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多數中國人喝酒,關注的不是酒本身,而是一種酒之外的心情,一種難得糊塗的境界。陳繼儒在《小窗幽記》中談到飲酒的心情和環境:“法飲宜舒,放飲宜雅,病飲宜小,愁飲宜醉,春飲宜庭,夏飲宜郊,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

古人對酒器非常重視,“非酒器無以飲酒,飲酒之器大小有度”。我國早期的先民在生活中利用匏瓠類植物的果殼、打獵取得的獸角飲水,同時也用於飲酒。後來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漸漸地改進了酒器。近代考古出土的陶器製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系屬龍山文化晚期,可說明我國酒器很早就存在了。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龍山文化 黃陶鬹 山東省濰坊市姚官莊遺址出土

古代的酒器包含著很多門類的知識,反映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禮儀制度、文化觀念等方面,可以說它“為器雖小,而在禮實大”。上至社稷祭祀,下到平日宴飲,酒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酒器的製作技術、材料、外形,自然而然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才有了種類繁多的酒器。

一、新石器時代

最早人類利用獸角來飲酒,繼而用石器來盛飲。後來人類漸漸嫌石器粗拙笨重,為了飲酒的方便,於是創造了陶製器皿。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有用來釀酒的陶罐、陶盆,用來裝酒的陶瓶,還有飲酒用的陶碗,等等。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新石器時代 黑陶高柄杯 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早期古陶器製作的記載,《周禮》中就有所提及,“神農作瓦器”,“瓦器”指的就是古陶;《呂氏春秋》中也有“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的記述。但是當時的陶器質量較差,燒製溫度低,做工也比較粗糙。泥條盤築法是當時比較典型的陶器製作法之一。將製作陶器的黏土搓成細條狀,然後從器底起依次將泥條盤築成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漿把縫隙抹平黏合。為了使器壁均勻結實,人們一手在器內持陶墊或卵石頂住器壁,一手在器外持陶拍打,然後再入窯燒製。儘管如此,器型不規整、不均勻仍是泥條盤築法制陶的最大特點。

新石器時代的酒器,從材質上看,以陶製酒器為大宗。陶製酒器從色彩上可分為彩陶、灰陶、紅陶、白陶、黑陶等;有一些較珍貴精緻的酒器,如灰陶大酒尊、蛋殼黑陶高柄杯、袋足陶鬹以及黑陶罍等。但是不同地區出土的陶製酒器,器型和組合差異較大。中原地區出土的酒器,以長頸陶鬹、陶盉、單柄杯、高領尊等為代表;山東地區出土的酒器,主要有獸形鬹、彩陶觚、磨光黑陶罍、蛋殼彩陶碗等;東南地區以良渚文化為代表,主要有鴞形陶盉、禽鳥紋雙耳壺等;西北地區出土的酒器,多以罐、壺、杯等為主。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商 嵌綠松石饕餮紋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彩陶是新石器時代的一種主要以赭、紅、黑、白等色繪飾的手製陶器。比較典型的酒具是彩陶雙聯壺和人形彩陶壺。彩料主要為含鐵的礦物原料,在陶坯上彩繪之後,經高溫焙燒而成。彩陶上的紋飾有動物、植物、人物、幾何、旋渦、日月星辰等,畫法樸實自然,蘊含著原始宗教的思維,給人以幽玄神秘之感。它是中國陶瓷工藝史上最早把裝飾紋樣與器物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品。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夏商周時期

夏、商、週三代,是我國古代禮制的成熟期。“禮以酒成”,無酒不成禮,因此,夏商周時期青銅酒器迅速發展,成為這一時期青銅文化的重要標誌。當時酒器的品類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僅種類多樣、數量豐富,而且造型與紋飾獨特。以飲酒器為例,其中的爵、角、觚、觶、斝這五件器物較為常見,合稱“五爵”。

