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能制造大和号这种级别的战舰?

优秀视频剪辑师


先说结论:建造大和级战舰是在日本的国力范围内的。而且,如果要把

“这种级别”定义为“天下无敌”,那么大和号在二战中恐怕也不能算天下第一。


任何一件武器,都要服从于军队的总体战略与具体的战术需求,而建造大和级战舰也不例外。它可以说是日本海军独特的战略、战术的反映。即:日本海军总体战略+战术需求+大量的国力投入=大和级战舰


下面就谈一谈大和建造的背景吧。先从战略部分谈起。


1923年华盛顿条约和1930年的伦敦条约对日本海军军备进行了限制,导致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只相当于假想敌美国海军的六到七成左右。为此,日本海军实行了以下战略:


1.建造超级战舰,在单舰战斗力上超越美国,以抵消美军的数量优势。


2.加强巡洋舰和驱逐舰等辅助舰艇的建造。


很显然,大和级就是“超级战舰”思想的产物。

大和自设计之初就是一种超级战舰。


就战术需求而言,大和级扮演着“九段邀击”战术中决定一击的重要角色。所谓九段邀击,是日本海军的一种设想战术。他们认为,如果美日开战,美国人会派遣数百艘舰艇组成的大舰队,直接扑向日本本土。然后,日本人就会在从夏威夷到本土的几千海里上设下无数的圈套,先是用远洋潜艇进行监视与偷袭,然后便是狼群袭击,接着,当美国海军到达婆罗洲和菲律宾,他们就会遭到来自特鲁克的陆基航空兵突击。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日本人会趁夜晚派出大批携带了鱼雷的驱逐舰发动夜战,最后,在白天用战列舰与航空母舰进行主力决战,取得海战的胜利。


而大和级就是最后一天的主力决战中的主角,为了彻底击溃美军舰队,必须设计一种重甲、重火力的舰队决战型战列舰。而对于防空、灵活性、续航力等次要指标则不太关注。大和级27节的航速在当时并不算突出,而其防空火力更是广为诟病,另外,它的吃水过深,在许多港口都无法部署,运用相当不灵活。


可以说,大和级全舰都是为了它那些恐怖的460毫米主炮和400毫米主装甲服务的。为此,日本投入了巨额的资源,但严格来说,大和级的建造费用还谈不上“让日本崩溃”的地步。尚属可以承受的范围。


就造舰预算而言,大和级单舰的建造费用约为1.4亿日元,而在建造当年的1937年,日本海军得到了接近7亿日元的预算。虽说极端昂贵,但也不能说超出了日本的国力。


就产能和工业水平而言,大和级的建造部分依赖了国外尤其是德国的设备。当时为了加工大和级的装甲,日本从德国进口了万吨级的水压机。但是,大和级的460毫米主炮是基本上由日本自造的。


由此可以看出,建造大和级虽然被后人斥为“昭和三大蠢事”之一

但在那个重视主力舰决战的时代,日本海军建造大和的抉择实际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大和级算是“这种级别”,算是二战中战列舰的“天下第一”吗?恐怕未必。这里将大和与各交战国的最强战舰:俾斯麦级、英王乔治五世级、衣阿华级做一对比。


较之配备了8门380毫米主炮的俾斯麦级,大和的9门460毫米主炮在火力上远胜过之。在装甲上更要强于俾斯麦。俾斯麦是一款结合了舰队决战和远洋破交思想的战列舰,它的续航能力要强于大和,论防空的话,两者只能沦为比烂。

仅有8门主炮的俾斯麦级在火力上不敌大和。


英王乔治五世级是一种条约型战列舰,主炮口径只有356毫米,自不待言,它的战力要逊于大和级。实际上,它的满载排水量(4.4万吨)要比大和级(7.2万吨)低了一大截。


大和最强劲的对手是衣阿华级战列舰。衣阿华级是一种将火力(9门406毫米主炮)、重装甲和航速(33节)结合起来的高速战列舰。它配备了良好的雷达系统与防空火力,在二战中被作为航母的贴身保镖使用。虽然在火力、装甲上不如大和级,但它在对空防御中有更好的生存能力,并且,它的航速与态势感知能力更强。

