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越来越多的遭到非议,太子丹刺秦王的愿望是否不现实?

你的历史我来评


在秦国面前,燕国是一个变法失败的诸侯国。变法成功的赵国、魏国尚且不是秦国的对手,燕国又拿什么跟秦国相抗衡呢?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太子丹想出了一个昏招,让荆轲跑去把秦始皇给剁了,以此换取燕国的和平。

可是很多人质疑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认为秦始皇不是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因为商鞅变法以后,秦国逐渐强大,秦国一统天下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也就是说,不管秦国换谁来做这个大王,都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荆轲杀了秦始皇也是没用的,这说法靠谱吗?我觉得不靠谱。我们来看看领头人到底有多重要。

01魏国、赵国变法也有大成,可惜没有几个靠谱的君主。

在战国时期,第一个变法的,其实不是秦国,而是魏国。早在魏文侯时期,李悝就发动了变法,彻底改变了魏国的面貌。

商鞅变法的各种策略,基本上都是跟着李悝变法学来的。商鞅跑到秦国以后,怀里揣着的正是李悝编纂的《法经》。

李悝变法之后,魏国实力大增,魏武侯时期,吴起在魏国练兵,打造了一支当时军事实力最强大的魏武卒。

  1. 魏武卒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呢?当时吴起所带领的这支军队,创造了大战72场,全胜64场,剩下的几场是不分胜负。
  2. 吴起甚至带领魏武卒,攻下了函谷关,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500多里土地,将秦国军队摁在地上摩擦多年,秦国一句牢骚不敢发。
  3. 尤其是阴晋之战,5万魏武卒,击败了50万秦国大军,从而名震天下
    。就算是这样的魏国,因为魏惠王后期执政的不断失利,人才逐渐流失,也没能阻挡灭亡的厄运。

赵国变法的时间和魏国其实相当,早在赵简子和赵烈侯时期,就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改革措施。可是真正变法大成的时候,还是在赵武灵王时期。

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因为他们靠着匈奴,常常受到匈奴军队的进攻,发现匈奴人的装束打扮非常有利于战争,所以便按照他们的装束和训练方法改变赵国的军队。

先时中山负齐之彊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於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史记》

可以说胡服骑射,使得赵国军队战斗力仅次于秦国。此后赵武灵王亲率三路大军进攻中山国,攻城略地,几乎灭亡中山国。

可就算是有如此强大军事背景的赵国,依旧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重任,为什么?因为赵武灵王的后代不给力,赵孝成王长平之战战败后,赵国基本丧失了战斗力。

02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也没有完成一统天下。

秦国的确很强大,从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的强国之路就没有停下来过。秦惠文王、秦武王开疆拓土,秦昭襄王更是席卷天下,差点就灭了赵国,提前一统天下。

可就在这个档口上,秦国却出现了断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昭襄王过世以后,新上台的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并不给力。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史记》

秦孝文王只做了3天国君就去世了,秦庄襄王在位期间,的确做了一些实事。比如命令大将蒙骜攻打韩国,占领了成皋、巩等城池,设置了三川郡。

后又攻打赵国,夺取了太原、榆次等37座城池。甚至将魏国击败,夺取了高都、汲等地。

可是魏国信陵君联合燕赵韩魏楚五国联军进攻秦国,在黄河南边击败秦国,使得蒙骜一路败退。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大军只能退回函谷关,此前战绩荡然无存。

  1. 首先,秦国当时的军事实力非常强悍,全国的经济力量也很雄厚。而且秦庄襄王本人也不是一个昏君,至少是个有为之君。
  2. 其次,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将其他几个诸侯国几乎都打残了。尤其是对军事实力强大的赵国和楚国,差点就造成了灭国之战。
  3. 再者,秦庄襄王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很强悍,蒙骜、王龁都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再加上吕不韦的辅佐,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有这么多强大的条件作为支撑,可是他却没能够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甚至差点被五国联军给打回原形,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秦庄襄王虽然不是昏君,却是庸主。他虽然有励精图治的想法,却没有相应的才能,就算什么条件都给足了,他依旧无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03秦始皇的儿子胡亥,葬送江山。

秦始皇雄才大略,亲政以后,仅仅花了10年时间,就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有人说祖先积德,给他积攒了大量的基础。

这是可以肯定的,毕竟没有强大的秦国作为支撑,秦始皇不可能完成如此伟大的功绩。但是这是主要因素吗?