當時青銅器鑄造使用陶範法,一模、一範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銅器中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器物。這無疑增加了青銅器的藝術觀賞價值,同時也是後人辨別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真偽的標準。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西周 竊曲紋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夏商周以青銅酒器為大宗,器型主要有尊、壺、卣、鑑、觚、爵、罍、鬹、盉、斝等。青銅酒器在造型上圓形多於方形,曲線多於直線,講究和諧對稱之美。器型上的裝飾紋樣以動物紋飾與幾何花紋為主體。動物紋大部分是自然界的動物形象,如兔、龜、鳥、象、虎、蛙、牛、羊等;還有一部分是虛構動物的紋樣,如饕餮紋、夔龍紋、鳳鳥紋、蟠螭紋等。幾何形花紋多為抽象的紋樣,如雲雷紋、竊曲紋、羽紋、四瓣花紋、聯珠紋、重環紋等。

青銅器中“犧尊”是祭祀中常出現的一種盛酒器,造型穩健,神態生動,呈動物仿生器形制,紋飾精美,工藝精湛,腹空而鼓,可以盛酒。“犧尊”實屬祭祀祖先與神靈的最好器具。《詩·傳疏》曰:“《周禮》六尊之中,犧尊最為華美。”足見古人對祭祀活動中酒具的重視程度。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商代後期 父戊舟爵 故宮博物院藏

當時社會有森嚴的等級,一些用於祭祀和宴飲等場合的青銅器皿被賦予了“明貴賤,辨等列”的特殊意義,成為等級制度的重要標誌,這就是所謂的“藏禮於器”。《禮記·禮器》中寫道:“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酒器的種類、數量、組合以及功用等,是用來衡量使用者社會地位和等級的重要標準。

那麼酒器的等級以什麼為標準呢,就是“以小為貴”。《儀禮·特牲饋食禮》的註釋中寫道:“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五升。”升就是容量了,越小的酒器等級越高。爵是最高等的酒器,君王若能賞賜一件青銅爵,就是很大的恩惠了。所以它也就和“爵祿”“爵位”聯繫起來了,成語“加官進爵”大概是由此而來的。

三、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北方更重視青銅酒器的製作,器型主要有壺、鑑、缶、尊、鍾、鈁等。不過,由於陶瓷、漆器等工藝的發展,當時青銅器製作逐漸式微,器型種類、紋飾、銘文等都比較簡單。但是由於鎏金、錯金銀等工藝的廣泛應用,青銅酒器的圖案更趨精緻,色彩也更豐富。南方則更重視漆制酒器的製作,器型主要有耳杯、樽、卮、扁壺等。當時很多漆耳杯上都寫著“君幸酒”的字樣,文雅簡約,寫得非常優美。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漢 耳杯 上海博物館藏

漆器製造業在漢代進入鼎盛時期,因而漆制酒器逐漸成為主流。漢代的漆器藝術在繼承戰國傳統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手法更加多樣,技法更為高超,造型上也更加多樣,有些直接將青銅器的一些造型運用於漆器當中,如漆鼎、漆壺、漆鈁等。其主流的漆制酒器是在竹、木等製作的器胎上髹漆而成的,此外還有夾胎、金屬胎、陶胎、牙骨胎、皮胎等。

這一時期的酒器雖然整體上繼承了商周時期青銅酒器的造型,但形體較商周時期明顯變小。在滿足造型美觀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實用功能,尤其紋飾製作偏向於紀實性和具象性,可以說具有審美性與功能性的雙重特性。正是由於酒具實用化進程加快,併成熟地考慮到器物與人之間的使用關係,當時生產的勺、杯等幾乎與當今的完全一致。所以漢代漆制酒器的品種,主要還是以耳杯、樽、卮、扁壺等實用酒器為主。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西漢 彩繪漆雲鳳紋樽 故宮博物院藏

秦漢時期的器物造型圓融貫通、安定和諧,體現了使用便利的原則。當時的漆制酒具的紋樣裝飾精描細雕,大多傾向於使用單純的藝術性線條或幾何圖案,以雲氣紋、旋渦紋、菱格紋和飛禽走獸為主;顏色大都為紅裡黑外,並在黑漆上繪紅色或赭色花紋,重現神秘玄遠的生命觀念。這些特徵不僅是其審美意識的物化和藝術能力的生動體現,而且還是其原始思維特質的具體表現。