配备9门主炮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与大和各有短长。


在1944年的锡布延海,如果没有美国战机的航空攻击,那么大和的姊妹舰武藏号很有可能与当时的美军第3舰队中的衣阿华级战列舰遭遇。不过,这永远成为了假设。大舰巨炮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Erik的历史魔方


日本建造大和号和武藏号,已经是倾尽国力了。同时期,美国则造出了10艘新式战列舰,另外还有7艘没造出来就停工的。


日本在战列舰的设计制造方面,花费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甲午战争时代,就开始从英国引进前无畏舰,而且一开始的技术就瞄准世界领先,尽管是买来的。所以,日本才能在日俄战争中用劣势的战舰数量击败俄国舰队。



进入无畏舰时代后,日本同样瞄准了世界先进水平。除了扶桑级、伊势级这类无畏舰外,日本还引进和制造了四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采用的都是英国同类舰的最新技术。四艘“金刚”级到了二战时期,都能成为日本机动舰队的宝贵战力。


在一战结束时,日本还开工建造所谓的“八八”舰队,其中包括世界领先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以及“加贺”级战列舰和“天城”级战列巡洋舰,装甲、主炮和航速都远超一战时的主力舰。但是,日本的国力有限,再加上美国和英国的制约,最终被《华盛顿条约》限制了后续的发展。



但是,日本在1930年代撕毁了华盛顿条约,重新启动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这就是“大和”级。事实上,“大和”级的一系列技术在一战后就开始积累,日本并不缺有设计人员和经验,造船能力也能造出来。但是,这种“巨舰大炮”能造多少艘,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日本建造两艘“大和”级的同时,美国则开工了两艘“北卡罗莱纳”级,随后又造了四艘“南达科它”级,战时又开工四艘“衣阿华”级。也就是日本造两艘新式战列舰,美国则造了十艘。



此外,美国还5艘停工放弃的“蒙大拿”级战列舰,2艘被放弃的“衣阿华”级。双方的国力差距由此可见。


事实上,日本在1941年造完两艘新式战列舰后,就彻底放弃战列舰的建造了,全力开工造航母。但是无奈造船厂规模有限,日本能造出来的军舰就那么几艘。


陶式防务评论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可以把人一拳打死和能把人一拳打死的概念是不同的。为什么不同呢?前者把那个人看成了沙包,傻傻的站着给你打。后者就是人打你,你也打人的情况下,把人打死。显而易见,后者比前者难太多了!

回到今天的话题,日本历史上,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吨位的战列舰——大和号。

要说这艘船有点像那个啥......对!就是德川幕府后期的那些武士。一句话,鸡肋!换句话,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现代意义(机械动力、后装线膛炮、钢甲舰体、高吨位)的战列舰产生于19世纪后期,战列舰作为海军主力舰在利萨海战(意奥)、甲午海战(中日)、对马海战(日俄)、日德兰海战(英德)等著名海战中表现出巨大威力。

因此,进入20世纪特别是一战之后,以战列舰为代表的“大舰巨炮主义”受到欧美列强的推崇,为争霸全球各海军强国像打了鸡血似地竞相建造战列舰,导致新建战列舰的排水量吨位越来越大,主炮口径越来越粗,防护装甲也越来越厚……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就连专门限制全球军备竞赛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伦敦海军条约》最终也抑制不住。

作为自尊心极强的日本国,同样不甘于落后。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

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这种空前强大的战列舰。

日本为此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这些设备一共花了约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舰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

二战时,日本海军界曾流传一个笑话,世间有三样最无用的东西: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和日本的大和号。

大和号生不逢时,正赶上航母崛起的年代,舰载飞机称雄海洋,大舰巨炮主义已经走向没落,大和号在整个战争期间无所作为。

1945年4月大和号被派往冲绳执行特攻任务,既无飞机护航,也没有返程燃料。当时联合舰队遭受重创,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作为旗舰的大和号去支援冲绳作战,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向世人证明日本海军还在继续战斗罢了。4月7日,在九州岛西南海面,大和号被美军航空炸弹和鱼雷击沉,全舰近三千名官兵充当了炮灰。

那么,如此“雄壮威武”的大和号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

众所周知,战列舰基本没反潜能力的,都是靠驱逐舰提供保护,这方面,没什么好说的,各个国家都一样,接近零的水平。

大和号在冲绳之战,为了增强自身防空能力,舰上已见缝插针地加满了25mm机关炮,共计162门。其中三联装52座,单装6门,数量上的确惊人,但实战效果却强差人意。资深军迷都知道,日本海军的机关炮用15发弹闸供弹的,以三联装的火炮,一个人操作火炮转动,一个开火,三个人按装弹闸,另三个人后备,共计八个人。

