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去過中國哪些地方?你有什麼想說的呢?

青色糖糖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首先是一個好人,一生被糾纏到政治風波中,但是從未害過人。

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文人裡最具溫度、才華橫溢且快樂可愛的人物,能被冠以可愛人格的千年大家,可謂鳳毛麟角。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眉山,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成“三蘇”,有趣的是老蘇年輕時閒散無為,是個桀驁不馴的人,直到蘇軾出生後才開始認真學習大器晚成,人說蘇軾是文曲星轉世,他的到來連他爸爸也影響了,父子三人一起赴京趕考,同時進士及第,人稱“一門三蘇”。

蘇東坡是一位文化全才,詩、詞、文、書法、音樂、佛理都很精通,尤其是詞作、散文、書法三項,皆可雄視千年。

蘇東坡從赴京趕考起,就開始了一生的四處漂泊,歷經磨難。蘇東坡性格特別好,不擺架子,見人就熟,充滿好奇,天天驚喜。再不好的地方,住下一陣子就適應了,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失勢被流放期間,一直都是當時高層文人圈和江湖民間關注的焦點。他一生到過很多地方,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每有作品問世,無論是在哪兒寫的,都會廣泛傳抄,最後傳到皇帝手上,可以說是全民圈粉。蘇東坡還是一個懂生活調皮有趣的人,東坡與佛印的笑話、蘇東坡與蘇小妹的故事等等,一生留下眾多傳說,無論在當時,還是千年間,依然在民間廣為傳頌,為人們津津樂道,感染、娛樂著後人。

曾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修了“蘇堤”。“東坡肘子”名噪杭州,成為當地一道名菜。

被降職到黃州後,寄情于山水,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嬌奴•赤壁懷古》等名作。

再貶惠州,與朝雲度過了一段閒適的生活,發出“不辭長做嶺南人”的感慨。

後流放儋州,就是今天的海南,當時是荒蕪野蠻之地,與當地少數民族相處融洽,發現生蠔很好吃,吃了很多生蠔。

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十二月917


蘇軾去過中國哪些地方?用他的詩來回答:身行萬里半天下!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很多人知道蘇軾被貶三次;卻不知他:“三入承明,四至九卿,問書生、何辱何榮”。蘇軾一生八典名郡,先後曾任

密州、徐州、登州、湖州、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八州太守,都是地方一把手,政績顯著,在朝廷也是翰林學士、皇帝侍讀,最高時官至禮部尚書,從年輕時來京師應試開始,其實他在東京汴梁呆的時間最長。

蘇軾的一生所經之地,可分為成長期、出仕期、貶謫期幾個階段,他出生在今天的四川眉山,在四川的活動不外乎眉州、成都、雅州等地。

第一次出川: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丙申,蘇軾二十一歲。他和弟弟蘇轍隨父親出川,進京趕考。

出發自成都,走陸路、沿蜀道出川,過劍門、郿縣、長安、澠池,至汴京

嘉佑二年(1057)丁酉,六月初,得母親去世消息,三蘇父子父子安原路倉皇返蜀。

第二次出川:

嘉佑四年(1059)十月,蘇洵攜子蘇軾及軾妻王弗、子邁、乳母任採蓮,蘇轍及轍妻史氏、乳母楊金蟬,一同赴京。本次路途順岷江、長江而下江陵,再轉陸路,北上汴京。

水路經嘉州、戎州、瀘州、恭州、涪州、忠州、萬州、雲安軍、夔州、歸州、峽州,抵江陵,轉陸路北上,過荊門軍,經襄陽、唐州、汝州、潁昌府、開封府,至京城

蘇軾《南行前集敘》雲:「己亥之歲,侍行適楚,舟中無事,博弈飲酒,非所以為閨門之歡,而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蹟,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於中,而發於詠歎。蓋家君之作與弟轍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謂之《南行集》。將以識一時之事,為他日之所尋繹,且以為得於談笑之間,而非勉強所為之文也。時十二月八日,江陵驛書。」

