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去过中国哪些地方?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青色糖糖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首先是一个好人,一生被纠缠到政治风波中,但是从未害过人。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里最具温度、才华横溢且快乐可爱的人物,能被冠以可爱人格的千年大家,可谓凤毛麟角。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成“三苏”,有趣的是老苏年轻时闲散无为,是个桀骜不驯的人,直到苏轼出生后才开始认真学习大器晚成,人说苏轼是文曲星转世,他的到来连他爸爸也影响了,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赶考,同时进士及第,人称“一门三苏”。

苏东坡是一位文化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词作、散文、书法三项,皆可雄视千年。

苏东坡从赴京赶考起,就开始了一生的四处漂泊,历经磨难。苏东坡性格特别好,不摆架子,见人就熟,充满好奇,天天惊喜。再不好的地方,住下一阵子就适应了,无论是在他得意时还是失势被流放期间,一直都是当时高层文人圈和江湖民间关注的焦点。他一生到过很多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每有作品问世,无论是在哪儿写的,都会广泛传抄,最后传到皇帝手上,可以说是全民圈粉。苏东坡还是一个懂生活调皮有趣的人,东坡与佛印的笑话、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等等,一生留下众多传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千年间,依然在民间广为传颂,为人们津津乐道,感染、娱乐着后人。

曾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修了“苏堤”。“东坡肘子”名噪杭州,成为当地一道名菜。

被降职到黄州后,寄情于山水,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娇奴•赤壁怀古》等名作。

再贬惠州,与朝云度过了一段闲适的生活,发出“不辞长做岭南人”的感慨。

后流放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当时是荒芜野蛮之地,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处融洽,发现生蚝很好吃,吃了很多生蚝。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十二月917


苏轼去过中国哪些地方?用他的诗来回答:身行万里半天下!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很多人知道苏轼被贬三次;却不知他:“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先后曾任

密州、徐州、登州、湖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八州太守,都是地方一把手,政绩显着,在朝廷也是翰林学士、皇帝侍读,最高时官至礼部尚书,从年轻时来京师应试开始,其实他在东京汴梁呆的时间最长。

苏轼的一生所经之地,可分为成长期、出仕期、贬谪期几个阶段,他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在四川的活动不外乎眉州、成都、雅州等地。

第一次出川: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二十一岁。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出川,进京赶考。

出发自成都,走陆路、沿蜀道出川,过剑门、郿县、长安、渑池,至汴京

嘉佑二年(1057)丁酉,六月初,得母亲去世消息,三苏父子父子安原路仓皇返蜀。

第二次出川:

嘉佑四年(1059)十月,苏洵携子苏轼及轼妻王弗、子迈、乳母任采莲,苏辙及辙妻史氏、乳母杨金蝉,一同赴京。本次路途顺岷江、长江而下江陵,再转陆路,北上汴京。

水路经嘉州、戎州、泸州、恭州、涪州、忠州、万州、云安军、夔州、归州、峡州,抵江陵,转陆路北上,过荆门军,经襄阳、唐州、汝州、颍昌府、开封府,至京城

苏轼《南行前集叙》云:「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二十六岁。在北宋首都东京,八月,仁宗御崇政殿,试苏轼等。殿试后,苏轼入三等;苏辙入四等。

十一月,离京师签书凤翔府判官。

十一月十九日,与弟弟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

苏轼《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诗云: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覆没。」

苏轼《诗集》卷三《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巳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﨑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凤翔,曾游长安、终南山、太白山等今陕西多处地方。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苏轼二十九岁。岁末罢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任。

苏轼此次回京,仍依来时路程,也就是当时主要官道,自凤翔长安,再往东行至汴京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

治平三年(1066)丙午,苏轼三十一岁。苏轼在京,直史馆任。四月戊申(二十五日),苏洵卒。

苏轼与苏辙约于六月下旬,扶父柩、携妻柩返乡归葬,上特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此次回乡,自汴河南下,于楚州

循运河下至扬州瓜洲渡,入长江,逆行至川,在今宜宾,转岷江上行,过乐山眉山家乡。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戊申,苏轼三十三岁。或于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动身离开眉山,北行过秦岭路线出蜀。

