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农村的穷困,在于缺乏农业农村的商业模式创新

“农业真苦,农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某著名三农专家曾含泪的叙述和呼唤。当然,在当下,广大中国农村也确实是以经济中落后、包袱的形象存在。

农村农业路在何方?笔者一直记得一个场景,当时我还在上大学,放暑假,某天在家恰好遇到了一位镇上国土局的年轻干部,他当时在村里驻队。在闲聊中,这位当时30多岁的“领导”(在我眼里确实是)很诚恳地问我这个当时20岁的在校大学生,你们大学生怎么看农村未来会怎样,要怎么办。问的非常诚恳,而且丝毫没有因为我的年纪而轻视我,所以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年轻热血的我,很冲动地说应该仿效英国式的圈地运动,把人移走,土地集中,通过集中提高效益。这位大哥当时看着我的眼睛有好几秒,脸上有一副淡淡的忧伤。或许是觉得我的话浅薄,或者是感觉到农村的土地没有前景。一晃到现在有20年出头了,这一幕还记得很清晰。至少我觉得,他是一个真心在思考、在为农村农民想的人。我们国家的基层应该说确实是有不少这样想作为的干部的。

20多年过去了,我的江汉平原的农村老家,还是较穷,农业还是没搞头。现在老家年轻人是基本都在外出打工,除了身体有残疾的几个青年人,村组里就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水稻田承包一般也就在十几亩或几十亩,效益很一般。副业的鱼塘都以1户承包2口塘为主,效益还勉强。这些年前前后后也开展过诸如花椰菜种植、稻虾等扶持项目,但似乎不太成功。

我印象中小时候的农村、农业迅速地败落了。基础设施确实修的很好,水泥路全通,电、自来水都通了。但土地的利用在降低,我小学时,水稻是三季,最少也两季。现在则基本是一季。另外,种植品种越发单一。江汉平原是一片沃土,小时候我们那种植的粮食、经济作物有几十种,包括红麻、豌豆、马铃薯、西瓜、甜瓜等。现在大部分消失了,只剩下常见的几种。昔日充满童趣和多样性的农田,无奈成为了回忆。现在回老家走在田埂上,很多回忆和叹息。老家的菜也有变得单一,特色的东西越来越少。很多菜都没法做了,有的是随着老人故去,会做的人没了。有的是工具没了,有的是原料没了。这些陇在一起,时常让我感到我小时候的那个家越来越模糊,像是丢了什么似的。

农业到底该如何?20多年前的疑问今天还依然在。但随着我国的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清晰起来。

我们站在当下,再看农业。就会发现即是问题,其实也是机遇。发展农业农村,已经成为现实选项。农村农业正在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可喜转变。

从大的方面来讲。第一层,城市化到了今天,规模已很大,已很难再高速发展了。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特别是能提供整体推动力的高速增长点。农村农业作为曾经的洼地,正符合要求。第二层,整个国家的发展,需要战略纵深。而农村,正式承担这个任务的选择。农村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蓄水池,战略的纵深,某些失败者的退路。形成一线、二线、多线城市,加上乡村的梯队,整个社会、经济就更完善,更有弹性。第三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空间和距离带来的影响,正在变弱。农村作为居住地,工作地的选项正成为更大的可能。

如果我们纵向回顾从改开开始到现在的40年,其实农村农业的落后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是个相对落后的演化过程。在改开的最早期,农村无论是作为宜居,还是从业,都有过很短暂的比较优势。但这个优势随着人们开始吃得饱,迅速消失,直至差距不断拉大。

纵向来看,我国农村农业的落后,实际上是相对地落后,是相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太慢,资源由此大量转移到城市,使得农村更加加速落后。

以更具体地资源来比较。改开初期,就教育、医疗来比,农村和城市差距存在但还算较小。就就业机会来说,也是差距较小。当时很多农村人无论是种田地,还是做小生意,还是做泥瓦匠等手艺的,养活家人和承担孩子教育、医疗是没问题。部分早期的万元户也诞生在农村。

总结一下,可以说,我国农村、农业的落后,是相对的落后,是经济政策的产物。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肯定是要先走城镇化。而农村农业的落后,是暂时顾不过来的没办法。

而现在,农业农村,将迎来属于它的发展机遇。

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农业,城市、工业、商业、企业,都是经济形态。而经济的发展,需要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大胆地看农村,今日的洼地其实处处是机遇,而关键的关键,还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农村不是没有“先进分子”,事实上,即使是在改开这40年,比如江浙沪的农村,山东的农村,等地,也有很亮眼的地方。