嘉佑六年(1061)辛丑,蘇軾二十六歲。在北宋首都東京,八月,仁宗御崇政殿,試蘇軾等。殿試後,蘇軾入三等;蘇轍入四等。

十一月,離京師籤書鳳翔府判官。

十一月十九日,與弟弟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

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詩云:

「不飲胡為醉兀兀,此心已逐歸鞍發。歸人猶自念庭闈,今我何以慰寂寞。登高回首坡壟隔,但見烏帽出覆沒。」

蘇軾《詩集》卷三《和子由澠池懷舊》詩云:「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巳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﨑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鳳翔,曾遊長安、終南山、太白山等今陝西多處地方。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甲辰,蘇軾二十九歲。歲末罷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任。

蘇軾此次回京,仍依來時路程,也就是當時主要官道,自鳳翔長安,再往東行至汴京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蘇軾之妻王氏,卒於京師。

治平三年(1066)丙午,蘇軾三十一歲。蘇軾在京,直史館任。四月戊申(二十五日),蘇洵卒。

蘇軾與蘇轍約於六月下旬,扶父柩、攜妻柩返鄉歸葬,上特敕有司具舟載其喪歸蜀。此次回鄉,自汴河南下,於楚州

循運河下至揚州瓜洲渡,入長江,逆行至川,在今宜賓,轉岷江上行,過樂山眉山家鄉。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戊申,蘇軾三十三歲。或於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動身離開眉山,北行過秦嶺路線出蜀。

蘇軾此次出蜀至京,亦採宋代當時最便捷道路,北上過劍門官、益昌,越秦嶺,過鳳翔,東去長安,沿古驛道至汴京。大約於熙寧元年(1068)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出發。十二月底至長安,在長安稍歇晤友後,再往東行,約於熙寧二年(1069)二月初抵汴京。全程約1500公里。此次出蜀,為蘇軾、蘇轍最後一次出蜀,至此再也未能回鄉。

熙寧四年(1071) 辛亥,蘇軾三十六歲。七月上旬,蘇軾離京赴杭州通判任,過陳州、潁州,九月底出潁,順潁河南下,轉淮河向東,過泗洲、洪澤湖,至楚州,再順運河南下,至揚州,再過長江,續往南行。蘇軾出揚州,至瓜洲渡過長江,至長江南岸之潤洲(今鎮江),過蘇州,熙寧四年(1071)十月二十八日,到杭州

熙寧六年(1073)癸丑,軾三十八歲。十月,再以轉運司檄,往常、潤、蘇、秀賑饑。

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載:「冬,以轉運司檄,往常、潤、蘇、秀賑饑民。」 所指地區乃常州、潤洲(鎮江)、蘇州、秀州(嘉興)等地。宋代,無錫、宜興均歸屬常州所管轄。

熙寧七年(1074)甲寅,軾三十九歲。九月,移知密州

傅藻《東坡紀年錄》載:「九月,移知密州。十月,赴密州早行。十一月三日到任。」 施宿《蘇東坡年譜》載:「是歲六月,始自常潤還。九月,差知密州。」 蘇轍謂:「兄軾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首,得請高密。」 子瞻、子由兄弟感情甚深,子瞻欲接近子由,後得請高密,即密州。蘇軾約於九月下旬離杭,總計路程約計五十日左右,行程距離約近800公里,其中水陸約計480公里,陸路約計320公里。

熙寧九年(1076)丙辰,十月中旬,蘇軾知河中府誥下;十二月,蘇軾罷密州。

熙寧十年(1077)二月癸巳(12日),蘇軾行至鄆州,改知徐州。至汴京城北,知徐州誥下,時不得入國門,乃寓居城外範鎮之東園。四月二十一日,到徐州任。元豐二年(1079)己末,二月底、三月初,罷徐州,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

湖州軍州事。或於月中離徐,往南都。蘇軾在徐州任職時間,共計一年又十個月餘。

蘇軾知湖,於元豐二年(1079)二月下旬或三月初離開徐州,先轉南都會見子由,再順汴水、運河直下湖州,於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任。