苏轼此次出蜀至京,亦采宋代当时最便捷道路,北上过剑门官、益昌,越秦岭,过凤翔,东去长安,沿古驿道至汴京。大约于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出发。十二月底至长安,在长安稍歇晤友后,再往东行,约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初抵汴京。全程约1500公里。此次出蜀,为苏轼、苏辙最后一次出蜀,至此再也未能回乡。

熙宁四年(1071) 辛亥,苏轼三十六岁。七月上旬,苏轼离京赴杭州通判任,过陈州、颍州,九月底出颍,顺颍河南下,转淮河向东,过泗洲、洪泽湖,至楚州,再顺运河南下,至扬州,再过长江,续往南行。苏轼出扬州,至瓜洲渡过长江,至长江南岸之润洲(今镇江),过苏州,熙宁四年(1071)十月二十八日,到杭州

熙宁六年(1073)癸丑,轼三十八岁。十月,再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秀赈饥。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载:「冬,以转运司檄,往常、润、苏、秀赈饥民。」 所指地区乃常州、润洲(镇江)、苏州、秀州(嘉兴)等地。宋代,无锡、宜兴均归属常州所管辖。

熙宁七年(1074)甲寅,轼三十九岁。九月,移知密州

傅藻《东坡纪年录》载:「九月,移知密州。十月,赴密州早行。十一月三日到任。」 施宿《苏东坡年谱》载:「是岁六月,始自常润还。九月,差知密州。」 苏辙谓:「兄轼以辙之在济南也,求为东州首,得请高密。」 子瞻、子由兄弟感情甚深,子瞻欲接近子由,后得请高密,即密州。苏轼约于九月下旬离杭,总计路程约计五十日左右,行程距离约近800公里,其中水陆约计480公里,陆路约计320公里。

熙宁九年(1076)丙辰,十月中旬,苏轼知河中府诰下;十二月,苏轼罢密州。

熙宁十年(1077)二月癸巳(12日),苏轼行至郓州,改知徐州。至汴京城北,知徐州诰下,时不得入国门,乃寓居城外范镇之东园。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任。元丰二年(1079)己末,二月底、三月初,罢徐州,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

湖州军州事。或于月中离徐,往南都。苏轼在徐州任职时间,共计一年又十个月余。

苏轼知湖,于元丰二年(1079)二月下旬或三月初离开徐州,先转南都会见子由,再顺汴水、运河直下湖州,于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

元丰二年(1079)己未,苏轼四十四岁,苏轼于湖州任太守。

七月纪事,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御史台。走太湖,过江,至扬州,过宿州,经汴堤,入京师大狱

十二月庚申(26日),责授苏轼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史、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苏轼出狱后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日离京,二月一日到黄州

苏轼

被贬黄州,停留与居住黄州期间约四年有余,在此期间苏轼从四十五岁过到四十九岁,贫困缠身,几次换居,并在东坡土地躬耕而食。黄州临大江,江滨矶石险峻,苏轼悠游于此种情境,创作出了包括前后《赤壁赋》、《寒食雨》、《定风波》、《念奴娇》等名诗、词、赋等。此乃千年巅峰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早已成为不朽巨著。

元丰七年(1084),四十九岁。三月,移汝州团练副使。

离黄至江州游庐山,至筠州探望弟辙,

苏轼《石钟山记》文云:「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初九),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苏轼约于六月初,离开江州,顺长江东北流,过

湖口、彭择、池州,六月二十三日至芜湖。七月初,舟行至当涂

苏轼约于七月初至金陵,依各类文献资料,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包括:赏心亭、白鹭亭、蒋山(即今钟山)、秦淮河、天庆观(即今朝天宫)。妾朝云所生子遯于七月二十八日,病亡于金陵。

《曲洧旧闻‧东坡过金陵晤荆公》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苏轼《次荆公韵四绝》其三云:「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七月作于金陵,安石劝苏轼买地于金陵。

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正月十九日已至南都。元丰八年(1085)三月六日,在南京闻先帝遗诏。神宗卒,哲宗即位。苏轼或于二、三月接获恩准,得居住常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五十六》元丰八年(1085)乙丑五月戊戍(六)日纪事:「复朝奉郎、知登州。」


