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今天分享一篇比较有历史性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三旧改造是广东省特有的产物。作为经济大省,广东长期面临用地不足的难题。经国务院同意,国土资源部批复《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时间为2008年至2012年,政府提出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环境再造的议题,作为破题之道,针对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的“三旧改造”应运而生。2008年,广东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三旧改造图斑入库工作。其本质是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在现状建设用地紧缺的情况下,要从原有的建设用地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利用效率。


广州自2009年开始实施“三旧改造”,一批原本沉寂的土地经过改造和更新,变形为城市中心的黄金旺地,猎德村、广钢新城、广纸片区、金融城等相继诞生,共同缔造了广州改造特色。作为一座城市自我更新的手段,三旧改造折射出暴富、拉锯、过去、未来、消亡和再生,在广州楼市大时代里上演着一出活生生的变形记。


2001年,当时的总理朱镕基在广州走了一圈,委婉地感慨:来广东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可见当时广州城中村的普遍性,在人性方面,众多的城中村又让广州市比深圳多了一些包容和朴实的生活气息。


2010年,广州成立“三旧改造办”,2012年底的统计显示,广州市符合改造政策的“三旧”规模约399.52平方公里,约占现状城乡总用地的1/3。随后,广州重点加大了推进成片连片项目改造力度。“三旧改造”中最受瞩目者,当属旧村改造。广州市138个城中村占地面积达87.5平方公里,占城市规划建设总用地的22.67%。


1.琶洲村:广州第一个企业主导改造的城中村


1998年,广交会定址琶洲,琶洲村田地被征,村民“洗脚上岸”,平均每户领到了20万元补偿。广州第一个完成整村改造的城中村,是保利主持的琶洲。


2008年,和往常一样,政府在琶洲主导了一场拆迁。为了修建琶洲塔公园,政府拆掉了琶洲塔周边150多户。每个村民收到了120平米上限的住房赔偿,和4500元每平米的货币赔偿。有几户农民本来不在这次拆迁范围内。他们到处找关系,也要被拆掉——他们成功赶上了这班列车。但一年之后,他们就后悔了:因为琶洲之后的改造主体,从政府变成了保利地产。


2009年10月,琶洲村土地挂牌。摘牌企业是保利地产;2010年3月,保利进驻琶洲村,开始动迁。


保利主导的动迁,标准显然要比政府主导的动迁高很多。琶洲村联社党委副书记徐志恒说,只相差一年,2008年政府主导的琶洲塔公园拆迁,每户村民相比少了1000万补偿。


保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他们第一次接手整村改造项目,懵懵懂懂的他们,刚开始是完全不知道中国基层社会里的利益纠葛、阶级碰撞。半年后,书生意气的保利动迁队,基本完成了琶洲村全部签约,整村完成拆平。


2014年10月,6000多套回迁房通过摇珠形式回到琶洲村村民手里。琶洲村2000户村民,平均每户约3套房产。


2.猎德村: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


2008年1月15日,作为广州首个整体改造的城中村,猎德改造工程正式动工。2011年后,37栋复建房拔地而起,6000多猎德村民迁入新居。改造后的猎德凭借紧邻小蛮腰、珠江水、地处珠江新城正中心的地理优势,一举成为“广州第一村”。


2010年亚运会之前,广州市曾经提出过“10年内改造138条村”,然而,城中村改造大幕才刚刚拉开,猎德模式随后被证实不可复制——多年过去,第二个猎德始终没有出现。


3.林和村:模仿者中的幸运儿


2010年4月16日早上6点,钩机入村,拥有450年历史的林和村拆迁正式开始。它拆得很彻底,600平方米祠堂已不见踪影。2014年后,林和村改造完成,开始回迁。林和村改造项目总占地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其中南面包括七栋超高层商品住宅及一栋公寓,由地产商和林和村共同组建项目公司进行开发,其中,地产商拥有70%的股份。北部将建成回迁区,共有6栋合共2107套回迁房,属703名回迁户所有。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搬迁最后一天,林和村一位村民在村里的榕树下祭拜


