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引言:健身的人見面打招呼,總少不了幾句寒暄:“你塊兒這麼好,練了幾年了?”有時候你得到的答案或許會讓你沮喪,一個訓練半年的新手在運動表現或者肌肉圍度上,都有可能輕鬆秒殺你,這是什麼原因?

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一)高效,從量化健身開始

相信這是很多健身者的常態:帶上運動包來到健身房,看見哪個器械沒人就趕緊佔位,挨個把全身部位都操練一番,練後也從不拉伸,接著衝個淋浴換衣服走人回家。

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然後傻傻地認為,這樣堅持下去總會迎來自己身材改變的某一天。直到練習了一兩年後,才發現不僅在重量上毫無進步,身材更是沒有肉眼可見的變化。於是,棄療便成了理所應當的心理狀態。

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實際上,一方面是因為沒有系統的計劃,另一方面則是沒有持續的刺激

。而兩者歸於一點,其實便在於量化健身,準確來說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訓練量、二是訓練強度

為什麼說這兩點是核心?因為所有為提升運動表現、改善外在形體所作訓練的目的,都是使身體通過塞利刺激模型中的第1階段和第2階段,提供租後的訓練刺激來引發身體的適應狀態,同時又要盡力避免訓練第3階段——力竭的發生。

(二)訓練量和訓練強度

訓練量很好理解,在力量訓練中,它體現為你一次或一組的訓練中所承受的總重量,即:單次重量×重複次數=訓練量

實際上,在訓練過程中往往會加上另外一個常用的指標,即組數。所以這個訓練量就變成了:單次重量×重複次數×動作組數=訓練量

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而訓練強度,則是指訓練時單次所使用的重量。由1RM的百分比而定。例如,1RM的60%算是“低”強度,1RM的80%算是“高”強度。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深蹲訓練過程中,設定1RM的重量是100kg。用槓鈴深蹲形式做了單次強度為50%RM、每組10次、共計5組的訓練,那麼此次訓練量就很清晰:

即5×10×100×50%=2500kg

(三)量化訓練的好處

為什麼我們需要如此清晰地瞭解並記錄自己的訓練量?原因很簡單,我們從科學文獻中得知,訓練量和增肌有關,而且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可以說訓練量越高越好。我們還知道,不同的訓練量會不同地影響到身體的恢復能力,它還會不同地刺激身體增長系統。

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正因為如此,力量訓練計劃中你需要兼顧訓練量和訓練強度的控制,達到比較好的平衡點。而一旦某一方面失衡,就極有可能體會分別由兩者引起的“過度訓練”。

比如有一種極端的訓練風格,“要麼放棄,要麼選擇大重量”,會導致基於訓練強度上的過度訓練;而另一種風格“每次需練至力竭”,則可能導致基於訓練量的過度訓練。

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理解這兩種變量刺激下的恢復速率也同樣重要,畢竟由訓練量引發的過度訓練,主要影響肌肉細胞的收縮組件和代謝系統;而由訓練強度引發的過度訓練,則主要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以及其與肌肉系統的交互作用。

訓練|訓練量怎麼算?學會量化健身,你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突破!

結語:如果想取得更大的突破,毫無疑問你需要在瞭解自己力量水平的前提下,為自己的每次訓練提供一個可以量化的參數,隨時調整訓練量和訓練強度,而後你想要的一切就可以交給時間來慢慢發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