(宋)傅藻《东坡纪年录》元丰八年(1085)十月纪事:「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

苏轼于九月时已抵涟水,过海州、怀仁,十月后抵今山东境内,过常山、密州等地,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苏轼至登州任。然于十月二十日召为礼部员外郎。约于十一月七日以后即离登赴汴京。

苏轼自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离开黄州,至元丰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到达登州,总计时间约计十五个月余,直线行走路程超过3000公里,其间数度徘回于长江、运河之间。苏轼此次得以游山玩水,先后上过庐山,舟过鄱阳湖,到筠州见过子由。

苏轼约于元丰八年(1085)十二月中下旬自登州返京,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出京赴杭州任。此次苏轼在京停留时间约计四年,为苏轼一生中,在京城任职最长久的一次。

苏轼于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自汴京出发,至杭州就任太守,于当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元佑六年(1091)三月中旬离杭返京任职。苏轼此次在杭州任职时间总计约为一年又八个月余。熙宁四年(1071)至熙宁七年(1074),苏轼第一次任杭倅为期间约计两年又十个月;以上,苏轼任职杭州加总时间约为四年又六个月,乃苏轼在同一地任职最长久的时间。

施宿《东坡先生年谱》元佑四年(1089)纪事:「四月,出京。五月,过南京。徐州教授陈师道履常,先生在朝所荐士也,托疾谒告,出境来见,同舟东下,至宿而归。履常后除太学博士,卒于此为言者论罢之。六月,过湖......七月,至杭。」

元佑六年(1091)闰八月初,苏轼出京顺蔡河、颍河赴颍,于当年闰八月十三日过陈州。闰八月二十二日到达

颍州赴任。元佑七年(1092)三月初离颍赴扬州任,三月十二日抵达泗州,三月二十六日,到扬州任。八月底,苏轼罢离扬州,先至宜兴,再经运河、汴河回京。苏轼知颍并在颍州停留时间约计七个月余;知扬并在扬州停留时间约计四个月出头。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七十五》元佑七年(1092)壬申秋七月癸卯纪事:「龙图阁学士苏轼为兵部尚书、充卤簿使。」

本次进京,为苏轼第八次进京,也是最后一次进京。概括苏轼一生官职,在京城时间加总最长。


元佑八年(1093)九月二十六日,苏轼朝辞赴定州。十月二十三日,到定州任。绍圣元年(1094)四月壬子(11日),苏轼受虞策、吕惠卿、来之邵等人之诬陷,落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闰四月三日, 除命下,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后即行南迁。苏轼在定州任内,总计约为六个月余。

绍圣元年(1094)甲戍,轼五十九岁,知定州边疆。闰四月三日,除命下,罢定州任,责知英州。六月甲戍(初五日),来之邵等疏苏轼诋斥先朝,诏谪惠州。时,轼行至仪真

轼诗《迁居》并引:「吾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楼。是月十八日,迁于嘉佑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复迁于合江楼。三年四月二十日,复归于嘉佑寺。时方卜筑白鹤峯之上,新居成,庶几其少安乎?」

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诰命。四月十九日随即离惠州。苏轼贬惠时间,总计约为两年五个半月。

苏轼于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后离开惠州,当年七月二日抵昌化军(儋州),行程距离约1100百公里,旅程约计两个月又十日余,所行路线包括雷州半岛至海南岛的海路陆程。

苏轼在儋州期间,总计约三年。在苏轼一生中,也算是停留时间较长之地。

元符三年(1100)六月初离开儋州贬地,往北行,经雷州半岛,七月四日至廉州,先于廉州就任,近两月后,有新旨,告命下,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八月二十八日,离开廉州,再顺南流江、北流江北上藤州,循西江往东行,至广州。十一月初一日,授苏轼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轼再转北,逆北江上行过英州、韶州、南雄州,出陆后,过大瘐岭,至赣州,再顺赣江下行北通长江,过金陵,歇真州,原欲往颍昌随苏辙居住,然病起,旋自润州南下,往

常州去,此时病已近危,在常先僦屋居住。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或于七月初抵常,七月二十八日,殁于常州孙氏公馆(今称藤花旧馆)。次年,移灵至河南郏县。后子由逝,葬其侧。元朝时,另立苏洵坟,统称三苏坟。