元豐二年(1079)己未,蘇軾四十四歲,蘇軾於湖州任太守。

七月紀事,中使皇甫遵到湖州勾至御史臺。走太湖,過江,至揚州,過宿州,經汴堤,入京師大獄

十二月庚申(26日),責授蘇軾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史、本州島安置,不得籤書公事。

蘇軾出獄後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正月初一日離京,二月一日到黃州

蘇軾

被貶黃州,停留與居住黃州期間約四年有餘,在此期間蘇軾從四十五歲過到四十九歲,貧困纏身,幾次換居,並在東坡土地躬耕而食。黃州臨大江,江濱磯石險峻,蘇軾悠遊於此種情境,創作出了包括前後《赤壁賦》、《寒食雨》、《定風波》、《念奴嬌》等名詩、詞、賦等。此乃千年巔峰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早已成為不朽鉅著。

元豐七年(1084),四十九歲。三月,移汝州團練副使。

離黃至江州遊廬山,至筠州探望弟轍,

蘇軾《石鐘山記》文雲:「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初九),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蘇軾約於六月初,離開江州,順長江東北流,過

湖口、彭擇、池州,六月二十三日至蕪湖。七月初,舟行至當塗

蘇軾約於七月初至金陵,依各類文獻資料,蘇軾曾經去過的地方包括:賞心亭、白鷺亭、蔣山(即今鐘山)、秦淮河、天慶觀(即今朝天宮)。妾朝雲所生子遯於七月二十八日,病亡於金陵。

《曲洧舊聞‧東坡過金陵晤荊公》載:「東坡自黃徙汝,過金陵,荊公野服乘驢謁於舟次。東坡不冠而迎,揖曰:『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荊公笑曰:『禮豈為我輩設哉?』東坡曰:『軾亦自知相公門下用軾不著。』荊公無語,乃相招遊蔣山。

蘇軾《次荊公韻四絕》其三雲:「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七月作於金陵,安石勸蘇軾買地於金陵。

蘇軾於元豐八年(1085)正月十九日已至南都。元豐八年(1085)三月六日,在南京聞先帝遺詔。神宗卒,哲宗即位。蘇軾或於二、三月接獲恩准,得居住常州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五十六》元豐八年(1085)乙丑五月戊戍(六)日紀事:「復朝奉郎、知登州。」


(宋)傅藻《東坡紀年錄》元豐八年(1085)十月紀事:「十月十五日到登州,二十日召為禮部員外郎。」

蘇軾於九月時已抵漣水,過海州、懷仁,十月後抵今山東境內,過常山、密州等地,元豐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蘇軾至登州任。然於十月二十日召為禮部員外郎。約於十一月七日以後即離登赴汴京。

蘇軾自元豐七年(1084)年四月上旬離開黃州,至元豐八年(1085)十月十五日到達登州,總計時間約計十五個月餘,直線行走路程超過3000公里,其間數度徘迴於長江、運河之間。蘇軾此次得以遊山玩水,先後上過廬山,舟過鄱陽湖,到筠州見過子由。

蘇軾約於元豐八年(1085)十二月中下旬自登州返京,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出京赴杭州任。此次蘇軾在京停留時間約計四年,為蘇軾一生中,在京城任職最長久的一次。

蘇軾於元佑四年(1089)四月中下旬自汴京出發,至杭州就任太守,於當年七月三日到杭州任。元佑六年(1091)三月中旬離杭返京任職。蘇軾此次在杭州任職時間總計約為一年又八個月餘。熙寧四年(1071)至熙寧七年(1074),蘇軾第一次任杭倅為期間約計兩年又十個月;以上,蘇軾任職杭州加總時間約為四年又六個月,乃蘇軾在同一地任職最長久的時間。

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元佑四年(1089)紀事:「四月,出京。五月,過南京。徐州教授陳師道履常,先生在朝所薦士也,託疾謁告,出境來見,同舟東下,至宿而歸。履常後除太學博士,卒於此為言者論罷之。六月,過湖......七月,至杭。」