4.杨箕村:命运坎坷


猎德村、林和村、杨箕村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早在2009年广州提出全面推进“三旧”改造时,杨箕村改造赫然在列,是广州第三个通过公开拍卖为城中村改造筹集资金的集体。和人们对城中村的固有印象有些不同,杨箕村地处城市中心,早在改造前就已相当富庶,向开发商富力地产开出的补偿要求相当高昂。


刚开始,杨箕村的进度飞快,第一个月就有90%以上的村民签订了协议,3个月内则达到了99%。然而,18户“钉子户”扼住了杨箕村改造的喉咙,原定2014年回迁的杨箕村复建房一拖再拖。


三年时光在僵持中流过。直到最后两个留守户李启忠和李健明终于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杨箕村改造才重新步入正轨。


2013年8月2日,广州杨箕村动迁工作正式开启。

5.冼村:代表了广州城中村的所有典型问题


广州最知名的城中村,恐怕就要数有近800年历史的冼村了。从2008年启动改造,到2018年最终回迁,这十年浓缩了了中国城镇化的所有问题。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冼村位于珠江新城核心区域


上世纪90年代,由于广州城市迅速向东扩展,冼村的耕地被全部征用,冼村人“洗脚上田”,一批村民外出务工,村民身份改为城镇居民。随着90年代初的国企改制,这批外出村民失业回乡,由于身份上属于城镇居民,不能同时享受作为冼村一般村民应得的权益,顿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经过多番谈判,这部分“有村不能回”的村民最终获得了“社会股东”身份,只能享受村里每年的股权分红,没有选举权利,不能参与村务管理,而一直留在冼村的人则拥有“社区股东”身份。双方因利益争执不休,分化为两大阵营,这也为冼村改造困难埋下了伏笔。


一晃十年。2010年4月,冼村启动改建工作,开始与村民签订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一年时间签约户数达到占全村的80.29%。2011年03月31日,冼村正式开拆。仅一个月后,少数未签约村民与拆卸房屋的施工单位因工地围蔽发生纠纷,国务院纠风办介入并要求拆迁停工;从停工之日起至2011年11月底无一人新增签约,自主改建陷入困难与危机,村公司前期向银行、市财政局借贷的拆迁资金已消耗殆尽,面临破产的危险。


2011年4月,冼村正式开拆,此后由于政府没钱,拆迁一度陷入瘫痪。


2012年,央企保利接手了这个难啃的骨头。随后,保利通过中标加入冼村改造工作,冼村改造迎来转机,截至2013年5月,保利地产完成了近300栋、166户、5万平方米的新签约,同时冼村首期回迁房奠基启动,宣告冼村改建进入到一个标志性的推进阶段。


2013年8月,包括冼村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冼章铭在内的至少4名冼村班子成员涉嫌严重经济违纪问题被立案调查,冼村腐败链条随之曝光,高官、村霸、地产商“腐败铁三角”浮出水面,冼村的“蝴蝶效应”开始显现,一批人员因此落马,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广州市协作办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继雄相继接受调查,牵出多家地产、物业公司。巨大压力下,冼村改造再度停摆。经过又一轮僵持,2013年8月,保利琶洲团队加入冼村改建,局面逐渐缓和起来。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一片冷清的冼村中,两位老人孤独的背影


2014年开始,保利按季度为村民发放临迁费,村民情绪逐渐平复。

2016年天河区发文宣布冼村旧改全面启动。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2019年10月,珠江新城冼村股东大会高票通过了一项决议:扣除未签约者的相关分红和福利待遇。此时,距离2009年冼村整体改建工作启动,已经过去了十年。在这场不记名投票里,3868人到场,3652名股东同意,不同意216人。目前,珠江新城冼村整村拆除率超90%,签约率92%,有村民早已入住回迁房。


6.