當時漆制酒器的裝飾方式以漆繪為主,就是用生漆製成半透明的漆液,加上各種顏料,然後描繪在已經塗漆的器物上,這種方式的特點是色澤光亮,不易脫落。大多數漆器的花紋都用此法繪描。此外,開始流行金屬鑲嵌的方式,如西漢中後期流行在耳杯、樽、卮等酒器的邊沿上鑲鍍金銀的銅箍;有時還在蓋子上鑲嵌水晶或玻璃珠,這種方式為以後陶瓷酒器的裝飾奠定了一定基礎。

四、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時代,政治變故頻繁,社會動盪加劇,傳統士大夫一方面以玄學清談逃避現實政治,一方面求助於藥石醇酒,以放蕩狂怪之風自我標榜。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魏晉名士,多好老莊之學,追求物我兩忘境界。喝酒一時成為風尚,醉眼迷離也變為當時的審美主流。晉元帝時期的名士畢卓,曾對旁人說道:“得酒滿數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東晉 青釉褐彩雞首壺 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以瓷制酒器為主,器型包括壺、尊、杯等,如經發掘出土的雞首壺、瓷扁壺、青釉蓮花尊、瓷杯等,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詩經》上說“清酒百壺”,可見在春秋時期壺是裝酒的主要器具。魏晉時期,酒壺有雞頭壺、羊頭壺等,但流傳較廣的還是雞頭壺。早期的雞頭壺多是小盤口,一面貼雞頭,一面塑雞尾,頭尾前後對稱,雞頭為實心。東晉時壺身變大,雞首引頸高冠,後設一個圓形把手,上端接壺口,下端接壺上的腹部。到了南朝,壺口頸加高,並且有流,造型更加實用。

自魏晉始,夏曆三月初三固定為“春禊”,眾人要在水濱舉行盥洗祭禮。永和九年的“修禊”日,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舉觴而飲,即興賦詩,曲水流觴。“觴”就是古代的酒杯,通常為木製漆器,也有玉製的,體輕且精緻,底部有託,可浮於水中,兩邊有耳,又稱“羽觴”。《楚辭》說:“瑤漿密勺,實羽觴兮。”描寫的就是用漆勺往羽觴中斟美酒的情形。

羽觴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延續使用至魏晉後逐漸消失,名稱逐漸統一為“耳杯”。耳杯顧名思義是有雙耳的酒器,古人重禮儀,以雙手執耳杯飲酒,更能表現出對人的尊敬。關於當時人們用耳杯飲酒的場面,壁畫中也有展現。1968年發掘的江蘇丹陽縣南朝墓葬中,有磚刻壁畫竹林七賢圖,畫面中山濤留著長鬚赤腳屈膝坐在皮褥上,手持耳杯正在飲酒。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竹林七賢畫像磚 南京博物院藏

當時溫酒成為時尚,煮酒器廣泛應用於宴飲之中,其功能和形制設計更趨人性化。三國曹植《七啟》詩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三國時期人們習慣煮酒,並且以樽盛酒,舉觴而飲。溫酒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當時釀酒還沒有蒸餾技術,那時候的酒都經由天然釀造、發酵,其中就會殘留一定量的甲醇,這種物質喝多了對身體有傷害,輕則雙目失明,重則性命堪憂。甲醇的沸點約為65攝氏度,比乙醇的沸點低,古人將酒煮沸了再喝,它就會變成氣體蒸發掉,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五、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基本上以瓷制酒器為主,金銀等酒器為輔。隋代瓷制酒器是其一大特色。如“浮白釉”和“茶沫釉”等,皆為這一時期開創出的新瓷釉品種。唐代陶瓷生產空前繁榮,不僅瓷窯的數量眾多,而且陶瓷的種類和造型非常多樣。就唐代陶瓷的整體發展情況而言,生產佈局呈現“南青北白”的特點,以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最為著名。

此外,還有唐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唐三彩。它由黃、白、綠三種顏色組成,兼有藍色,調配起來給人一種既典雅、純樸,又鮮明、豔麗的美感。這一時期,工匠們將唐三彩應用於酒器設計中,形成了獨特的唐三彩酒器。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唐 三綵鳳首壺 故宮博物院藏