浪迹东坡路


公元1061年冬天,26岁的苏轼去陕西凤翔做判官,这是他高中进士后第一次担任公职。他的弟弟苏辙送他去赴任,从汴京(今开封)一直送到了郑州。

离别数日后,弟弟给哥哥寄了一首伤感的怀旧诗: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

苏轼随即和诗一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

飘忽不定的人生,恰似雪泥鸿爪,前路漫漫未可知,只管顺适自然,潇洒处之。这本是对弟弟的劝勉,却在无意间框定了他自己的余生。

苏轼顺风顺水的前半生就此翻篇了,接下来的几十年,他将像一只离群的鸿雁,在宋王朝的版图里四处飘零。

苏轼行踪示意图

(制图©地球旅客/孤城)

▲苏轼一生中几乎踏遍大宋的疆土,图中标记的地点都是他曾去过的地方,曲线是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出他在北宋官场上的大起大落,只代表行进方向,不代表实际路线。苏轼21岁出蜀,66岁北归,途中客逝于常州,最终安葬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下。

— 01 —

苏轼的一生不是很走运。

他生命中最自在的时光,大概只存于在他的故乡——眉州(今眉山)。那些年他还不叫苏东坡,人们都乐意喊他子瞻。“子瞻”是他的“字”,就好像现代人喊名字,如果不喊出姓氏,这关系就显得很亲密。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眉州老乡们对子瞻以及对苏家的喜爱是发自肺腑的,他们甚至口口相传说苏子瞻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草木精华的化身。

四川眉山,东坡湖

21岁那年,苏轼和他18岁的弟弟苏辙一起随48岁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

苏洵老爹也不是寻常人,他的奇闻异事还荣登《三字经》: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有了儿子才想起来要发奋读书的苏老爹一定没想到,他们父子三人越秦岭,渡黄河,竟一路携手走进了唐宋八大家人物榜。

而“三苏”中最出色的苏轼也同时走进了北宋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

眉山三苏

汴京,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宋帝国的权力中心,对苏轼来说,好似一个巨大的转盘,他从来不能和飞旋的转盘保持步调一致。于是,巨大的离心力总是把他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甩来甩去。

北宋时期的汴京

(20张切片拼成的《清明上河图》高清长卷)

☞ 左右拨动图片,可查看全图哦 ☜

— 02 —

1069年,刚刚登上皇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

急于求成的王安石不顾一切,铁腕变法。他容不得任何反对的声音,罢黜谏官,打压舆论,排除刚刚登上皇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

急于求成的王安石不顾一切,铁腕变法。他容不得任何反对的声音,罢黜谏官,打压舆论,排除异己,任用小人……他意在富国强兵,他以为国家可以掌控一切,但多数新法推行到最后却演变成了基层官吏盘剥人民的利刃。

那个时候,苏轼官职卑微,但他依然一再给皇帝上书驳斥新法,皇帝不理,他就利用做主考官的机会,出反对王安石策题,效果还是不好,他干脆提笔写诗讽刺。

官府强推青苗法,农民苦不堪言,在《山村五绝》中苏轼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农民去城里贷款买种子,放贷的部门层层刁难,什么介绍信、申请表、担保书、无犯罪证明等等,光是盖章签字的程序走完,一年就过了近一半,拿到手里的钱最终连在城里的开销都顾不上,唯一的收获是跟来的小孩学会了几句城里话。

杖藜里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官府盲目搞基建,在根本无法耕种的土地上大修水利,他毫不避讳地写下: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官府垄断食盐买卖,盐价高得百姓吃不起,他又无不怜悯地写道: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苏轼的政见或许无足轻重,但他的诗文总是以极快的速度被广泛传诵,一首讽刺诗就是一颗舆论炸弹,这届百姓读多了,说不定就要翻天。

于是,苏轼成了变法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幸好皇帝赵顼和宰相王安石都是爱才之人,没怎么为难他。

不过,王安石罢相以后,一群小人走上前台,他们把苏轼的诗加以别有用心的解读向皇帝施压,欲将其置之死地。同时,来自政坛和文坛的嫉恨与诋毁如洪水猛兽般扑来,这下连皇帝都无法庇护他了。