将农业、农村分开来看的话,农村未来就是求宜居,农业则是求就业。过往很多纠结是因为认定农民失去土地,失去保障。但换个思维来看,何须农民失去土地呢?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是集体所有,农民承包,是两权分立。能不能搞三权分立,还是集体所有,农民承包,加上一个主体经营。把经营权单独划出来讨论,土地性质不变。这样行不行?那么就可以变成:

一、农村的居住宅基地不变,每户还带一块自留地,甚至一个小鱼塘。这是一块,居住。

二、土地则集中起来,进行商业化种养殖。获得的效益里除了经营者所有,还按统一的比例分润给土地承包权所有者,甚至可以不用划给个人,而是变成本地户籍农民的保险金,以使得农民享有医保和退休金。

一句话,农村的宜居性才是所有一切的根本。农民住在农村,这点没问题。而盘活土地产生效益,则一方面可以分农民一部分作为保险和退休,哪怕标准低一些也是可以。二,商业化种植同时还可以提供给农民工作机会,无论农民是自己直接参与成为商业化种植的老板,还是当工人,甚至是零工,这都可以给住在农村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这就从根本上保障了住在农村的可行性。

当然,宜居光有工作机会还不够,还需要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现在其实已有了,真正缺的是软件,其中最大的是医院和学校。而这,必须依靠国家的投资。有了就医、教育的保障,农村就形成了完整的闭环,具备宜居性。

那么未来,农民住在农村。可以选择外出打工,也可以本地就业。孩子可以得到基本但足够的教育,全家可以得到基本但足够的医疗。小病、慢性病的服务本地医院解决,大病,则有流畅的转院体系,这些都不会是问题。焦点就在国家投资建立的医院、学校,以及配套的人员与服务。

新农村,将由宜居的农村,和土地集中后的商业化运营组成。

如此一来,农村就活了。农村不仅可以让想在农村继续生活的农民住下来,甚至还可以吸收想退养到农村的城里人,以及部分在城市里难以生存而退居农村的人。

农村、城市,形成一个闭环的,互补的体系。整个社会的基础扎实,流动顺畅。

那么,重点是集中的土地能否产生效益,能产生多少效益?而这个,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问题,即农业的商业化模式创新。

如果留心,大家应该注意到中国近些年不断在提农业园,包括国家级农业园,省级农业园。农业园是什么?农业园,不就是一个类似工业园的东西吗?简单来说,就是以土地、以本地地理环境为主要要素的商业形态。它可以没有围墙,但有地理范畴。

那么,地理标识的优势农产品,显然就将成为第一波的胜选者,成为示范性的国家级或省级农业园。比如,甘肃某市(县)适合种子繁育,建种子农业园。陕西某市(县)适合苹果,建苹果农业园。中国自古以来,有哪些地理特色的农产品,就能建多少个相应的农业园。烟台苹果、杭州小核桃、静宁苹果、赣州脐橙,----,数不胜数。未来,将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由于地理标识农产品具有唯一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所以那些曾经在华夏成为“贡品”、“特色”的农产品必将重新回归其角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市场上的宠儿。因为数字化时代,作假更容易被甄别,这些农产品可以做到全程直播生产,标识追踪,从而做到品牌的独特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农业园并不是只有种植,种植及后面的包装、销售、加工,整个一个长链都可以在本地配套,加上与新零售的对接,形成完美闭环。那么,整个农业园提供的不仅是当地农村的就业机会,还有给城镇,乃至大城市的就业机会。

这是第一波。第二波则是不那么具有地理竞争力的,可以做成规模化的种植,做粮油安全放心农业园、蔬菜园。

第三波的农村农业,是就本地地理做旅游、农业博物园、退养的专业开发。建设成景区、退养中心。这些地方也可以提供就业,产生产值。

各种商业模式,林林总总。只要打开了思路,农业农村这个洼地就不再是包袱,摇身变成潜力蓝海。

未来的农村,也并不是非要建设成美轮美奂的。宜居就行,钱是要花,但公共投资的重点应该是医疗、教育、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可以安家的基础,勤劳善良的农民就可以安下家来。至于农民会将自己的宅基地建成什么样,其实不用过多干涉。或许对建筑的规模做一定的限制等等,就可以了。

因此,农业农村的未来一定是光明的。农村宜居后,可以保留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的地方传统。这些东西不再是包袱,甚至都可以成为财富。试想一想,如果各地建立一些还原地方特色传统的农家景点,里面有中国80年代一样的美食、各种器具、各种农作物、各种地道风俗,请问您想不想去看一看?伟大中国有那么多民族,有那么大,甚至一个县都有一个县的特色,那得有多少好玩的,多少可看的。这些不是包袱,是我们实打实的财富。

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在于能否有创新的思维。农业农村的投资正在启动,现在就是好时机,可以开始筹谋,开动我们的大脑,去构建农业农村的新商业模式!

当下农村的穷困,在于缺乏农业农村的商业模式创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