此時期瓷制酒器品類較多,樣式也極為新穎奇特,主要有聯體壺、執壺、盞、注子、杯、碗等。自唐中葉以後,已盛行用酒壺裝酒,這反映了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六朝時期人們席地而坐,器皿多放在地上;唐代以後,器皿可以放在床上或桌上。放的位置高了,安上把手可直接攜取。這時的壺類多加以短嘴,較為常見的是一種多稜形式圓柱形短流執壺。壺柄也由以前的龍柄變為曲柄,盤口壺壺口也由盤口變為喇叭口,壺腹一般作橢圓形,有的呈瓜形,這就是唐代文獻中所說的“注子”。

隋唐時期金銀酒器也是異常豐富。器型有金盃、金碗、金鐺、銀盃、銀碗、銀鐺、銀盤、銀執壺等。其中有一件“掐絲團花金盃”並不常見。所謂掐絲團花技藝,即把黃金錘延成細絲,編成花朵,並把金珠焊接在花朵的周邊,把團花焊接在杯體上。這種手工藝絕活兒,非技藝高超嫻熟的匠師難以完成。團花中心鑲嵌寶石的工藝技法,被認為是明代景泰藍的前身。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唐 伎樂紋八稜金盃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代比較著名的酒器有夜光杯、鸚鵡杯、荷葉杯,這些酒器也多次出現在唐代詩歌中。詩人王翰在《涼州曲》中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夜光杯是一種玉石酒器,歷來被人們視為上等珍品。李白《襄陽歌》寫道“鸕鷀杓,鸚鵡杯。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這種名為鸚鵡杯的酒器是用海南產的鸚鵡貝殼做的,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荷葉杯,顧名思義是荷葉制的酒杯,用荷葉杯飲酒的方式稱為“碧筒飲”。白居易《酒熟憶皇甫士》詩云:“疏索柳花怨,寂寞荷葉杯。”

六、宋遼金元時期

宋元時期,瓷制酒器已經非常普遍了。當時官、定、汝、鈞、哥五大官窯,景德鎮窯以及民間的窯址,都生產出大批精美的瓷制酒器。主要的器型有梅瓶、玉壺春瓶、杯盞、執壺、溫碗注子、高足杯等。此外,金銀酒器也已在尋常百姓中間使用,器型主要有杯、盞和執壺等。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北宋 鈞窯天藍釉盞託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酒器的造型與裝飾,以及飲酒的風俗,也與當時的詩詞書畫一樣,不再注重大氣、粗獷,而是更加著重準確、細膩,頗有“佇倚危樓風細細”“淡煙流水畫屏幽”的感覺。宋代的陶瓷酒具以俊美清秀著稱,一改前代豐腴與豪放之態,形制秀雅端莊,簡潔大方,嚴謹理性,精緻而有韻味。以宋代的執壺為例,宋代的執壺是由唐代的注子演變而來的,唐代的注子壺身較圓潤,流較短,把手呈扁狀,整體給人以渾圓飽滿之感;而宋代的執壺,壺體修長俊朗,流較細長,把手較精細,處處體現出它的清秀高雅。這一時期,注子一般與溫酒用的碗兩件組合使用,渾然一體,構思巧妙。五代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詳細展示了宴飲時成套使用注碗的情形。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南宋 卷草紋銀經瓶 南京市博物館藏

遼、金、元時期,早期的酒具適合遊牧生活,如雞冠壺、葫蘆形倒裝壺、馬鐙壺以及各種瓷扁壺等。後期逐漸受農耕文化影響,酒器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遼金墓葬中出土的各種瓷制酒器,如青花鳳首執壺、玉壺春瓶、溫碗、注子等,都與宋代瓷制酒器的風格類似。

元代在瓷器發展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代表這一重要時代的特點的景德鎮窯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創燒出了諸如高溫顏色釉瓷、卵白釉瓷和成熟青花等新的品種,不但“釉彩明亮”,而且還採用描金技術,在中國瓷酒器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如藍釉描金是景德鎮窯在元代首創的新工藝之一,裝飾方法有藍釉白花和藍釉金彩。安徽歙縣出土了一件藍釉爵杯,釉質腴潤,呈色鮮豔,猶如藍寶石,給人一種高貴典雅之美感,堪稱景德鎮窯藍釉金彩瓷器之代表。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瓷爵是元代瓷爵,因此,歙縣爵杯應該是為數極少的幾件早期瓷爵之一。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元 藍釉爵杯 安徽省歙縣博物館藏

