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经历过文化冲击?有什么感受?

大千世界的文化


我是一个非常热爱旅行的人,疫情前去过马尔代夫🇲🇻,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本来计划春节期间去柬埔寨🇰🇭吴哥窟的,然而疫情肆虐,便取消了这次的行程。

国内我去过布达拉宫、九寨黄龙、大理、丽江、泸沽湖、桂林、三亚、香港、澳门、张家界、凤凰古城、鼓浪屿、乌镇、西塘、颐和园、故宫、秦皇岛等等。

说起文化冲突来,还真经历了不少,接下来我将从中西方文化冲突、国内南北方文化差异两个角度,就我到过的地方,来分析一下都有哪些方面。有时候文化是严肃的,有时候却又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中西方文化冲突:

☞中国跟泰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①榴莲

榴莲本身倒是没什么,因为本来爱吃和不爱吃的多年以来就各有阵营,然后井水不犯河水。问题在于泰国榴莲有「三不让」,不让带走,不让带回和不让打包。去过泰国的小伙伴们都一定在泰国吃过当地的榴莲,那叫一个自然熟的软糯香甜,好吃到飞起。但是如果你想打包,是不被允许的,也不能带回酒店房间吹着空调享用,更不能托运回国。这是泰国的榴莲规矩。


☞中国跟印尼之间的文化差异:

①印尼货币的面额很大

18年应客户公司邀约去巴厘岛旅行,印象最深的就是花了40多万印尼盾吃了一餐饭,怎么说呢?忽然感觉自己一夜暴富了,但是仔细想想吃的还不是炸鸡汉堡+可乐,换算成人民币大约34块钱,跟国内差不多,稍贵那么一点点。所以印尼虽然货币的面额比较大,但是却花费却并不便宜,我算过一笔账,比去泰国要贵些的。

☞中国跟新加坡之间的文化差异:

①「恭喜发财」不是祝福

在中国逢年过节都会说恭喜发财,当然在晚辈跟长辈讨要红包的时候,用的最多。而在新加坡是不能一见面就说恭喜发财的,新加坡人认为「恭喜发财」里面的「」指的是偏财,不正当渠道获取的收入,这样说是在侮辱对方的人格。

②不谈另一半

在新加坡跟本地人交流或者被邀请吃饭,一般都是吃午饭或者喝下午茶,因为在新加坡早饭和晚饭都是要陪家人一起共进的。在跟新加坡人聊天的过程中,在对方的另一半没有到场的情况下,不要询问。因为这样做会被视为是在窥探隐私,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尤其客户之间,谨言慎行的好。

☞中国跟马来西亚之间的文化差异:

①吃咖喱的国度

如果你问一个马来西亚人,他们平时吃的咖喱有多少种?恐怕他会仰头望天,做思考状,良久后才悠悠的说,“那谁能说清楚呢?”去马来西亚吉隆坡旅行的时候,有天吃自助餐,发现台面上摆放着各种咖喱美食,大概上分为青咖喱、红咖喱、黄咖喱、白咖喱、棕咖喱五种,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些其他佐料调味,那就是无穷无尽种了。

②用手抓着吃

马来人吃饭是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的。他们用手抓着吃,并且只能用右手抓着吃。因为左手是用来如厕的,所以到了马来西亚要注意接和递东西都要用右手,左手被视为不洁和侮辱。可是左撇子们怎么办呢?

小结:我去过的几个国家里,可能文化冲突上最小的就是越南了。马尔代夫作为旅游胜地,已经发展的非常多元化了,基本上感受不到有什么文化上的冲突,如果非要说一点的话,那就应该是早餐自助提供的都是冰牛奶,不过客房还是有配烧水壶的,一点听说是有中国游客入住的标配。

南北方文化差异:

☞关于饮食:

这里可不是北方人喜欢吃面🍜,南方人喜欢吃米饭🍚,然后北方人吃的咸,南方人吃的甜,那么简单的问题了。我作为一个出生在北方,大学毕业至今,在南方呆了整整16年的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南北方饮食文化上的明显差异。

中国一年有24个节气,有很多传统节日,就拿其中元宵节来举例,元宵节里吃汤圆,很奇怪南方人吃的大多是比较咸的肉馅之类的,而北方人则大多选择吃些芝麻、花生等偏甜的口味。同样的还有端午节的粽子,南方人放五花肉、放叉烧、放绿豆、放板栗……,反正都是咸的多,而北方人就只吃蜜枣的甜粽子。还有饺子,北方人说的水饺是不带汤的,南方人一般吃的都是汤汤水水的。

☞关于生活:

南北方因为天气原因所以过冬的方式很不同,北方人家里有暖气,南方人过冬一般的起床靠毅力,洗澡靠勇气。说到洗澡就更大不同了,北方人习惯是一周洗一次澡,要用澡巾搓遍全身,南方人则是每天洗澡,从来不搓泥。再说关于结婚的时间上,北方人认为一婚在上午,二婚在下午,南方人却是管他一婚二婚呢?都是在晚上。

☞关于语言:

南方人说话是平舌音比较多,北方人则是卷舌音比较多。中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比如我在广东,就发现哪怕是广东境内,还分汕头话、客家话、白话等等的。具体到某些词汇上,又会有所不同,北方人说喝酒,一般指的是喝白酒,南方人则是指的啤酒。南方人说的早茶并不是单单喝茶那么简单,而是配各种点心的,身为北方人的我,刚来南方的时候,还当是真就只喝茶呢!

