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金岭寺。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魏晋建筑。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北票东南十二公里。大板镇村西北侧。毗邻大凌河。

在五六十年代。交通还不是如此便捷。碍于大凌河的一水之隔,给当地村民出行带来了极为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难題,当地村民便发挥他们特有的聪明才智。就地取材自己动手。

制作了一条简易的小木船。与其说是木船,似乎有些为过.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无外乎也就是一个圆木桶而已。现在就暂称它为船吧。

木船只制作完成。于是在岸的两边固定好一根钢丝铁索,通向岸的两边。

在船的前后两端各栓有一个铁环。穿于铁索中间。

大凌河水是由上而下端流激行。因为乘船人是需要横渡。如稍有不慎,失控船只会顺流而下。会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潜在的危险。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木已成舟。万事俱备。由谁来撑船?却成为了一个难题。

由于那个年代是人民公社制,

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生产队,也就是现在村部的前身。在生产队参加劳动的村民。统称为人民公社社员。劳动所得按工分计算。相当于现在的工资。结算方式以分粮为主,有时年未也会有现金结算,但是微乎其微。也只够家庭一年柴米油盐酱醋茶等零星之用。

当地有一名王姓的五保户,年约60多岁。心地善良且与世无争。此人体格单薄。并且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注,五保户相当于现在的低保户。公社或生产队会给予一定的照顾。

在众社员的举荐之下,乘船摆渡之重任。非老王莫属。最为合适。

于是便在大凌河岸边。生产队长委派社员为他建造了一处毛坯房。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从此,王船匠的名号也就此而来。

由于此地相距村庄较远,再加上那个年代出行的人员比较少。空旷的河流岸边。孤零零的茅舍。显的是那么宁静。微弱的油灯光亮忽明忽暗。似乎显得有些诡异。

好在那个年代讲究,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也许就是这句当时妇孺皆知的。响亮口号。是王船匠孤身一人独处荒郊野外。唯一的护身法宝。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王船匠的工分是由生产队来出,社员们出行乘船是不需要交费的。但每当社员们赶社会主义大集归来。总会送给王船匠一些东西。如,纸烟水果糖之类。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有一年夏天的傍晚,来了一个乘船人,年约已七十有余。手里提着一只甲鱼,当地人俗称为,王八。此人慈眉善目。且很健谈。王船匠在此摆渡这么多年,却从未见过此人。

以为是走亲访友的。也不便多问。站起身准备送此人过河。小船行进间。王船匠又耐不住好奇心。便指着甲鱼问道。你拎它做什么?那人答道,路上捡的回去熬汤喝。

闻听此言。王船匠善心顿起,

以请求的口吻对那人说,你把它送给我吧。我一个人在这里也挺寂寞的。不如让它跟我做个伴儿。于是那人很慷慨的就把甲鱼送给了他。注,那个年代的甲鱼并不是很值钱。并且食用的人很少。而且在当地人的心中对此物并有敬畏之心。

把客人送到岸边。王船匠拎着甲鱼。返回茅草屋。也许是由于长夜寂寞。王船匠自言自语,对那甲鱼说,你不好好在河里面呆着。出来干什么?多危险呀!边说边拎着甲鱼来到岸边。解开捆绑的绳索。放入河中。一边嘱托道。快回家去吧!以后不要出来了。

.那甲鱼似乎有些灵性。迟迟不肯离去。在王船匠一再的驱使下,似乎有些恋恋不舍的沉入水中。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时光冉冉。又过了一年有余。

那名拎甲鱼的乘船人。再次来到王船匠的茅舍旁。寒暄几句。王船匠准备送他过河。

那人却说,今天我不坐船。只想咱老哥俩儿聊会儿天儿。说完从随身携带的包裹里拿出了一瓶酒,一只烧鸡。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酒对于王船匠来说并不陌生。

但烧鸡就不同了。对于他这个几乎未走出过公社的人。不妨试想一下,有谁能抵挡了这种未知美味的诱惑?

于是坐下来。老哥俩儿是推杯换盏,彻夜长谈。

自古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之说。二人在高兴之余,突发奇想,古有桃园三结义。不如咱俩结拜为兄弟。两人一拍即合。同有此意。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于是二人撮土为香,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从此二人义结金兰。乘船人年长为兄。王船匠为弟。从此以后频繁往来。胸襟之坦荡。无私之胸怀。更无任何隐私可言。可以说只能让今人敬仰有余。却无缘有此知己。

时光在流逝。斗转星移。此时王船匠也已年近古稀。将不久于人世。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老哥俩儿酒到酣处。王船匠自叹道,我无儿无女,死后不知葬于何处。不免悲从中来。乘船人闻听此言瞬间也是黯然神伤,沉思片刻。

语气忧然的对王船匠说。老弟大可不必为此事担忧,你百年之后就葬在此地。

王船匠听了,苦笑之后连连摆手。

不行,不行,此房离河边这么近。如果赶上涝年发洪水,岂不会被夷为平地。最终落得个孤魂野鬼。

谁知那乘船人信心百倍的说。

老弟尽可把心放宽。只要为兄在此,

无论多么大的旱涝,洪水。都不会冲到你墓地的一分一毫,请只可放心。

王船匠临终前。再次嘱托为他送终的社员。一定要把他葬在此地。

但事实果真如乘船人所承诺的那样。无论大凌河水位有多高,浪有多大,王船匠的坟茔。似乎是被施了某种魔法。不予河水让寸分。河水到此分叉且一绕行。

本人20年以前。

曾亲自到过此地。

站在金岭寺的那座桥上。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举目下望,

王船匠的坟莹依稀可见。

河水的确是分叉而行。

无任何被冲刷垮塌的痕迹。

如用科学的视角来评判。或许与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本人曾拍有黑白照片数张,

由于某种原因。

现已遗失。无法证明。

传说毕竟是传说。

古老故事新人讲。

衷望诸君倾心听。

自古善恶终有报。

推心置腹交挚友。

爱护动物看今朝。

难以实现的承诺,却已兑现,时至今日仍令人费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