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时间:2019/01/16(星期三)

地点:沈阳---北陵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其位于沈阳旧城北约十里,俗称北陵。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八年(1651年)初建完成,以后又曾经增建和改建,是清代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建筑群。清昭陵保护区占地面积近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所有的建筑以神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形成平面布局规整,礼制设施齐备的皇陵规制。自南向北依次有:下马碑,华表,神桥,石牌坊,正红门,石像生,神圣功德碑亭,方城,隆恩门及门楼,角楼,东西配殿,隆恩殿,二柱门与石祭台,明楼,月牙城,宝城及宝顶等建筑,古建筑群中及其周边生长着数以千计的古松,已成为清昭陵的重要景观。

清昭陵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清初关外的某些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但更多的还是按照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的。陵区庄严肃穆,主体建筑设计精到,施工精细,造型华丽,2004年7月在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入园后,沿中轴线直行,第一个景点是皇太极像广场,在广场正中的大理石基座上,皇太极一身戎装,左手握着剑柄,右脚跨前一步,器宇轩昂地望着远方,好像在随时指挥着他的千军万马,八旗铁骑。

皇太极,即清太宗文皇帝,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青年时随父兄创业征战,智勇兼备,屡建功勋,位居后金国四大贝勒之列。1626年,其父去世后,被拥戴为新汗王在沈阳继位,执政后,力革旧弊,创新图强,优礼汉官,兴文重教,统一东北地区,结好蒙古诸部。

1635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次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登基称皇帝。其在位十数年间,国力大增,奠定了清入主中原的基础,1643年病逝于沈阳皇宫清宁宫,葬沈阳城北清昭陵。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而后依次经过:下马碑,望柱,石狮,神桥,来到了精致壮观的石牌坊下。

这座石牌坊,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坊体雕刻的各种花卉图案,生动而逼真,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石牌坊,是陵寝中典型的建筑,其主要作用是纪念死者,旌表功德,引导祭陵人进入祭祀状态。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上台阶, 经正红门,便正式进入陵区。

正红门,建于顺治六年( 1649年),单檐歇山式建筑,三拱门中正中一间叫“神门”,东侧一间叫“君门”,西侧一间叫“臣门”,正红门两侧为一字琉璃袖壁。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接着经过华表,石像生群和神圣功德碑亭。

神圣功德碑亭,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27年( 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内立巨型石碑,重达十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齐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碑座是龙趺,又名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而后穿过隆恩门,便进入方城。

隆恩门,为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三种文体竖刻“ 隆恩门”三个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

方城,建于清顺治元年( 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宽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磴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有隆恩门,必有隆恩殿,方城内广场的尽头便是隆恩殿。

隆恩殿,又称“享殿”,崇德八年( 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 1650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年( 1691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隆恩殿后面便是“二柱门”和“石祭台”。

“二柱门”,又称冲天牌楼,照牌,悬山式琉璃瓦顶,方形石柱间有两扇木板隔扇式对开门。

“石祭台”,长5.9米,宽1.6米,高1.3米,汉白玉雕凿,须弥座式造型。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 又叫海山),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举哀”和献祭酒之处。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与“二柱门”和“石祭台”比邻而居的就是那高高的明楼。

明楼,又称大名楼,建于康熙四年( 1665年),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为满,汉,蒙三种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明楼之后,就是昭陵中轴线上的最后一个建筑:宝城,宝顶,地宫。

宝城,又名“罗圈墙”,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高6米,周长202米,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宝城中间的丘塚叫宝顶,又称“独龙阜”,高7米,周长约110米,用三合土(白灰,砂子,黄土 )夯筑而成。为了效仿祖陵(永陵),在宝顶中央栽有榆树一棵。宝顶之下便是安葬陵主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宝宫的地宫。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此外,方城的四个角楼,东西配殿,东西配楼,也很壮观,值的仔细观赏。

角楼,置于方城城墙的东西南北四角,可供官兵登楼远眺,起到保护陵寝安全的作用。这四个角楼,重檐歇山十字脊,黄琉璃铺顶,四面出廊,内外檐下梁坊满施彩绘,大脊正中装饰琉璃宝葫芦,飞檐四角下各坠风铃,整体非常美观精致。

而东西配殿,是举行祭日大祭礼时,喇嘛诵经做法,超度亡灵的场所。

东西配楼,是清代存贮祭祀所需果品之处,两层前后出廊硬山式建筑,是明清皇陵中昭陵独有的建筑形式。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这样,出方城,沿中轴线原路返回,昭陵就 基本参观完毕。

在附近吃了顿午饭,下午去参观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感受一下那波澜壮阔的东北抗战历史。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关外三陵之北陵——追忆皇太极的铁马腥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