操作复杂,而且弹药占空间。十五发子弹就要有一个弹闸,作战的时侯,为了效率,只能把空的弹闸放到地上,直接上装好弹的弹闸以节省时间。

可以想像作战时,舰上不但推满弹壳,还堆着空弹闸。由于弹闸只有15发子弹,通常把弹道修正到飞机飞行路线时,子弹都已打完了。换了弹闸,飞机都飞到另一边了,比起链式供弹方式,差的不是一档次。

因此,大和号战列舰死于对方的空军,一点都不冤枉。

作为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曾经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与骄傲。然而作为承载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艘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使原本就入不敷出的日本勒紧裤腰带、倾尽国力所打造的钢铁图腾,最终却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髳爞


大家好,我是KKK观影。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大和号出现震惊世界,二战时美国人刚确定“大和”级战列舰时,是通过“武藏”号(天皇登舰过)而首舰大和,天皇都没有登上参观。

“大和”不再是原本的山名,普通的古国名,而是一个寓意深远的古国(大和国一统日本四岛,称大和民族)

再说数据,舰体战列舰之最,最重,最宽。装备主炮口径最大,外形硬朗霸气。

大和在重多影视剧中也有出没,然后成为军国主义象征了。实际上,我认为那只是一个战争武器,它是无辜的,也是罪有应得的,但是已经消失,就不要再伤害一个现在人赋予灵魂的古老事物吧。


Kkk观影


1867年,末代江户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迫于情势主动大政奉还,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正式成立,江户时代结束,凭借著工业化的超高生产力,日本开始走上富国强兵的发展路线。由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积极向外扩展势力范围,国力逐渐壮大,成为当时的列强之一。当时日本的经济、科技空前鼎盛,还有在1936年2月26日,发生了二二六事件,广田弘毅组阁,建立以天皇及军部为本的法西斯体制。因此有经济、科技和政治的支撑建造大和号。

大和号战列舰

大和号是大日本帝国海军建造,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一号舰。正式称呼为“军舰 大和”。舰名的由来是以古代令制国之一的大和国来命名。它使用日本历史的中心地及日本的代名词大和作为舰名,可见当时日本海军对该舰期待的程度。“大和”为集结当时日本最高的技术而建成,在全世界战列舰史上拥有最大排水量及配备有最大的46厘米主炮,而防御面上的重要区域(Vital part)为针对防御46厘米炮,在建造期间更使用了模组作业,并成功缩短建造时间及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其存在为当时最高军事机密,因此在战争开始到完工为止的这段的时间内能拍到的照片非常少。


高速航行的“大和”,1941年10月20日

“大和”于太平洋战争(大东亚战争)开战后的1941年(昭和16年)12月16日开始服役,并在1942年(昭和17年)2月12日成为联合舰队旗舰。该任命直至1943年(昭和18年)2月,由改良了司令部设备的同型舰“武藏”进入楚克锚地后接替为止。1945年(昭和20年)4月7日,“大和”在天一号作战期间,遭受美军特遣舰队大量舰载机的猛烈饱和攻击,于坊之岬海战中被击沉。


于吴海军工厂作最后舾装的“大和”(1941年9月20日)

建造背景

1930年代,大日本帝国(以下为日本)与欧美列强的对立不断加深。在1937年(昭和12年),亦因伦敦裁军条约到期而失去约束力,所以就预计英国与美国的等列强将会建造更新式的大型战列舰。而日本海军方面,原先为更新旧型的战列舰的八八舰队计划中的加贺型战列舰及纪伊型战列舰,由于华盛顿裁军条约不能顺利建造,该条约缔结之前仅仅能完成两艘长门型战列舰,其它的战列舰舰龄也接近或超过20年,就算怎样进行近代化改装,也达到对抗后条约型战列舰的极限。因此,于1934年(昭和9年)10月,为对抗列强新战列舰作目的,军令部向舰政本部提出并要求建造拥有“18吋炮(46厘米炮)8门以上、15.5厘米三联装炮4座或20厘米联装炮4座、速度达30节、续航距离以18节能航行8000海里”的大型战列舰。而该新型战列舰的具体设计方针,于1935年(昭和10年)11月2日向舰政本部长中村良三海军大将下达。

