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的街边摆摊,曾经是无数家庭的生活来源

街头小贩,这个群体在中国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他们都在艰难地生存着,由于生活所需,这种职业一直延续至今。

最早的中国城市实行里坊制,住的地方都有土墙隔开,没有临街铺面,到了晚上要宵禁,坊门关闭。从宋代开始,街边摆摊逐渐放开,从《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街上生意一片繁荣。

自古至今的街边摆摊,曾经是无数家庭的生活来源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企职工开始大批“下岗”,很多家庭的医疗、养老随着倒闭的企业黄了,维系家庭生活的来源断了,对于只有一个下岗职工的家庭尚能温饱,双下岗的就悲惨了!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没办法:摆地摊!我在哈尔滨一个冬天的傍晚,就曾见过一家三口在街边摆摊,在下过雪的地面上,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就熟睡在爸爸的军大衣里。那时候,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唱哭了多少担负起家庭重担的血性男人,“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自古至今的街边摆摊,曾经是无数家庭的生活来源

  摆摊在大家看来一般都是穷到没米下锅了才做的事情,或多或少都有低人一等的感觉。没有摆过摊的是体会不出来的。勇敢的迈出第一步的人都懂得我说过的感受。历史上很多名人也摆过摊,刘备卖过草鞋,杨志卖过刀,现如今很多大佬也有过摆摊的经历,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背着麻袋去义乌批发内衣和袜子来卖,白天工作,晚上到大街上摆地摊;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同样做过“倒爷”;“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沿街卖过冰棍。所以,咱们个别人不要瞧不起街边摆摊的,要尊重他们,你没去摆摊,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走到那一步。现在摆摊的人,家里的经济条件未必比咱们差。尊重和理解更重要。

自古至今的街边摆摊,曾经是无数家庭的生活来源

摆摊的人不但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历练了人生,而且对社会有了更加深一步的认识,摆过摊的人更会珍惜生活,而且大多数都会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因为他们体验过每一分钱来的都不容易。(本文由“一枝圆珠笔”创作,并在头条首发)
现在每每说到城管就会有很多负面消息,人们想到的也只是城管与小贩之间起冲突的各种画面,中间的误会也越来越深。其实,好的城市管理只能促进市场更加繁荣,而城管更要有一个好的端正的态度来工作,心里真正装着想着摆摊人的不易,那么城管的说话和办事的方式自然会温和和理性。摆摊人站在维护城市整洁干净的角度去想,心里装着那些起早贪黑扫大街的人,自然也不会忍心乱丢赃物。还是那句话,尊重与理解比什么都重要,也更容易解决问题。

自古至今的街边摆摊,曾经是无数家庭的生活来源

如今,很多人摆摊同样也是为了生计!就算夫妻俩都有工作,房贷钱加上孩子的教育费,还有医疗费等等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压力还是蛮大的,许多在职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也参加了摆摊的队伍。每个人都不容易,街边摆摊也是一种职业,只要不影响社会环境,我想大家都还是很乐意接受他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