小结:其实南北方的文化差异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我国地大物博,因此哪怕是相对距离较近的广东和广西也是有差异的。真要细说起来,恐怕10万字都无法写完全。

综上所述

古老的中华民族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出门旅行或者出差,遇到有文化冲突的事情其实是很常见,在国内因为地域不同会有差异,在国外因为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会有冲突。不过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相互包容的。

我是头条文化领域创作者「墨久歌」

点击【关注】发展更多精彩


墨久歌


我记得自己刚来美国的时候,有一年的圣诞节,我看着我的小姑从冰箱里找出一个圆柱状的物体,她打开并从里面掏了几勺浓稠的白色粘浆搁进烤盘里。几分钟以后,冒着热气的面包卷儿就出炉了。

“这玩意儿是罐头面包吗?” 我问她。然后这群美国人哄笑起来 —— 这种被我称作罐头面包的东西,美国人叫它们 “皮尔斯伯里面团” (Pillsbury dough。Pillsbury,美国著名烘焙品牌)。

recipe-creations.jpg

我是在澳大利亚长大的,和这里不可谓不相似,但当我第一次踏足美国杂货店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惊了。在澳大利亚,牛奶、黄油和面包只有少量几个品牌供你选择,而牛奶通常也只含有一种配料(你懂的,那就是牛奶本身)。我们的奶酪不是那种鲜艳的荧光橙色,面包当然也不会装进罐头里卖。而在美国,几乎能占据整条走廊的货架上摆的都是不同品牌的同一种产品。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所谓的 “文化冲击” ——它很是令人伤感地提醒你,他乡非故乡。

所以我和其他几位移民谈了谈他们来到美国后第一次经历的文化冲击,让你了解一下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初来乍到的被美国文化吓到。这里是他们的回答:

cultureshock.jpg

蔡桉(音译),45岁,律师,来自韩国:

“在我来到美国之前,我从没听说过也从没见过牙套这种东西。在韩国,我有些朋友的牙齿长得很不整齐,但人们不会将此视作一种缺陷。上七年级的时候,我来到美国,见到了几个戴牙套的孩子 —— 两根金属丝分别穿过你的上下两排牙齿表面,每颗牙前面还有个金属支架 —— 他们看起来就像是机器人一样。直到两年之后我才真正搞清楚这是什么,因为我刚来到这里的时候英语不够好,所以没办法问他们。我曾经觉得,牙齿是你生下来就带着的东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从没想过人们可以这样改造自己的牙齿。我以为牙齿是深深固定在口腔中的,所以这整个牙套的概念对我而言非常陌生。”

group-of-school-kids-with-teacher-sitting-in-classroom-and-raising-hands.jpg

许尼奇(音),26岁,数学老师,来自中国:

“上课的时候,学生们交流的方式,和他们与老师(比如我)的互动方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冲击。美国孩子上课时都非常活跃,他们在举手之前,就已经脱口而出讲出了问题的答案了,他们不会乖乖地坐在那等你注意到他们,而是主动的表现自己。学生们会在我的课上吃东西,而这在中国是不允许的。如果你性格外向,在这里你会受到更多褒奖;而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在班里会很受排挤。

在中国,我不需要自己擦黑板,清洁教室是学生的责任。在中国老师的地位很高,学生们会非常尊敬你。而在这里,我不会有这种感觉 —— 教师的收入甚至连中产阶级水平都达不到。”

immigrants-to-the-united-states-talk-about-their-first-moments-of-culture-shock-body-image-1460392458-size_1000.jpg

Chandra Edwards,27岁,金融分析师,来自韩国:

刚来美国的时候,最让我惊讶的是人们对厨房纸的用途。在韩国,厨房纸就是在厨房里用的,基本上就是擦擦煎锅里的油;当我来到美国的寄宿家庭,发现他们几乎干什么都能用到厨房纸,连块抹布都不用时,我感到非常震惊的。在学校也是这样 —— 如果你弄撒了什么东西,就从那一大卷儿厨房纸上扯下来一块擦掉。当我去年回到韩国时,我发现这边的情况也变了。人们现在会在洗手间里专门放一个丢厨房纸的垃圾桶了。”

maxresdefault.jpg

阿利森·帕沃(Allyson Power),28岁,学生,来自加拿大:

“我觉得总体来说,美国人有些过分热情了。虽然我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因为我是加拿大人,这本来应该是属于对我们的刻板印象。举个例子,经常有收银员问我最近怎么样 —— 这种程度的交流还算比较正常的。但这之后他们竟然会问我今天做了什么,我感觉这的问题就有点太私人了。而且我不知道是自己脑子里的加拿大人文化作祟还是怎么着,我竟然也总是老老实实地答了,所以我觉得我还是太认真了。我得学学怎么礼貌地和人谈话,别让对方觉得好像不问你点什么就没法继续聊天了一样。”


调皮的凉城


有!