另外,遼元金時期酒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即酒器普遍向兩極化發展,貯酒器形體較大,如元代生產的瀆山大玉酒海,重達六千五百千克,堪稱酒器之王。而飲酒器則形體較小,可能與酒的濃度較高有關,且原料極為珍稀,不少酒杯用金銀、瑪瑙、水晶、玻璃等原料製成,小巧玲瓏,可謂“高低適中,寬圓相應”。

七、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我國古代瓷酒器發展的鼎盛時期。明初制瓷業以永樂、宣德年間為最盛,不論數量和質量都超過前代。江西景德鎮成為陶瓷的中心,所燒造的白釉、青花瓷器頗為著名,不但享譽國內,而且成為國外貿易的主要商品。另外,此間生產的“鬥彩”“五彩”“冬青”等均為瓷器新品。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明 宜興窯塑貼蓮花紋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的青花瓷十分引人注目,所繪圖案與中國古代繪畫藝術融為一體,給人以清淡典雅的感覺。青花酒器傳世頗多,如各類青花的梅瓶、高足杯和壓手杯等,再現了明代匠師們極高的藝術境界。清代瓷器又新創制了“粉彩”“琺琅彩”“軟彩”和“硬彩”等。清代的瓷制酒器最常見的器型主要有梅瓶、執壺、高腳杯、壓手杯和小盅等。其中景德鎮窯廠產的各種釉彩大瓶,是清代乾隆年間燒製,素有“瓷母”之美稱。這種瓷器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標誌著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頂峰,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

除了瓷制酒器外,金銀酒器、玉石酒器和竹木牙角酒器也很常見。例如萬曆年間合巹玉杯、濮仲謙雕松樹形壺等,都可以稱得上酒器佳品。清朝時皇宮設有“造辦處”,專為皇室製造各類物品,其下所設金銀作和玉作便是承做金銀器和玉器的重要作坊。目前故宮所藏的不少原清宮酒器,如雍正雙耳玉杯、乾隆雙童耳玉杯、“金甌永固”金盃等即為造辦處所制。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清 金甌永固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的瓷、金銀和玉石等質地的酒器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多仿古器。如清宮御用的琺琅綵帶託爵杯、銅彩犧耳尊、雙貫耳瓷壺和天藍釉雙龍耳大瓶等,皆為清代仿古酒器。以爵為例,作為飲酒之器,陶爵流行於夏、商,銅爵流行於商和西周,西周以後便罕見爵杯的蹤跡了。到了秦漢時期,人們幾乎不知爵為何物了。宋代以來,以古物為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興盛起來,人們才重新開始認識商周爵杯的原始面貌,隨之而來的仿古之風大作。這些仿古爵杯也常常出現在當時的繪畫作品中,明代畫家陳洪綬的《蕉林酌酒圖》中就有用仿古爵杯飲酒的形象。

明清酒器徹底的專用化,基本上不會出現一器多用的情況。以前存在著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一器多用,比如說商代青銅酒器中的爵既是飲酒器又是溫酒器,觥既是盛酒器又是飲酒器,宋代瓷制酒器中的注碗既是溫酒器又是斟酒器,而明清時期基本上都是功能專一的專用酒器,比如瓶僅用於盛酒,執壺僅用於斟酒,酒杯僅用於飲酒等,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反映了我國工藝美術生產的專業化和標準化。

非酒器無以飲酒:古人喝的不止是酒,更是“杯具”

夏 乳釘紋銅爵 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洛陽市博物館藏

千百年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酒器的生產也不斷髮展變化,故而產生了種類繁多、璀璨瑰麗的各種酒器,這些酒器標誌著我國的酒文化和工藝水平,凝聚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表現出他們非凡的創造力。從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中的半坡彩陶罐,到青銅器時期的壺、尊、爵等,從漢代以後歷朝各代陶瓷酒器的推陳出新,到金銀、玉石、玻璃等各種材料、各種形狀的酒器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淵源深遠,歷史悠長,不但內涵宏富,而且碩果豐繁。早在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時代,中國的詩林經典《詩經》中即首唱出了“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清音雅韻。不承想,僅這些簡簡單單的酒具,竟能如此奇妙地映射出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譜寫了中華民族酒文化中的華彩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