秦庄襄王时期,一切也已经具备了,可就是没办法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主要还是要看人来指挥,没有雄才大略,给个天下也会丢了。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居月馀,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灭秦之後,各分其地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号曰三秦。---《史记》

比如说秦始皇的儿子秦二世胡亥,好端端的天下放在他手里,可是他是怎么搞的呢?对内将大权放给赵高,自己吃喝玩乐。对外,不懂得如何应付起义军,使得秦国战斗力如此强悍的大军,也落得一败涂地的下场。

秦始皇创业的时候,秦国哪有一统天下以后的丰厚条件呢?可惜就算胡亥拥有了这样的条件,最终也只能落得亡国的结局。

总结:领头狼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高个人崇拜,但是不得不认识到一个事实,领头狼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如果秦国没有秦始皇,而是胡亥这样的人直接继位的话,你觉得秦国还能一统天下吗?

不亡国就是好事了,还指望一统天下。魏惠王、赵孝成王包括秦昭襄王这些人不是说不行,只是他们不具备秦始皇那样的雄才大略罢了。

所以燕太子丹让荆轲去刺杀秦始皇,是非常英明的一个行为。他是看准了秦国这一支虎狼之师,最关键最核心的人物,其实就是秦始皇。

一旦秦始皇死了,那么秦国必然自乱阵脚。这一个动荡的时期,就给了其他六国缓过劲儿来的机会。

要知道,刘邦从起义反秦,到一统天下,只用了7年时间。而项羽当上上将军以后,到灭亡秦国,仅仅用了1年时间,可见时间多么重要。

秦始皇被荆轲杀掉以后,秦国必须要花时间培养一位新的君主出来,甚至会酿成王位争夺战,从而在内部消耗秦国。


江湖小晓生


开篇语

《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家喻户晓,但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温一下这个英勇事迹。

公元前227年,地处西方边陲的大秦帝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强盛无比,实力远超当时其余六国,秦统一六国的趋势逐渐明朗。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两年后,秦将王翦攻占赵都,一路向北进军,逼近燕国。

燕太子丹居安思危,认清秦即将一统六国的趋势,产生了刺杀秦王的想法。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太子丹也掺杂有以公报私的个人恩怨。

总之,这一年燕太子丹寻觅了刺客荆轲,携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赴秦刺其国君嬴政。

荆轲出发前,太子丹等众人于易水边(今河北易县)为荆轲送别,此时此景,高渐离击筑,荆轲吟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主人公太子丹以及荆轲一直被视为具有反抗暴秦和大公无私的精神而被广泛赞扬,但冷静下来思考,秦王嬴政远在咸阳,秦宫殿防卫森严,燕太子丹的计划靠谱吗?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一种权力的游戏,荆轲成为政治牺牲品。

北宋大学士司马光谈及荆轲时抨击道: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

对于荆轲不友善的评价不只有司马光,南宋儒学家朱熹也谈论道: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假如嬴政顺利被荆轲谋害,太子丹的计划未必现实,理由有三。

其一、由贾宜所著《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可知秦统一统六国,是秦国的一项发展规划,秦孝公“商鞅变法”时便制定了“治”、 “强” 、“富”、“王”的战略目标,“王”即是王天下的意思,意味着秦国历代君王始终以王天下为目标,且秦从未出现过贪图享乐的国君,单纯从这一点来看,嬴政是否为帝,或者无论谁为帝,秦一统六国的策略不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其二、荆轲刺秦王当年,始皇唯一有赵氏名分的同辈人长安君已经故去,始皇长子扶苏年满13岁,胡亥尚3岁。

此时,李斯在秦朝地位已无人能够轻易撼动,秦始皇在公众面前遇刺,秦朝大业未成,李斯等众臣子必会拥立长子扶苏即位,断然不会出现“沙丘政变”那样的历史插曲。

况且,秦军制兵将两权分立,强秦时期很难发生将军拥兵自重的情况;此外,当时最有威望的将军当属王翦与蒙氏兄弟,二人都对于大秦忠心耿耿,两军之间又呈现对立态势,无论哪方军队,发生政变的几率几乎不可能发生。