我是个农村孩子,去武汉读的大学。

农村人经常笑话城里人没见过农村的动植物,“五谷不分”。还有一个故事,说城里人看见农村人挑大粪,用手指尝一下说酱油腌过头了。

但是,去武汉读书后去了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以前田间地头经常看到的小草,都有学名,该属于哪些界门纲目科属种……

现在,寒暑假城里的孩子估计在补课,在夏令营,在参观各种展览。而回家,看到村里的孩子在玩泥巴、吃一些不健康的食品。

不是说农村不好,而是我们这一代开始,信息匮乏的劣势会越来越明显,我们会变得越来越无知。



游人阿强


每个人时刻都是受到文化的冲击,而且是在文化的不断冲击洗滌中成长起来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快,更离不开文化的冲洗和击打。比如,小婴儿在妈妈肚子里几个月就开始了胎教,只是几十年过去了,没有人能证明这种文化教育的效果如何,也不知道孩子听到了?听懂点什么?至少目前还不能说这是伪科学和糟粕文化。

一些西方文化,包括西方的现代文明和腐朽文化,潮水般的涌向了我们,有人被冲昏迷了,有人被呛倒了,但也有人很好地利用了西方的先进文明,并走在了社会的潮头。

我虽然吸收了西方的竞争理念,却并未放弃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比如竞争创新,和谐共享,友善互助等。

但是,我从骨子里坚决排斥西方那″唯我独尊"的″二元对立″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完全勃离中华文化,甚至是格格不入。所以,我也不会被西方腐朽文化所冲昏头脑,而是要保持清醒,才可立于不败之地。


全峰山


文化的冲击就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最明显的首先就是英语的广泛使用和大家都在学习这个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再者的话就是读书时代韩流文化的兴起和冲击,随着世界在发展,文化在交融,大家受韩流的冲击,无论从日常生活到穿衣打扮化妆护肤这些,都开始受到韩流文化的影响。感受最深的就是第一,要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秀文化和知识,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第二,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文化冲击有时候带走倾略性,所以也要发展好本国文化输出才是首要任务,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只靠经济政治,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也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方向。


古今收藏文明


我读书的时期,不看成绩,一级二级地往上升,从小学到初中,半天集体劳动,半天上课。那时读大学不用考试,由地方基层组织推荐,拿上介绍信到工农兵大学报到上课就行。所以我现在的文化基础很差。


陈土诗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经历过了5000年的文化。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来看

第一,从禹舜尧时期,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等等到最后的现代化社会。在这样历史漫长的过程中,当然有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虽然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是从读书的时候,历史课本里就有讲过, 有原始社会的文化,到现在的高科技文化,一直在发展,取其精华。

第二,每个时间段的文化发展,比如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像这样的传统文化一直在传承,但是对于女人要裹脚,男女不平等这样的文化,一定是要掘弃的。这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是在历史文化不断冲击下才形成的。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当然也有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

第一,在读书的时候,从数理化到天文地理,这样的一个过渡,能够不冲击吗?

从历史的开始到现在高科技的发展,比如说哪时候都是钻木取火,现在呢,火柴已经淘汰,大多数都是打火机,当然也有更高级的,这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二,在工作以后,学校所学到的东西跟社会实践所学到的东西就是很大的一个冲击。

第三,在旅行的时候,出去看外面的世界,了解国外的文化或者是当地文化,和自己所了解到的也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比如,我在去云南的时候,了解到当地的风俗文化以及玉文化,这是在我的家乡所没有了解到过的,会有一个冲击。去泰国的时候,他们的宗教文化与自己所认知的也是一个冲击。

不论是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实践过程中的文化冲击,我们都应当更好的去接住它,然后去了解学习钻研,我们就会感受到与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少。


糊里糊涂马三岁


在经济的洪流中我迷失了自我,我找不到了我的理想我的梦想我的亲情我的爱情,美好的快乐的世界在我眼前坍塌,我感觉我像背着一个巨大包袱在向上攀登!


L长河


没有


洛和洛公主


自从改革开放,网络世界飞速发展。

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不在相隔千里遥遥

每一次刷手机,都能接受到未知。

文化冲击无处不在。

有的难以接受,有的永远不会接受。当你涉世未深,你可以接受,当你经验老成,接受新鲜事物特别的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