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博与你“宅”一起|魁星点斗


魁星楼就是供奉魁星像的楼阁。据相关史料记载,大同的魁星楼曾经出现过两座,皆始建于明代,一座位于现大同市府文庙附近,一座位于现大同市五龙壁附近,后都毁于战火,清代虽有重修,但建筑终未留存。现位于武定街与大十字街交汇处的魁星楼是2008年大同古城重建时依据左云县魁星楼的有关资料在明清大同县学的旧址附近复建的。该楼为五层三檐、明三暗二的盔顶楼阁式建筑,底层四面通街,平面呈正八边形,总高31.24米。

同博与你“宅”一起|魁星点斗

魁星楼内一层供奉的魁星,并不是指我国古代天文星相学中北斗七星里组成斗身的前四颗星,而是主管科举、功名的魁星神祇,此神由科举制度与民间信仰结合而生。明清两代时,读书人对其的祭拜兴盛一时。“奎宿”代表着国家的文运,因而古人立庙祭祀,但“奎”字过于抽象无法造像,故古人用“魁”字代替,将神像塑造为“鬼踢斗”的形象。此外,在宋词和元曲中出现了魁星和“鳌头独步”放在一起用的情况,这说明“魁”与“鳌”有着一定的联系。到了明代,各种记载中的魁星更为细节化,一手执笔,一手握银锭。因“笔”与“必”谐音,“锭”与“定”同音,故为“必定”,这也符合我国民众喜欢“讨口彩”的习俗。于是魁星的形象呼之欲出:面部为一眼若铜铃、红发青面獠牙的恶鬼形象,其左脚翘起,脚上有斗,右脚则立于鳌头之上,右手执笔,左手握一银锭。

同博与你“宅”一起|魁星点斗

二层、四层内有韦编三绝、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劝学故事的壁画和陶塑展柜,方便孩子们结合实物一边听故事学知识一边体会着古人们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同博与你“宅”一起|魁星点斗

三层为科举制度与清朝、民国的文房四宝展品。所谓科举,就是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来选拔官员的制度,从隋初到清末(605—1911)的一千三百年间,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传统社会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古代智慧的创举,是中华文明的产物,它让“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成为现实。它扩展了古代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举向社会上层流动,给当时的政权和社会带来了活力。

大同魁星楼,是明清时期大同城内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是当时官府祈望开启“文运”的场所,表达了大同先民渴望知识,祈求人才辈出的美好夙愿。大同魁星楼的重新修建不但体现了明代大同古城楼阁式建筑的风貌,更突出了昌文兴教的主题,丰富了我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我市的古典文化气息,所以魁星楼的重建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博与你“宅”一起|魁星点斗


文字、配音:刘晓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