在海军接受了该提议后,于1936年(昭和11年)12月26日向第七〇次召开的帝国议会提交对新型战列舰“A140-F5”共2艘(1艘9800万日圆)的预算。但是,由于不希望外国就预算的规模而推算到该舰只的大小,因此在预算内另外加上了虚构的驱逐舰3只(1350万日圆)及虚构的乙型潜水舰1/2只(609万日圆),加起来其预算总共1亿1759万日圆,该笔钱实际上就是A140F5舰的预算。但准备日后在大型水面舰只上使用的柴油引擎于潜艇母舰“大鲸”于测试时发生许多问题,最后的解决方法是使用最普通的蒸汽涡轮引擎。为此原因,议会将A140F5的专用引擎改为蒸汽涡轮,其名称亦改为第二次基本计划“A140-F6”,并承认该计划共1亿793万3075日圆(实际费用为1亿2898万3091日圆)的建造费用。在该笔预算中,部分使用在改装中的金刚型战列舰“比叡”及航空母舰“飞龙”上。虽然列强依然确信日本将会建造大和型战列舰,可是他们推测其规模仅为搭载40厘米炮、重量为4万5000吨级左右。

1937年(昭和12年)3月29日,将建造“大和”及“武藏”的计划名由“A140-F6”改为作临时使用的“第一号舰”及“第二号舰”。8月21日,由米内光政海军大臣下达大和制造训令“官房机密第3301号”。完成日期预定为1942年(昭和17年)6月15日。同年11月4日,于广岛县吴市的吴海军工厂造船船坞〔造船船渠〕开始动工。该干船塢曾经建造过战列舰“长门”及航空母舰“赤城”,这次因建造“大和”的关系而进行扩建,完成后长314米、宽45米、深11米。当时为了不让英国及美国知道建造中的“大和”己超越该国的战列舰,因此成为机密并秘密地建造,连给设计者等人员的“辞令(任命状)”亦在下达后即场回收。

战列舰大和的46厘米主炮弾

据说最初海军方面只有部分人知道正建造“大和”。为了保持机密,在能俯视造船厂的地方都加上围板。而为了禁止外人知道船坞中军舰的长度,就连船坞上也加上屋顶,亦在周围加上经干燥过的和棕榈树叶(唐棕榈叶。经干燥后可制成“帚”使用)。从事建造的人身份被严密调查,向非直接相关人员只提供最低限度的情报。。而造船所本身亦执行着严谨的机密管制。在见到建造船坞的山上亦有宪兵驻守。不过,在海军相关人士之间,建造这巨大战列舰的事实是公开的秘密。海军兵学校学生乘坐练习机在“大和”上空飞行的时候,教官甚至向学生们作出说明。可是,大和型战列舰在建造期间所执行的机密保持措施,却被很多建造舰只的相关人员指责太过严厉。

其后在1940年(昭和15年)8月8日下水,尽管说是下水,但绝不是字面般如“武藏”从船台这样下水,而是在“大和”所在的船坞注水,再由拖船拉出来而已。而且,由于保持机密,进水式(下水典礼)并没有向外公布,仅有高官100名及进水作业员1000名等监察著,因此世界第一的战列舰的下水典礼显得非常冷清。本来是预定天皇陛下御临出席下水典礼(“天皇陛下进水式御临席”)的,但结果只是久迩宫朝融王大佐(皇族军人)出席,而海军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海军中将更只是低声说出将暂称“一号舰”的巨舰正式命名为“大和”。日本海军命名船舰的惯例是由海军省建议两个舰名后再由天皇选定1个,不过除“大和”外的另一个候选舰名是什么就不得而知(有一说法为“飞驒”)。

“大和”于10月19及20日进行航行试验,在同月30日的全力公试中全速记录为27.46节,11月25日山本五十六及联合舰队司令部登上“大和”参观。于1941年12月7日完成公试,并在同年12月16日服役并编入第一战队。供昭和天皇所天覧的1/500“大和”模型,放置在海军舰政本部的金库作保管。

