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大数据原来也会“开口说话”

各地按下复工复产的“快进键”。如何精准施策、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数据作为一项关键生产要素,正在成为决策和行动的“辅助线”。在这其中,税收大数据由于覆盖面广、及时性强、颗粒度细,蕴藏无限潜力。央广经济之声系列报道《复工复产更有“数”》今天带来第一篇《让税收大数据“开口说话”》。

税收大数据原来也会“开口说话”

增值税发票大数据“透视”复工复产进度

国家税务总局昨天(31日)表示,春节后复工以来,全国企业复工、复产、复销逐周向好。而支撑这一结论的,正是税收大数据,更准确地说,是增值税发票大数据。

增值税发票大数据为何能“透视”复工复产进度?数据分析又如何让增值税发票大数据“开口说话”?

对此,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税收大数据实验室负责人李旭红解释,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涵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企业有生产就有销售,有销售就要开具增值税发票。在目前“T+0”的数据采集方式下,增值税发票开具的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及时反映复工复产的进度。

【李旭红:我们可以把数据进行同比,也就是和去年同期相比,也可以进行环比,也就是和上个月相比,通过这些对比,都可以看到复工复产的状况。】

税收大数据原来也会“开口说话”

增值税发票大数据折射产业链上的“堵点”和“断点”

除了反映复工复产进度,作为链条税,增值税的发票大数据还能发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打通“堵点”、补上“断点”。

李旭红说,手掌大的增值税发票上面有丰富的信息,包括购货方、销货方、不含税的销售收入等。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购买原材料是花出去钱、在增值税上反映为“进项”,销售产品会收到钱、在增值税上是“销项”。由于上下游产业相互联系,“进项”和“销项”上的变化,反映了进货和销售的难易和顺畅程度,也能够折射产业链上的“堵点”和“断点”。

【李旭红:比方说一家汽车制造商要造整车,要购买发动机、变速箱等。不同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系,那么当它在购进这些原配件的时候,进项发生的变化,或许就能看到整个产业链比如有没有发生断裂、供不上货的情况,从而来精准施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税收大数据原来也会“开口说话”

税收大数据可以让经济运行更加有“数”

眼下,各地都在积极利用税收大数据,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精准帮扶企业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运转;另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分析追踪经济运行态势,精准辅助政府决策。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

【张连起:税收大数据的价值不仅在于容量大、类型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经济运行更加有数,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李旭红说,如何加强数据治理能力也将成为一个新课题。

【李旭红:未来看治理能力的高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数据的把控能力、驾驭能力。】

记者 | 刘柏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