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乐趣

我只是随便侃侃自己这么多年来读书的感受,没有特别的心得体会。

我大概从初二开始读一些课外书籍,没做这件事之前总以为只有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才是真正精彩的文章,才是必学的文章,殊不知,我错了,而且是彻头彻尾的错了,随着自己阅读量的不断递增,忽然有一天发现语文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精彩段落,事实上很多段落并不精彩,还不如一些网络段子,于是从那时起就更加坚定我要多读课外书籍了。

可以说,我从读初二时起到现在我在阅读上丝毫没有懈怠过,公司存不存在《信仰读书社》对于我对阅读的态度一点影响都没有,当然,应该有不少人就是因为公司搞了个《信仰读书社》才开始了读书,恐怕有的只是应付“差事”而已!事实上,阅读只是个人的一点小爱好而已,如其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抽烟、喝酒、穿衣服、网络游戏或其它一些无聊的事物上还不如读一些书来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

我真正疯狂阅读是从读大二开始的,那些时日可以说不分昼夜,只要是自己想要读的书,就一定坚持把它读完,这不禁让我想起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所记载的“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在语文课本里所收录的古文)。”,可见,古人尚能刻苦用功,还如此诚信。而那时在阅读方面最让人所愉悦的是既可以领略到各种思想的碰撞,也可以感受到各种文风的洗礼。其实读书也是一件苦差事,它需要你要融入思考,要注意力集中,要求你联想到其它书本或例子来辅助你通透所读之书,也是乐事一桩。

读书也需要你很会选择地读,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太有限了,而书籍浩如烟海,可不是随便一本书就能闯进我的视野,在大学期间大概有五类书我是不读的:一、成功学;二、心灵鸡汤;三、名人传记;四、武侠小说;五、言情小说。而我所读之书主要以中国的古籍如《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诗经》《孙子兵法》《金刚经》及一些古诗词之类;古代历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之类;世界名著如《变形记》《百年孤独》《海底两万里》《1984》《动物庄园》《麦田里的守望者》《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简爱》《安娜.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在路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苔丝》《鲁滨逊漂流记》《茶花女》《红与黑》《飘》《堂吉诃德》《欧也妮·葛朗台》《哈姆雷特》《伊索寓言》《老人与海》《汤姆叔叔的小屋》《唐璜》《忏悔录》《社会契约》《追忆似水年华》《少年维特的烦恼》及包括一些国外诗人如拜伦、雪莱、裴多菲、普希金、泰戈尔等诗人的诗集和世界三大短篇巨匠如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都是我的最爱;哲学书籍主要读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形而上学》《工具学》《物理学》《政治学》、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尼采《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萨特《存在主义》等,当然还有新中国成立以前五四那个时期的作家如鲁迅、钱钟书、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张爱玲、老舍等人的作品,都沁人心脾,当然写到这里,给人感觉有些吊书袋,但是我就是这么读过来的。我也绝不会因为读了不少书书籍而停止阅读与继续思考,在2016年春节期间至今,我也完成了对《科技想要什么》《浪潮之巅》《失控》《重新定义组织》《大疯癫》《智能时代》《巨婴国》《菊与刀》《黑天鹅》《离经叛道》《蜥蜴脑法则》《混乱》《整合》《颠覆式创新》《超越智商》《技术奇点》《转行》《论法的精神》《贫穷的本质》《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等书目的音频学习。

写到这里,不免想起一句话:书读多了反而大脑不是自己的。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叔本华也说: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考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这就告诉我们除了读书外还要有思考的能力,否则读书无益。

书读得多尤其在当今时代也没有必要拿来炫耀,这只会让人哂笑,因为更多人只会站在物质的层面来评判你,如果你不懂得把自己已有的“资本”拿来变现,这些人只会认为你书读的再多又有何用,一样是个loser。

读书从我个人情感出发:第一、只是个人爱好,好玩而已;第二、通过读书来活跃大脑;第三、通过阅读来品味不一样的境遇;第四、习得自己想要的知识;第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认知水平,从而不断认知升级。

无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着什么变化或将要发生什么变化,我都将是那个安静的读书人,只因阅读让我忘记那些变化,只留下美好的一切。

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


读书的乐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