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普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也向着清华北大毕业生看齐?

家有儿女悦教于行


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观点如下:

一、从学生角度分析

1、对自己能力的认知缺陷。

首先能从清华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不仅仅是多努力那么一点点而已,名校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要比普通大学省的综合能力要强一些,包括个人的自律,思维,记忆,理解,认知等各方面能力,在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进入名校,才能从名校毕业。普通大学的学生可能认为自己高中时多努力一点也能考个高分进入名校,但实际是各方面能力的限制使得无法进入名校。

2、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攀比心重

这些缺点基本上每个人都会有,只是看谁能自己控制住或者把自己的这些缺点缩到最小,使其不会对自己的优点产生影响,自己能够随心所欲的控制住自己的缺点。这也是名校生和普通大学生之间的差别。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企业都希望招聘名校毕业生,宁可给高工资,也不愿意给低工资招聘一普通毕业生(当然也是岗位不同)。纵上所说,名校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比较强,会给企业创造出的价值也会远远高于普通员工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名校毕业生工资1W ,可他给企业可以创造出100W的价值,而普通员工工资6K,即使同样按10倍来算,创造的价值才60W。

100W-60W=40W,1W-6K=4K。企业多付出4K的工资,而多带来40W的收益。为什么不选名校毕业生呢。

所有的企业都是以赚钱为目的,而不是慈善机构。当然要选择能给企业创造高附加值的员工。


有梦想的小白


又到高校毕业生求职季节,今年正好赶上疫情冲击,今年的就业形势更显严峻。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随着疫情已经结束,就业市场慢慢就会出现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

题主讲了一个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很有趣的求职心理现象,即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爱和清华北大毕业生看齐。果真是这样吗?可以肯定地讲确实存在这种择业的心理,但并不全是。

1、攀比心理无处不在,自然求职也不例外。

攀比心理的存在,实际上从一个人童年期就已经开始了,最初受父母相互攀比的深刻影响,而后受身边玩伴和同学的影响,最后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流行风影响。试想,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处于攀比成风的环境之中,自然到大学毕业求职时也免不了俗了。不管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没有能力,都带着攀比心理去求职就业。

2、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易成风向标。

在高校毕业生求职的过程中,清华北大毕业生的求职方向,就业单位往往能成为一种风向标。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却会优先录取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毕业生,挑剩下的才能轮得到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只要能有机会和清华等名校毕业生有参与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往往会尝试一番。

3、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很多工作岗位没有毕业生愿意关注。

最近一些年,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时,往往爱选择那些高薪待遇好的知名公司,或者国企或外企做为目标。如果哪家孩子选择了一个技术含量较低,对学历要求不高,待遇也一般的单位,首先就是家长们心里过不去那道坎,认为孩子这个大学白读了;其次就是孩子也感觉脸上挂不住,那种工作多不体面啊;最后就是周围人的非议也会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

4、恋爱婚姻观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毕业生求职心理。

如果大家去关注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恋爱婚姻观,你会发现越来越物质化,女生择偶要看男生是否有好工作,是否有大房子,是否有品牌车子,是否有较好的家世背景。这对于男生来说,在被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危机感,这也恰是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为什么会参照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生,因为名校毕业生学历含金量高,在求职空间大,薪酬待遇高。

总之,目前高校毕业求职和就业形势仍然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阶段,这种求职和就业观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是从长远来看,随着大众对职业观念的改变,包括高校培养人才多元化和企业用人务实化,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会慢慢改变,最终会崇尚追求做高级技术型专业人才,因为一技在手,才能具备超强竞争力。


寒石冷月


人,贵在有自知之明。掂量的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找准自己的定位是十分关键的。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里,我们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自己,还需要看别人眼里的自己。

大学毕业求职,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关于问题中所说的“普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求职的时候像清华北大毕业生看齐的现象”,我是没经历过。我们都是校招,这些情况应该属于校外求职这一块。

大学毕业生,正常来说,快到毕业季,招聘的企业单位就会提前进入学校,开展招聘工作。正常情况下,想毕业就业的毕业生,多数会在校招的时候,应聘自己感兴趣的企业,从而选定一份满意的工作。除了个别特别优秀的毕业生,可能会看不上校招的企业,从而走出校门,去寻找更好的发展。

毕业生的价值不是由学校招牌决定的!学校的知名度,和毕业生个人能力大小,没有任何关系。不是从清华北大出来的就很厉害,更不是普通院校就没有顶尖人才。但是关于个人能力和学校知名度,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招聘企业。有实力的企业,招聘人才条件苛刻,而且专业性很强。很多就业岗位薪资待遇十分优厚,这会使得很多毕业生扎堆。他们觉得自己也是这个专业出身的,就有资格去应聘甚至就职。但是越是这种待遇优厚的岗位,要求就越高。而且企业需要的就是一两个专业能力极强的人,不会有大量需求。

其次就是毕业生对于自己职业发展的规划。很多毕业生,包括我自己,在选择第一份职业时,只会去关注薪资的多少,而对于企业没有足够的了解。职业规划,企业发展前景等。所以很多岗位出现扎堆,同样很多岗位无人问津。


明英教育


眼高手就低。不能正常的看待客观事实!

高考分数是一条最公平的红线,既然国家高校分为985,211,双一流等不同层次,并且招生分数各不相同。本身就说明了高校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故意忽视都是掩耳盗铃之举。当然表现在就业市场上的竟争力较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更有优势了。

普通大学生如若看不到这些方面的差异,一味追求所谓平等侍遇,必将丧失就业良机!


和平之洲


不管是普通大学毕业生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招聘看的还是个人实践能力,文凭只是一个门槛,不管你是哪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对企业创造不出很好利益价值,也同样是一文不值,还是会被炒鱿鱼,个人能力是关键,文凭只是铺垫。为什么说还有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是自己没有一个很好的人生规划,二是太清高,工资低不想去,工资高拿不下,刚毕业出来都是心高气昂,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名牌大学生。现实很残酷,不用心去适应这个社会,就会被社会淘汰!


心悦梦赢


主要原因就是攀比心过重!

攀比心理。学生和家长心中存在的四种攀比心理,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

第一种攀比心理,是与本校本专业的同学比,比如,有的学生会这么想:“我和他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他签到了月薪4000元的工作,我为什么要签2000元的?”这种心理导致学生迟迟不肯签约;第二种攀比心理,是与中学同学比,比如,有学生想:“中学时我的成绩一直比他好,读的大学也比他好, 为什么签的单位却没有他好?”这种想法必然影响学生的签约心理;第三种攀比心理,是跟往届的师兄师姐比,由于看到有些师兄师姐在念大三的时候就被用人单位 “抢”走,而且薪酬都比较高,学生有了这样的期望值,就不愿轻易签约;第四种攀比心理,是应聘成功后“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学生因为数次应聘成功,手中 offer满满,于是飘飘然不肯轻易签约,而期待有更好的岗位时再出手。第五种攀比心理,是跟名校的学生比,有的人认为,名校的行自己也不差迟迟就不了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破除攀比心理。想要让自己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那么大家就应该摒弃攀比心理,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求职才会更加的顺利。


LaoHuang188


还是对自己、对社会没有清醒的认识,需要碰碰壁、甩甩跟头,才会清醒点,其中有部分人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醒。


wuluhy


羊群不跟着头羊走那还是羊群吗?


郝严340


见贤思齐是对的,然后要看有没有那个本事,否则就眼高手低了


O0o0o0o0O


眼高手低的心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