综合来看,太子丹通过刺秦王导致秦朝政大乱的愿望很难实现。”

《史记·刺客列传》:“(太子丹言)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

其三、燕太子丹下达荆轲的任务过于苛刻,要求荆轲活捉秦王,逼其归还已夺取的列国地盘,这个使命使刺杀难度陡增,荆虽有胆识,但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也无济于事。

所以荆临死前叹惜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太子丹丰满的理想葬送了荆柯、樊於期的性命,同时也献出了燕督的地盘以及燕国的国运。

结语

后世人欣赏荆轲和太子丹的勇气,给予了两位较高的评价,然而站在历史宏观角度观看天下大势,统一必然符合历史规律,燕国乃至六国这些政权本质上也很腐败,对于老百姓,谁统治都差不多,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秦法虽然严苛,但它不仅针对普通老百姓,对待贵族同样苛刻,某种程度上讲,秦法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在当时那个时代,不能说不先进。

燕太子丹指定了一项不符合实际的刺杀计划,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以一人之力挑战历史的发展规律势必是徒劳的。


橙子成长记


以刺杀掉一个人,来挽回败局,是非常可笑。《过秦论》说得好。秦统一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是大势所趋,绝不会应一时一事一人之失而改变。何况这个太子丹又功利心太强,刺杀这样的事,根本没有谋划妥当,仓促行事,怎能成功。

太子丹为荆轲准备了副手秦舞阳,但是荆轲仍迟迟不走,事实是觉得小秦不行,他告诉丹太子,我在“等吾客”,这个客是荆轲心中最好的刺秦助手,后来历史也证明,秦舞阳是个软蛋,但此时丹太子显然怀疑老荆是个软蛋,于是先冲动了,他说,要不我让秦舞阳先去,你再等几天?荆轲不能容忍小丹对他勇气的质疑,立即带着秦舞阳上路,冲动成为魔鬼,拿自己冲动是魔鬼中的魔鬼。

最后老荆留下了个人最大的遗憾,也留下了“客是谁"的永久谜团。

太子丹也没什么好结果,被老爹诱捕后杀头献给秦王,不但成了 樊於期第二,还上演了人伦悲剧。


南门江


荆轲刺秦王遭非议,正常,屁股决定脑袋,看你什么角度;太子丹的愿望,从技术角度看,荆轲刺死秦王政,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以刺死秦王来自保燕国,妄图阻止秦一统天下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无异螳臂当车。

我们首先看一下秦灭六国之战的时间次序吧。

①灭韩。公元前230年,内史腾攻郑(现新郑),韩王安降。

②灭赵。前228年,秦攻邯郸,赵王迁降,公子嘉逃代地自立为代王。

③灭魏。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开封),魏王假投降。

④灭楚。前222年,王翦攻陷会稽,楚降。

⑤灭燕。前222年,王贲俘代王嘉,代亡;又虏燕王喜。其间燕王喜杀太子丹。

⑥灭齐。前221年,王贲兵临临淄城下,齐王建不战而降。

奋六世之余烈,秦王政十年灭了战国七雄中的六国,改正朔,改制,称朕,称帝,是为始皇帝。

荆轲刺秦王该不该?为什么有非议?

①站在秦王或秦国的角度,多然荆轲刺秦王是错误的,不应该的,死不足惜。

②上帝视角,两千年后,我们自然知道后来秦统一,荆轲及太子丹都死于非命,顽抗是徒劳的,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③站在太子丹及燕国的角度,鱼死网破,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万一呢?万一刺秦成功,真的阻止了虎狼秦师北上,保全了燕国呢!人,如果没有了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丹,有梦想,刺秦王,是一招险棋,救命的稻草。所以,这个角度讲,刺秦就是应该的。

荆轲能不能刺死秦王,有没有可能性?

从技术角度讲,完全有可能。

①刺客荆轲。荆轲,祖上前几代属于士大夫贵族阶层,他是没落贵族的后代,本人善击剑,是个剑道高手,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样,完全胜任刺客这个冷面职业。荆轲身世可怜,几经辗转,流离数国,到燕地,交好高渐离,一个屠狗卖肉的人,大街上一块卖唱耍艺讨酒喝,说明境遇很不好。这种流浪生涯,生活阅历,使得他会非常冷静,重义轻利,容易为朋友为侠义两胁插刀。太子丹真高人,识人术牛,先闲养着,给予超高的礼遇;然后徐徐图之,动之以情。估计那会儿小丹丹哭得哇哇,鼻涕一把泪一把,都能把刘玄德给忽悠了!荆轲:成交。干!