挂绿湖水利工程:增城最大规模的拆迁,涉及9个村


挂绿湖原名荔湖,是挂绿湖水利工程的主体。挂绿湖工程对增城影响非常深远,挂绿湖工程成为增城有史以来最大的拆迁,数以万计的挂绿湖拆迁村民成为了新城市人,变了有钱人。这些农民有钱了,很多利用拆迁补偿款去买房,买车。在短暂的时间内为增城消费经济打了一支“兴奋剂”。瞬间数万人的房子被拆涌入市区居住,把市区房价,租房价推至新高点。挂绿湖工程从2006年规划开始,至2019年大部分回迁,历时13年。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挂绿湖水利工程是原荔湖调蓄区工程的升级版,2006年,为解决挂绿湖所在地片区洪涝灾害,荔湖调蓄区开始规划、建设。


2008年当时规划中的湖堤工程建设只有5.5公里。


2011年底,荔湖根据征名改为挂绿湖,是为挂绿湖的来源 。随后挂绿湖规划建设不断升级。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2011年,增城被规划为广州三个城市副中心之一,挂绿湖水利工程被提出。


2011年12月,曹鉴燎主政增城,随即开始准备挂绿湖工程。


2012年开始,官方信息挂绿湖工程造价94.09亿元,湖区面积8平方公里,环湖控制区110平方公里,核心区65平方公里土地需全面由政府统筹,绝大多数房屋要拆迁。2012年2月27日,挂绿湖一期开园暨二期开工。


2013年初,曹鉴燎为此专门召开8000多人参加的动员工作会议,要求全力以赴推进该工程,力争到2014年底形成8平方公里的水面,两三年后建成挂绿湖核心区65平方公里、综合保护区110平方公里。正式明确了将对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域内涉及的荔城街罗岗村、明星村、五一村、光明村、太平村、西瓜岭村以及石滩镇增塘村、谢屋村、麻车村共9个行政村实施全征、全拆、全安置。


2013年7月底,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三甲医院奠基。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重点区域(荔城湖区)超九成农户签订征地补偿协议。


2013年8月20日,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石滩组全面高效推进征地工作。

2013年10月12日,增城市召开挂绿湖水利工程核心区建设项目监察审计工作会议。


2013年12月,曹鉴燎被查,两周后,新任市委书记欧阳卫民上任。在此期间,增城市长罗思源多次调研挂绿湖工程进展和安置区推进情况,强调对挂绿湖工程四个“不变”(征地拆迁方案不变、征地范围不变、分配方案不变、安置方案不变)等。


2014年1月20日,挂绿湖一期工程引水蓄湖。

2014年7月 公示调整后的挂绿新城(即65平方公里的挂绿湖核心区,在挂绿湖北湖周边)规划图中,原先的重要市政工程大剧院、大球场(橄榄球场)用地变为“发展备用地”,湖面中岛屿数量由7个变为3个,湖区中水道形状也有变化。


2014年10月底,挂绿新城再次为控规优化项目招标,招标书称,规划区内挂绿湖水面方案进行了较大调整,北三环高速和荔新快速路已明确不外绕、安置区和留用地选址等项目也进行了局部调整。


增城区在尊重村民安置意愿下,在挂绿湖周边确定了11个安置点,将用于安置6000多户共计23000多名村民。对比9条村旧村庄居住用地面积,安置新社区将节约腾挪出建设用地规模约2000亩,挂绿湖11个安置新社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户数14850户,规划居住人口47520人,人口扩容率超2倍。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2018年底萝岗村村民的回迁,这批回迁村民将成为挂绿新城城市中心的首批新居民。


回顾广州增城旧改项目的历程


挂绿湖征地拆迁让多少人一夜暴富,又让多少人走上了维权的路呢?在增城罗岗村就有一班农嫁女在走match着一条艰苦的维权之路。“兴奋剂”过后会出现多少后遗症?至今,还让人们褒贬不一。


7.简村:增城旧改第一村


简村旧村改造是增城旧改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同时也是增城首个旧村改造示范村,是增城第一个通过区府立项审批并获得区城市更新部门批复的旧村改造项目,具有重大意义,简村由富力地产操盘。从2009年纳入标图建库到2019年简村村旧村改造项目安置房启动区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封顶,走过了十年光阴。


截止到目前为止,增城区域内与旧改关联上的村已经高达近50条村!涉及人数,数以10万计!这个旧改村的数字还在不断增加中!这样的事在以前,根本就是,做梦都都不敢想的事。如果顺利,这些项目都能落实的话,增城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离别老村,回忆满满,但更多的是祝福和对更加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真心祝福每一条旧改的村,未来更加美好!


觉得有用的,可以转发或收藏,以备后面需要用的时候方便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