同时,“大和”使用了很多当时最新的技术。球状船首用以增加航行速度,而在烟囱的开口处就使用了蜂巢状的装甲。其他的就是采用了非常巨大的观测用望远镜及测距仪,在下水的时候为世界上最新最精锐的舰型。电波探信仪(即雷达)在服役后顺次序陆续安装。不过在初期时其性能并不安定,直到1944年(昭和19年)以后才转用量产的假称二号电波探信仪二型(22号电探)才有改善,该为日本制造的电探中比较能发挥到良好的性能,但与欧美的相比仅为性能不足的代用品。二战后期,因缺乏真空管和电容器等材料,导致性能和品质低下得不到保障。22号电探的功率是2kw,探测距离只有10km,电探只能朝着正面方向索敌,而精度方面有500m误差。日军用的电探屏幕是叫Asocpe的初期显示器,显像管只有10英寸,显示类似心电图形的形状。(而且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和距离显示器,因此不具备任何定位能力,同时期的欧美战舰的对海雷达功率有50kw并具有定位能力)。

“大和”的飞机弹射器使用火药式弹射器,最大发射重量是4吨。(火药式发射会突然产生巨大的G力,对飞行员而言是很危险,对比同期美军的液压式弹射器可以对加速作出调整,日本没有制造液压式弹射器的技术,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开发蒸汽式弹射器。)


一日N片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1、作为自尊心极强的日本国,不甘于落后。日本造船水平自明治维新以来不断提高,到了昭和时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造船大国之一。但是日本岛国资源贫乏,科技实力与英美仍存在相当的差距,而且还处在战争条件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仍然不惜代价建造这种空前强大的战列舰。日本为此耗费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这些设备一共花了约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舰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并且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

2、在大和舰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200万日元。

二战时,日本海军界曾流传一个笑话,世间有三样最无用的东西: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和日本的大和号。

3、作为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曾经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与骄傲。然而作为承载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艘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日本帝国的救星",使原本就入不敷出的日本勒紧裤腰带、倾尽国力所打造的钢铁图腾,最终却加速了日本的失败。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其实是败于那个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迷梦!


Mr影视集


盘点整个二战战场,除了战争末期横空出世的原子弹外,若问有什么武器造价最高、威力最大但却又最为失败,应该是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了。作为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排水量最大的战列舰,大和号曾经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与骄傲,至今仍在日本的电影、动漫中频频出现,然而,这艘战舰本身在二战中的表现,却成了一个暗喻它的祖国已经落伍于时代的冷笑话。

倾尽国力造图腾


1853年,当美国将军佩里率领着他那令日本人畏惧的4艘“黑船”,停泊在东京湾横须贺港外时,可能不会想到在仅仅90年后,日本人会建造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反过来对美国人进行恐吓。“黑船来航”让日本从开国之初就染上对大炮巨舰的恐惧与崇拜,而这种崇拜成为了日本着力打造“大和号”这一图腾的远因。

所谓大炮巨舰主义,是美国海军准将马汉在《制海权》中提出的概念。作为19世纪的海军军事权威,马汉认为谁征服了海洋谁就能掌握世界,而控制海洋的唯一途径,就是拥有更大的舰船和口径更大射程更远的火炮。受此学说的影响,从19世纪末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成为了各列强间的家常便饭。而四面环海、海洋野心巨大、又有着“黑船”心理阴影的日本则成为了这场疯狂游戏中赌得最凶的玩家。

当然,日本扩大海军军备的野心,本来是有约束的。1922年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美英日意法五国主力舰(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比为5:5:3:1.75:1.75,单艘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然而,1936年条约到期后,日本拒绝参加旨在延长该条约的伦敦海军限制军备谈判,并秘密提出了在西太平洋海上截击假想敌美国海军舰艇编队的战略。

日本造舰计划从一开始就秉承了“以质胜量”的宗旨。而在大炮巨舰主义横行的时代,更大口径的火炮往往意味着更远的射程和更强悍的攻击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日本海军早在条约废止前就开始了建造超级巨型战列舰的准备。