②荆轲去秦国,给秦王带了厚礼,对秦王有巨大吸引力,樊于期的人头和献地督亢之图。还有锋利无比的近身武器,徐夫人之匕,匕首,淬以毒药,入肉见血者必死。

③带了助手,秦舞阳。这个人,也是个狠角色,十二岁就开始杀人了。不过,这个人不是荆轲所找的人选,事实证明,秦舞阳不堪大用。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刺客荆轲出发了。

他,根本就没打算活着回来!

从技术与临场上,我们可以假设,模拟一下。

①假如秦舞阳“及階下”,在就要进入大殿时无所畏惧,完全合格,和荆轲一样,是个冷面杀手,心理素质过硬,那么,就可以两个人一起,接近目标对象一一秦王政。到那时,图穷匕现。其一,秦法严苛,殿上群臣没有王令不得擅自上阶近秦王身,这样,都帮不上忙,不能直接有效攻击刺客帮助秦王。其二,双保险,荆轲持秦王袖,左手拉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挥匕首,击杀秦王;秦舞阳同时双手从后面抱住秦王,或者挡住秦王退路,一击必中,也可以多刺几下。抱住,秦王根本没机会拔剑,也就不存在秦王后来拔不拔得出剑的问题。没抱,挡住,这样,就不存在秦王环柱而奔,围着柱子绕圈子,能够抽出时间去拔剑的可能了。秦王没后路,跑不了,荆轲一击不中,可以连环几刺;匕首淬有剧毒,只要一刀有效,见血,秦王必死无疑。

②助手秦舞阳止步殿外,荆轲也是有可能刺死秦王的。其一,假如图穷匕现时,秦王反应没那么快。其二,秦王的袖子够结实,荆轲抓着秦王的衣袖,不被俩人拉扯断。其三,假如秦医官夏无且没有拿随身的药袋去砸荆轲。其四,夏无且没有急时提示秦王负剑再拔出来,从后背抽长剑。以上,任何一条假设成立,都足以使秦王毖命。因为,只需要有效一击,就足够了。

所以,荆轲有可能刺死秦王。

当然,太子丹想用刺杀秦王的方式来阻挡虎狼之秦吞并燕国,这样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一。强秦实力雄厚,东方诸侯当时已然望尘莫及,燕国更弱于齐楚魏赵等,与秦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燕国。召公之国,本是周天子按在东北的一个棋子,用以统治压治殷商远古同支系的孤竹等国。这个地方,苦寒,产物稀少,人丁不盛;简单讲,就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想强大起来,真的太难了,希望渺茫。最拿得出手的,得意的事儿,就是燕昭王时期,乐毅攻伐齐国,打得齐差点灭国,只剩俩城。不过,燕不是凭实力拿下的,先是利用齐、秦、赵三国的矛盾,孤立齐国,“举天下而图之”《战国策》,然后联合其余五国,联军打败了强齐。而且,很快就又被反蚀了。简言之,燕国本身实力就很弱小。

其二。荆轲刺秦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此时,韩、赵已灭国;从公元前225年到前221年,短短几年,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了其余魏、楚、燕、齐四国,完成统一。说明,在秦灭赵,秦军进驻邯郸以图伐燕这个节点上,太子丹及燕国的反抗,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其三。强秦,六世余烈,近六百年时间的积累,通过改制、强军等,朝政趋向稳定、成熟,文武兼备。即便荆轲不辱使命,刺杀了秦王政,强秦的国家机器照样正常运转,秦名将王剪、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那都是悍将啊!或许因此,秦军灭燕的过程也会更加惨烈。

其四,分久必合,历史规律。秦一统,不可阻挡。

总之,荆轲有可能刺秦成功,而太子丹希望通过以刺杀秦王的方式来阻止强秦北上、保全燕国,这样的图谋是不可能实现的!

荆轲图穷匕现,身死异地他乡;太子丹为亲父所杀,终也末能如愿!

自古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诚不欺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