元佑六年(1091)閏八月初,蘇軾出京順蔡河、潁河赴潁,於當年閏八月十三日過陳州。閏八月二十二日到達

潁州赴任。元佑七年(1092)三月初離潁赴揚州任,三月十二日抵達泗州,三月二十六日,到揚州任。八月底,蘇軾罷離揚州,先至宜興,再經運河、汴河回京。蘇軾知潁並在潁州停留時間約計七個月餘;知揚並在揚州停留時間約計四個月出頭。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百七十五》元佑七年(1092)壬申秋七月癸卯紀事:「龍圖閣學士蘇軾為兵部尚書、充鹵簿使。」

本次進京,為蘇軾第八次進京,也是最後一次進京。概括蘇軾一生官職,在京城時間加總最長。


元佑八年(1093)九月二十六日,蘇軾朝辭赴定州。十月二十三日,到定州任。紹聖元年(1094)四月壬子(11日),蘇軾受虞策、呂惠卿、來之邵等人之誣陷,落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依前左朝奉郎知英州。閏四月三日, 除命下,罷定州任,責知英州,後即行南遷。蘇軾在定州任內,總計約為六個月餘。

紹聖元年(1094)甲戍,軾五十九歲,知定州邊疆。閏四月三日,除命下,罷定州任,責知英州。六月甲戍(初五日),來之邵等疏蘇軾詆斥先朝,詔謫惠州。時,軾行至儀真

軾詩《遷居》並引:「吾紹聖元年十月二日,至惠州,寓居合江樓。是月十八日,遷於嘉佑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復遷於合江樓。三年四月二十日,復歸於嘉佑寺。時方卜築白鶴峰之上,新居成,庶幾其少安乎?」

紹聖四年(1097)四月十七日,得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誥命。四月十九日隨即離惠州。蘇軾貶惠時間,總計約為兩年五個半月。

蘇軾於紹聖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後離開惠州,當年七月二日抵昌化軍(儋州),行程距離約1100百公里,旅程約計兩個月又十日餘,所行路線包括雷州半島至海南島的海路陸程。

蘇軾在儋州期間,總計約三年。在蘇軾一生中,也算是停留時間較長之地。

元符三年(1100)六月初離開儋州貶地,往北行,經雷州半島,七月四日至廉州,先於廉州就任,近兩月後,有新旨,告命下,授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八月二十八日,離開廉州,再順南流江、北流江北上藤州,循西江往東行,至廣州。十一月初一日,授蘇軾朝奉郎、提舉成都府玉局觀、外州軍任便居住。蘇軾再轉北,逆北江上行過英州、韶州、南雄州,出陸後,過大瘐嶺,至贛州,再順贛江下行北通長江,過金陵,歇真州,原欲往潁昌隨蘇轍居住,然病起,旋自潤州南下,往

常州去,此時病已近危,在常先僦屋居住。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辛巳,或於七月初抵常,七月二十八日,歿於常州孫氏公館(今稱藤花舊館)。次年,移靈至河南郟縣。後子由逝,葬其側。元朝時,另立蘇洵墳,統稱三蘇墳。


浪跡東坡路


公元1061年冬天,26歲的蘇軾去陝西鳳翔做判官,這是他高中進士後第一次擔任公職。他的弟弟蘇轍送他去赴任,從汴京(今開封)一直送到了鄭州。

離別數日後,弟弟給哥哥寄了一首傷感的懷舊詩: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

蘇軾隨即和詩一首: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

飄忽不定的人生,恰似雪泥鴻爪,前路漫漫未可知,只管順適自然,瀟灑處之。這本是對弟弟的勸勉,卻在無意間框定了他自己的餘生。

蘇軾順風順水的前半生就此翻篇了,接下來的幾十年,他將像一隻離群的鴻雁,在宋王朝的版圖裡四處飄零。

蘇軾行蹤示意圖

(製圖©地球旅客/孤城)

▲蘇軾一生中幾乎踏遍大宋的疆土,圖中標記的地點都是他曾去過的地方,曲線是為了更直觀地表現出他在北宋官場上的大起大落,只代表行進方向,不代表實際路線。蘇軾21歲出蜀,66歲北歸,途中客逝於常州,最終安葬在河南郟縣小峨眉山下。

