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杯是新石器時代陶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出土于山東日照市東海峪龍山文化遺址。它反映了當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獨特的製陶方法,以及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這件高柄杯高22.6釐米,口徑9釐米,為泥質黑陶,器表烏黑光亮,寬斜口沿,深腹杯身,細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裝飾六道凹弦紋,細柄中部鼓出部位中空並裝飾細密的鏤孔,貌似籠狀,其內放置一粒陶丸,將杯子拿在手中晃動時,陶丸碰撞籠壁會發出輕脆的響聲,杯子站立時,陶丸落定能夠起到穩定重心的作用,設計十分巧妙。這件高柄杯的造型體態輕盈,挺拔秀麗,製作技藝美妙絕倫,是一件絕無僅有的古代藝術珍品。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器皿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誌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製陶藝術的巔峰之作。龍山文化製作蛋殼黑陶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經過了反覆淘洗的細泥,陶胎內不見任何雜質,其質地細密堅硬,幾乎沒有滲水率,說明龍山文化時期的製陶工匠對陶土的選擇和燒窯技術的掌握均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今天的研究人員模仿燒製如此輕薄的陶器也是相當困難,足見龍山文化時期陶器燒製技術的高難度。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這件蛋殼黑陶杯的器形可分為三部分,上面是一個敞口侈沿深腹的小杯;中間是透雕中空的柄腹,如倒置的花蕾;下面是覆盆狀底座,由一根細長管連成統一的整體,形態纖巧秀致,有一種動人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陶杯經輪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勻,薄如蛋殼,最薄處僅為0.2~0.3毫米,但質地卻極為細膩堅硬,就是今天仿製,也不是易事。而且,胎體表面經長時間打磨,使石英雲母絹雲母等反光物質的顆粒順著一個方向排列,對光線的反射由漫反射改為平行反射,使得器表熠熠發光。加上採用鏤孔和裝飾纖細的劃劃紋,它的製作工藝達到了中國古代製陶史上的頂峰。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蛋殼黑陶高柄杯是由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高柄杯發展而來,多在墓中發現,但並非凡墓皆有,而是出自較大型的墓葬,在墓中也往往是單獨擺放,不與其他的隨葬物品混雜,其位置顯要。蛋殼黑陶高柄杯的造型一般都是頭重腳輕,器壁超薄易碎。因此推斷這類器物不可能是生活中的日常用品,應是龍山文化時期富貴人家享用的隨葬禮器。

龍山文化的蛋殼黑陶器皿不以色彩、紋飾為重,乃以造型和工藝見長,風格簡潔爽利,應是當時人們審美觀念的一種反映。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本文的高柄杯是蛋殼黑陶僅有的一種器形,而蛋殼黑陶又是中國古代陶器中一個頗為獨特的群體,僅見於山東境內龍山文化的早中期遺址。這可能與當地獨有的陶土材質和製陶方法有關,也是當地人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的客觀反映。陶器的燒成溫度要在900℃以上,否則這蛋殼陶保存不到這個時候,遠古時期祖先不會使用耐火材料。另外,高溫環境下燒製的蛋殼陶不變形,並且還有鏤空工藝於壓光融為一爐,這又印證了四千多年的祖先在溫度控制,雕刻加工,造型能力,材料工藝方面已經具備了絕世水平。它是史前陶文化高超技藝的典型代表,迄今,很多藝人都難以達到。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1928年,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吳金鼎來到山東章丘附近的龍山鎮進行考察,在鎮子以東的武原河畔臺地上,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樣的東西,很薄很輕,但是卻彷彿瓷器一般堅硬,待清理完畢,竟立刻綻放出了黑色的光澤,面對這前所未見的發現,一位在場的考古學家激動地記錄下了它們的特點:“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經過嚴密測量,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過0.2毫米,於是“蛋殼陶”的名字應運而生。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據說真正做成一件蛋殼黑陶杯需要16至20道工序,工藝之繁縟、難度之大,令人瞠目。用如此複雜的工藝,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來製作如此精製的薄陶,它絕不會真正用於日常生活,而是另有他用。黑陶蛋殼杯神秘的黑色金屬光澤,帶著直觀的視覺衝擊和震撼,讓人不由自主地生髮無限敬畏。所以,它只能是貴族在祭祀、喪葬、征戰、宴饗時的禮器,用工藝極致的器物來表現重大場合中崇敬的“禮”,這是權利與等級的象徵,是貴姓與權勢身份、地位的彰顯,只掌握在特殊身份的人手裡。


專家至今沒有破解的“黑科技”——蛋殼黑陶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