1079年8月,苏轼在湖州任上被捕并押解入京,关入御史台大牢,史称“乌台诗案”。这是北宋开国以来的第一个“文字狱”,主角正好是宋朝第一才子苏东坡。

四个多月的关押审讯后,在太皇太后及一帮元老重臣的极力营救下,皇帝顺水推舟把苏轼放了,并以“诽谤新法”的罪名把他贬到了长江边的黄州(今黄冈)。

湖北黄冈,遗爱湖

名字取自苏东坡的《遗爱亭记》


许童童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苏轼一生去过的地方还是挺多的。

1、出生眉州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2、进京应试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3、自请出京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4、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内容被新党利用,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5、被贬黄州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6、东山再起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7、筑建苏堤

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

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

8、流落儋州

元祐六年(1091年),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9、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


大明人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进京赶考,取得当年第二名,据传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阅苏轼的文章后,大为赞赏,因当时考卷为第三人手抄本,难以看到笔迹,认为极可能是欧阳修本人的弟子曾巩,为避之嫌疑,遂取苏轼为第二名。欧阳修曾向宋神宗进言恭喜皇上,今一次为本朝找到了两位宰相人选,意指苏轼和苏辙两兄弟。

宋神宗时,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杭州是苏东坡非常喜欢的城市,著名的诗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记录的就是杭州的美丽风光。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次冤狱对苏轼影响极大,差点丢掉 性命。但苏轼生性乐观,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也是诗人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著名的千古佳句: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是这个时期完成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个时期,他的绝世名篇《前后赤壁赋》也在黄州创作完成。

宋哲宗即位后苏东坡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府,在杭州任职期间,上书朝廷建议治理西湖,亲自设计指挥,修建了苏堤,为杭州人解决了西湖的水患问题,至今杭州人民对苏东坡一直心怀感激。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

在惠州所作诗篇也被千古传诵: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其后,苏轼更被施以重手流放儋州。儋州在今天的海南省,当时是流放最远的地方,流放儋州的几乎很难生还,当时只有小儿子陪伴他,不过苏东坡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海南省从未有进士及第,自东坡去后,方才有所斩获。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苏东坡终于可以返回中原大地,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东坡是我最喜爱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生性宽厚乐观,才华横溢,诗词书画皆为高人,真是平生不识苏东坡,枉为中华后来人。


竹杖草鞋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其弟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也就是四川眉山,进京科举,并一举成名。不过就在世界将向他打开最美的画卷之际,东坡先生的母亲不辛离世,先生回乡守丧,直到公元1062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公元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己是四十三岁的东坡先生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间个别句子被新党们过分解读,终于酿成了著名乌台诗案,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好在宋代毕竟是文人的黄金时代,好在连政敌王安石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团练副使。

在黄州,先生写下了无数名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面对滚滚长江,他发出无限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对着滔滔的江河他才敢抒发自己的抱负,感叹人生的渺小。

而后宋哲宗即位,他短暂的东山再起,却还是因为无法阿谀奉承,既不能溶于新党,也无法见谅于旧党,再次外调先任杭州知州。在杭州先生不但留下一生的美学实践:苏堤,也留下了对美好生活的实践:东坡肉。

后来先生又贬至惠州,最后竟被贬到流放仅次于满门抄斩低一等罪行的儋州,最后客死在转任的路上。我曾去海南凭悼先生遗迹,先生无论顺逆,从心出发,此心光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先生早己由儒入道,成圣而去。


南门江


有人把苏轼一生的足迹做成了地图,结果令现在的许多人汗颜。

前些年,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推出了一个查询我国古代名人足迹地图的小功能,让我们能够一览古代那些名人一生中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怎么样的轨迹。这其中,苏轼可以说是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了。

通过查询,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一生中差不多到过90多个城市,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去过地方最多的诗人了。

然而,实际上很多地方苏轼都不是主动去的,而是被贬过去的,就比如地图最南端的海南,在北宋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蛮荒之地,苏轼被贬过去的时候也以为要死在那里了,但去了之后还是过得开开心心的,并写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样旷达乐观的诗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苏轼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足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