— 01 —

蘇軾的一生不是很走運。

他生命中最自在的時光,大概只存於在他的故鄉——眉州(今眉山)。那些年他還不叫蘇東坡,人們都樂意喊他子瞻。“子瞻”是他的“字”,就好像現代人喊名字,如果不喊出姓氏,這關係就顯得很親密。

“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眉州老鄉們對子瞻以及對蘇家的喜愛是發自肺腑的,他們甚至口口相傳說蘇子瞻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是草木精華的化身。

四川眉山,東坡湖

21歲那年,蘇軾和他18歲的弟弟蘇轍一起隨48歲的父親蘇洵進京趕考。

蘇洵老爹也不是尋常人,他的奇聞異事還榮登《三字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有了兒子才想起來要發奮讀書的蘇老爹一定沒想到,他們父子三人越秦嶺,渡黃河,竟一路攜手走進了唐宋八大家人物榜。

而“三蘇”中最出色的蘇軾也同時走進了北宋政治鬥爭的漩渦中心。

眉山三蘇

汴京,這座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宋帝國的權力中心,對蘇軾來說,好似一個巨大的轉盤,他從來不能和飛旋的轉盤保持步調一致。於是,巨大的離心力總是把他像一個牽線木偶一樣甩來甩去。

北宋時期的汴京

(20張切片拼成的《清明上河圖》高清長卷)

☞ 左右撥動圖片,可查看全圖哦 ☜

— 02 —

1069年,剛剛登上皇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

急於求成的王安石不顧一切,鐵腕變法。他容不得任何反對的聲音,罷黜諫官,打壓輿論,排除剛剛登上皇位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

急於求成的王安石不顧一切,鐵腕變法。他容不得任何反對的聲音,罷黜諫官,打壓輿論,排除異己,任用小人……他意在富國強兵,他以為國家可以掌控一切,但多數新法推行到最後卻演變成了基層官吏盤剝人民的利刃。

那個時候,蘇軾官職卑微,但他依然一再給皇帝上書駁斥新法,皇帝不理,他就利用做主考官的機會,出反對王安石策題,效果還是不好,他乾脆提筆寫詩諷刺。

官府強推青苗法,農民苦不堪言,在《山村五絕》中蘇軾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農民去城裡貸款買種子,放貸的部門層層刁難,什麼介紹信、申請表、擔保書、無犯罪證明等等,光是蓋章簽字的程序走完,一年就過了近一半,拿到手裡的錢最終連在城裡的開銷都顧不上,唯一的收穫是跟來的小孩學會了幾句城裡話。

杖藜裡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官府盲目搞基建,在根本無法耕種的土地上大修水利,他毫不避諱地寫下:

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官府壟斷食鹽買賣,鹽價高得百姓吃不起,他又無不憐憫地寫道: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蘇軾的政見或許無足輕重,但他的詩文總是以極快的速度被廣泛傳誦,一首諷刺詩就是一顆輿論炸彈,這屆百姓讀多了,說不定就要翻天。

於是,蘇軾成了變法派的眼中釘肉中刺,幸好皇帝趙頊和宰相王安石都是愛才之人,沒怎麼為難他。

不過,王安石罷相以後,一群小人走上前臺,他們把蘇軾的詩加以別有用心的解讀向皇帝施壓,欲將其置之死地。同時,來自政壇和文壇的嫉恨與詆譭如洪水猛獸般撲來,這下連皇帝都無法庇護他了。

1079年8月,蘇軾在湖州任上被捕並押解入京,關入御史臺大牢,史稱“烏臺詩案”。這是北宋開國以來的第一個“文字獄”,主角正好是宋朝第一才子蘇東坡。

四個多月的關押審訊後,在太皇太后及一幫元老重臣的極力營救下,皇帝順水推舟把蘇軾放了,並以“誹謗新法”的罪名把他貶到了長江邊的黃州(今黃岡)。

湖北黃岡,遺愛湖

名字取自蘇東坡的《遺愛亭記》


許童童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蘇軾一生去過的地方還是挺多的。

1、出生眉州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2、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