在建造大和号的日子里,日本海军内部曾经有种说法叫“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万里长城,日本有大和号战列舰”。的确,从大和号战列舰的体量来看,说它是一座用钢铁铸就的奇迹也许并不为过。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近代化不到一百年的国家来说,建造一艘排水量超过之前最大舰船近一倍的巨型战列舰,无疑是种国家整体实力和工业水平都难以承受的疯狂举动。为此,日本不惜动用包括十几万吨优质钢材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并耗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甚至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据统计,在大和号及其姊妹舰武藏号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砸近200万日元。要知道大和号动工时正值1937年,中日战争已经打响,日本此时真的是勒紧裤腰带,在以倾国之力建造大和号。

1941年12月,在太平洋战争正式打响前不久,超级战列舰一号舰正式完工,舰体全长263米,舰宽38.9米,建成时标准排水量65000吨,主炮口径460毫米,有效射程在40公里以上,庞大的身躯让大和号在全船熄火后仍然要航行4公里才能最终停下。这艘舰艇被命名为“大和”,这个名字,也是日本人对自身民族的称呼。


面对这艘以举国之力打造的舰艇,日军内部也曾经有过质疑。时任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回答说:“帝国需要一个精神象征。”于是大和号战列舰就这样被当做钢铁铸造的精神图腾供奉了起来。

大和号变身“大和宾馆”

讽刺的是,貌似强大的大和号从诞生之初起就已经过时了,而证明这一点的,恰恰是日本海军自己。1941年12月7日,大和舰在试航中进行了首次主炮射击,将9颗各重1460公斤的巨型炮弹打向2万米外的海域。而就在同一天,从日本联合舰队6艘航母上起飞的日军航空队空袭了美军珍珠港,击毁击伤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几乎所有的战列舰。偷袭珍珠港的成功除了拉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外,还给了世界另外一个启示——依靠战列舰重炮对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航母将成为新时代海上霸主。

虽然霸主的地位已经失去了,二战中的战列舰其实并非全无用武之地,事实上,在日本人建造大和号的同时,世界各海军大国,甚至包括社会主义的苏联,都没有放弃建造战列舰,而被认为在珍珠港事件后充分认识到航母作用的美国,更是在该事件前后建造了10艘战列舰,其中大部分舰的主要工期都是在珍珠港事件后进行的。区别在于,美国人对于战列舰在新时代的作用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战列舰广泛活跃在各大战场上,进行着护卫航母、破坏交通线、为登陆陆军提供火力支援等任务。

然而,当美军战列舰重新定位自身功能时,日本的大和舰却马放南山,长期停泊在港口内。日本军部始终停留在希望大和号参加“最终决战”的迷梦中,不舍得将这艘“精神象征”投入到小打小闹中。在整场太平洋战争期间,身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的大和号四处扮演着打酱油的角色——1942年中途岛战役中,日军四艘主力航母在美军打击下全军覆没,而此时大和号却尾随在几百海里以外无所事事。

在中途岛战役中丧失了制空权的日军,从此更不敢让大和号随意出击,日海军军令部甚至干脆下达了“未经其许可不得动用大和舰出战”的命令。而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碰巧又是个战列舰无用论者,阴差阳错之下,从1942年到1944年,大和号除了遭受美军潜艇的两次偷袭外,长期在所停泊的港口闲置着。驻舰官兵们享受着这艘头等战列舰无与伦比的后勤设施,日光灯、日立空调、三菱电梯、冰淇淋制造机将这艘战列舰打造的宛如帝国饭店,大和号也因此得到了“大和宾馆”的雅号,在日复一日的悠闲中坐观自己的国家走向灭亡。


沦为“玉碎”急先锋

大和号在二战中唯一一次有机会一展身手的战斗,是1944年的莱特湾大海战。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战列舰大会战中,大和号与其姊妹舰武藏号相伴出航,意图赶往菲律宾莱特湾参与会战。不幸的是,两船尚未到达作战位置,就在吕宋岛以南的锡布延海被美军舰载机发现,两艘日本巨型战列舰在追赶下,被迫不停地调整笨重的舰体以规避美军投下的鱼雷。最终,武藏号因连中36枚美国舰载机投放的鱼雷、炸弹而沉没,大和号也被3枚高空坠落的重磅炸弹击中,舰身发生倾斜。次日,当大和号终于驶进莱特湾战区,刚刚有机会启动460毫米巨炮试射时,日军指挥官粟天中将已经被武藏号的翻沉吓破了胆,深恐大和号再遭美军舰载机机群的攻击,于是下令大和舰撤回日本,继续憋在港内苟延残喘。

