅20字,却被世人传唱1000多年

郊寒岛瘦,贾岛是唐朝不多见的以苦吟出名的诗人,其“推敲”二字的抉择不仅让他结识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进而成为知己,更是成为一段佳话,至今仍口口相传,尊重其认真创作的态度。

然而诗歌的创作不止于炼字,更在于整体意境的规划和布局,也就是谋篇,这一点可以从韩愈对推敲二字的评价中看出来。韩愈最终建议贾岛选择了“僧敲月下门”,而不用推字,就是因为敲字更有力量,更能够反衬出贾岛想要描绘的静谧气氛。

小学必背70首古诗之一,全诗仅仅20字,却被世人传唱1000多年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夜间的静谧中,僧人轻轻推开柴门,只是吱呀的一声,这种声音会与夜的宁静融为一体,从而使得诗歌整篇失去对比性,效果的强度也就差了很多。而如果是敲门,咚咚咚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可以流传开去很远很远。这样就起到了一个反衬的效果,用这样清脆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的寂静,在诗歌的结构上还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

而关于贾岛的谋篇,还有一首千古名篇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就来看一下,在短短的20字里,贾岛是如何让自己的诗歌结构不仅完整,而且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


小学必背70首古诗之一,全诗仅仅20字,却被世人传唱1000多年


寻隐者不遇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通篇都没有一个生僻字,也没有特别复杂的语法结构,用典等等,即使是小孩子来读也非常好理解它的字面意思。

然而就像是推敲二字一样,这20个字也是贾岛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功写成的,除了简单自然的文风,值得我们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在一颗大松树下,遇到了想要寻访的隐士身边的童子,于是上前询问:“你的师父现在在家吗,他有去什么地方吗?”,童子回答说自己的师父,也就是这位隐士出去采药了。

这时候诗人又问:“他去哪里采药了呢?”

童子回答在山中。

山中哪里呢?

云深不知处。


小学必背70首古诗之一,全诗仅仅20字,却被世人传唱1000多年


这是对本诗所叙述事情经过的简单重现,也就是说在短短的20字中,贾岛竟安排进了三问三答。

这里面体现的第一点,是贾岛深厚的文字功底。将文字写多容易,然而想要让文字凝练有力很难,放在五绝中,具体的要求就是无闲字,有余意。贾岛巧妙的将自己的第二三问隐去,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同时以第一句的“问”字引领全篇,不会出现如坠五里雾中的情况,我们知道贾岛询问了童子,剩下的内容就都是童子的回答内容。

这三问本身,也能体现贾岛本身人格的一些特点。一般人去寻访朋友,童子说人不在,大抵也就走了,不会多问,而贾岛偏偏穷究根底,一定要问明白这位隐士去哪里了,具体位置又在哪里,一幅见不到人誓不罢休的态势。这表现出贾岛对于见到隐士的一种迫切渴望。


小学必背70首古诗之一,全诗仅仅20字,却被世人传唱1000多年


诗中情绪的变化同样一波三折,第一句遇到童子,上前询问,一定是喜悦而充满希冀的。听到童子的回答,知道隐士不在居处,稍有失落和不甘,随即引出后文的追问。知道隐士就在此山中,诗人的心中又冒出一线希望。而后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仿佛电影中将镜头一下子拉远,放眼望去是茫茫的白云浩浩荡荡,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意韵。

在白云掩映的青山中,有一位隐士在悠闲的采药,不知道有人来找他,只是专心于崖上的一株珍稀草药。


小学必背70首古诗之一,全诗仅仅20字,却被世人传唱1000多年


诗人通篇采用白描的手法,用松树,草药,云深等等意象塑造出一种自然清新的意境,一切都与隐士这个身份给世人的印象相符,淡然,飘逸,如白云般不可追寻。这体现出贾岛对于隐士生活的深刻理解。

隐士专心于采药济世,在万丈红尘中践行着自己的生活理念,希望为苍生做一些善事,虽隐逸但尤有天下情怀。那么来寻访他的贾岛,是否也有着同样的情怀呢,这是诗中未曾提及的,如同那片白云一般朦胧,耐人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