3、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4、烏臺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內容被新黨利用,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即御史臺)。

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

5、被貶黃州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

6、東山再起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7、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奔馳,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

8、流落儋州

元祐六年(1091年),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州(今廣東惠州)。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他在這裡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9、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鈞臺鄉上瑞裡。


大明人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進京趕考,取得當年第二名,據傳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閱蘇軾的文章後,大為讚賞,因當時考卷為第三人手抄本,難以看到筆跡,認為極可能是歐陽修本人的弟子曾鞏,為避之嫌疑,遂取蘇軾為第二名。歐陽修曾向宋神宗進言恭喜皇上,今一次為本朝找到了兩位宰相人選,意指蘇軾和蘇轍兩兄弟。

宋神宗時,蘇軾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杭州是蘇東坡非常喜歡的城市,著名的詩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記錄的就是杭州的美麗風光。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次冤獄對蘇軾影響極大,差點丟掉 性命。但蘇軾生性樂觀,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期間也是詩人創作最為旺盛的時期。著名的千古佳句:念奴嬌 赤壁懷古就是這個時期完成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個時期,他的絕世名篇《前後赤壁賦》也在黃州創作完成。

宋哲宗即位後蘇東坡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知府,在杭州任職期間,上書朝廷建議治理西湖,親自設計指揮,修建了蘇堤,為杭州人解決了西湖的水患問題,至今杭州人民對蘇東坡一直心懷感激。

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

在惠州所作詩篇也被千古傳誦: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黃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其後,蘇軾更被施以重手流放儋州。儋州在今天的海南省,當時是流放最遠的地方,流放儋州的幾乎很難生還,當時只有小兒子陪伴他,不過蘇東坡依然保持樂觀的精神。海南省從未有進士及第,自東坡去後,方才有所斬獲。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蘇東坡終於可以返回中原大地,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

蘇東坡是我最喜愛的中國古代文學家,他生性寬厚樂觀,才華橫溢,詩詞書畫皆為高人,真是平生不識蘇東坡,枉為中華後來人。


竹杖草鞋


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其弟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也就是四川眉山,進京科舉,並一舉成名。不過就在世界將向他打開最美的畫卷之際,東坡先生的母親不辛離世,先生回鄉守喪,直到公元1062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

公元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己是四十三歲的東坡先生調任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其間個別句子被新黨們過分解讀,終於釀成了著名烏臺詩案,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好在宋代畢竟是文人的黃金時代,好在連政敵王安石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的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團練副使。

在黃州,先生寫下了無數名篇。《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等都是在此期間創作的。面對滾滾長江,他發出無限感慨,“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只有對著滔滔的江河他才敢抒發自己的抱負,感嘆人生的渺小。

而後宋哲宗即位,他短暫的東山再起,卻還是因為無法阿諛奉承,既不能溶於新黨,也無法見諒於舊黨,再次外調先任杭州知州。在杭州先生不但留下一生的美學實踐:蘇堤,也留下了對美好生活的實踐:東坡肉。

後來先生又貶至惠州,最後竟被貶到流放僅次於滿門抄斬低一等罪行的儋州,最後客死在轉任的路上。我曾去海南憑悼先生遺蹟,先生無論順逆,從心出發,此心光明。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東坡先生早己由儒入道,成聖而去。


南門江


有人把蘇軾一生的足跡做成了地圖,結果令現在的許多人汗顏。

前些年,唐宋文學編年地圖推出了一個查詢我國古代名人足跡地圖的小功能,讓我們能夠一覽古代那些名人一生中在中華大地上留下了怎麼樣的軌跡。這其中,蘇軾可以說是最受關注的人物之一了。

通過查詢,我們可以看到,蘇軾一生中差不多到過90多個城市,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去過地方最多的詩人了。

然而,實際上很多地方蘇軾都不是主動去的,而是被貶過去的,就比如地圖最南端的海南,在北宋可以說是完完全全的蠻荒之地,蘇軾被貶過去的時候也以為要死在那裡了,但去了之後還是過得開開心心的,並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這樣曠達樂觀的詩句。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蘇軾在中華大地上留下的足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