然而,即便进行了如此屈辱的撤退,大和号最终还是没有陪它所象征的日本帝国走完最后的历程。1945年4月,美军发动冲绳岛战役,几千艘美军战舰将冲绳围了个水泄不通,预感到末日已经到来的日本大本营,决心让“皇国象征”大和号成为“国民一亿总玉碎”的急先锋,下令大和号冒险出航,强行冲过美军控制的海域,对冲绳岛周围海域的美舰发动自杀攻击并争取在冲绳岛西岸抢滩搁浅,而2000舰员则被要求在冲绳岛强行登陆,投入保卫冲绳岛的地面战斗。

这个异想天开的疯狂设想,当然没有实现。当年4月6日,大和号装上仅够其单程航行的2500吨燃油,从停泊的濑户内海出发航向冲绳。当天傍晚,这一动向就被潜伏在日本外海的美军潜艇发现。美军于次日凌晨派出了300多架舰载机扑向大和号,当天正午时分,美机在冲绳岛以北300公里处追上大和号战舰,轮番发起攻击。大和号一面全速向南,一面开动全部高射炮对空猛射。然而笨重的战列舰在舰载机灵巧的攻击下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为了尽快打沉大和号,美军战机刻意只向着该舰的左舷投弹。最终,大和号因为左舷进水过多而倾覆,舰上2000名官兵与这艘日本的“镇国之宝”一同葬身在日本帝国覆亡的前夜。

二战结束后,曾经有人对大和号战列舰的得失进行过估算,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如果省下建造该舰及其3艘姊妹舰的产能、人力和资金,大约足以能够生产12艘飞龙级或6艘翔鹤级航母,即便达到这一预想一半的效果,日本联合舰队前期也足以对美军构成压倒性优势。大和号这艘日本倾尽国力所打造的钢铁图腾,最终却加速了日本的失败,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其实是败于那个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迷梦。


烦哥说球


先来科普一下,二战日本最著名的战列舰是大和级,其排水量高达六万多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主炮为9门408mm巨炮,装甲防护出色,战斗力很强。日本为什么可以制造中战舰呢?

  1. 当时日本是七大强国之一,日本的军工体系非常完善,武器装备精良。很多的军工产品都位于世界的前列,曾经还独立研发出来了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机零式战机、世界上最先进的枪械和军舰。

2.日本改革早,赶上了世界工业革命,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政府统一全国政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和行会制度,摹仿欧美社会制度,输入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善于学习。日本积 极从英、美、德、法、荷、意、瑞士等国聘请科技专家,还派遣大批官员、 技师、学生去西方国家学习考察。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日本的技术发展速度。


M电影剪辑


无论是从大日本帝国的海军技术还是海军战略来发展,建造大和级战列舰都是历史的必然,就算不造战列舰,福井静夫在战后回忆录中提到,估计停建大和级可以在中途岛多获得五艘飞龙航母,瓜岛东所罗门可以多获得两艘飞龙航母,阿号航母决战的时候可以获得十艘以上云龙航母,但是,就算是停建大和级,帝国海军也并不能击沉多少艘美国航母,因为根本就凑不齐机组来,况且任何时代海军内部都会有派别划分,那时的帝国海军内部也分为了两派,战舰派和航母派,如你所见,帝国海军初期战舰派占了上风,所以说帝国自己的脑子有时候弄不清楚如果帝国始终以7:10作为出发点那么除了让自己的7更大外更重要的是不能让美国的10更大帝国能有一点办法让7变成10但是没有任何积极的方式能够不允许美国在适当的条件下把10变成30相反 陛下的种种举措反而促使着美国往50了走甲午 日俄都是跟2流强国比


杨哥聊好剧


海军舰艇的服役时间十分有限,至大和级正式立案时,日本海军的主力战列舰除长门级之外,金刚级已经处于超期服役的状态,扶桑级和伊势级也已经服役了近20年,整体的技术也已经落后于当时的时代,且改造的空间也已经不大,急需新的主力舰进行补充。

同时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日本海军的主力舰数量被限制少于美国海军,因此,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日本海军制定了九段作战计划,计划的核心便是战列舰队。从1935年开始,日本海军便开始制定舰艇补充计划,补足现役舰艇中数量不足的战列舰,航空母舰等各种舰艇,以完善九段作战计划。由于在20-30年代,航空技术不发达,航母只能作为主力舰队的附属舰艇,担任护航和侦查等任务,真正的主力仍然是战列舰。



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和美国发生的舰队决战,舰政本部曾经设想过一级搭载510mm主炮,且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的主力舰,作为对美奇袭作战的主力。1933年,军令部参谋石川信吾发表了《次期军备对策之拙见》,提出:“如今在兵力仅为美国六成的情况下,如果能建造威力凌驾于现役所有战列舰的主力舰,将令美日海军的力量对比向日本倾斜。而且因为新造的巨型战舰不能通过巴拿马运河,如果美国要达到相同的配置进行海军竞赛,必然要在两洋搭配相同的配置,这样会给美国造成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

但是这基本上日本自己的一厢情愿,因为按照日本海军的构想,一艘超级战列舰的战斗力是现役战列舰的1.5倍,如果日本建造了八艘这样的战列舰,那么美国就要建造16艘与之对应的超级战列舰,对于美国来说,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负担。但是,国力的差距终究巨大,1935年,美国的GDP为696亿美元,日本只有64亿美元,别说是16艘了,就算是32艘对于美国来说也是能造的。而且对于美国来说,只要形势必要,能否通过巴拿马运河根本不重要。田纳西级在改装后就已经无法通过巴拿马运河了,而计划舰蒙大拿级根本没考虑过能否通过巴拿马运河。

1933年,就是这位写了《次期军备对策拙见》的石川信吾中佐,委托舰政本部的江崎岩吉造船中佐核算了超级战舰的主要参数:排水量五万吨,航速30节,装备九门20英寸火炮,在2万到3.8万米的距离上可以防御16英寸炮弹。根据估算,这级战列舰的威力至少比当时的big seven高出40%,但是建造20英寸舰炮远远超出了日本的军工技术水平。1916年,吴海军工厂曾经试制过一门480mm舰炮,但是因为技术不过关,第九次试射就炸了,后来又试制了一款460mm的,在减少装药的情况下才勉强试射成功,而且,吴厂在27年试制长身管410mm炮也面临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在日本海军军备限制研究委员会对于超级战舰的建造可行性进行论证时,舰政本部第一部的负责人便指出了建造20英寸舰炮的技术风险,并表示了反对。

1934年,江崎造船中佐提出了备选方案,排水量67000吨,装备9门460mm炮,全部集中在舰首,并装备4座155mm三联装副炮,六轴推进,航速31节,18节时续航力8000海里。



1934年3月17日,友鹤事件发生,舰政本部内部发生剧烈动荡,超级战舰的设计计划被终止,并重新检讨。随后,因友鹤事件离职的藤本喜久雄猝死,福田启二接受了超战舰的设计计划,此前在内部斗争中失势的平贺让也回到了舰政本部,担任技术指导。同时,1935年也是很关键的一年,海军内部,以航空本部长山本五十六,横须贺镇守府参谋井上成美等航空派已经认识到了航母的巨大作用,强烈反对建造两艘没有任何作用的战列舰,但是以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舰政本部长中村良三为代表的死硬的舰队派,表示无论如何建造巨型战列舰,作为帝国海军精神的象征。

1935年4月1日,舰政本部正式以A140为计划代号,开始大和号的设计工作。1937年3月,福田启二的设计组由舰政本部向军令部提交了最终的设计方案,A140-F6方案,被列入1937年的海军第三次扩充计划,也就是丸三案,计划编号为一号舰和二号舰。(在设计过程中,大和级一共提出了32个设计方案。)

综上所述,日本建造大和级的原因有这样三个:

第一,舰艇更新换代的需要。

第二,海军发展计划的需要。

第三,海军内部舰队派和航空派斗争的结果。

其实在大和级进行论证时,日本海军内部就已经有人认识到,建造这两艘战列舰没有任何必要,完全可以用来建造航空母舰,大和级的单舰造价1.38亿日元,几乎相当于两艘翔鹤级航空母舰的造价。如果丸三计划中没有建造大和级,而是翔鹤级,那么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日本海军仅翔鹤级航母就将拥有6艘,算上之前的飞龙,苍龙,赤城,加贺,联合舰队在开战时将会拥有10艘正规航空母舰,而这对于盟军来说,真的可以称之为噩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