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有些传媒理论细思恐极吗?

山东少儿童漾精彩


“娱乐至死”的传媒理论对照目前的媒体发展现状,细思恐极!虽然该理论出现于1985年,但是更像是对现在和未来的传媒境况的一种隐喻。

产生背景

20世纪后半叶,电视媒体崛起,印刷媒体式微,甚至淡出普通大众的视野,而作为新媒体的电视则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的娱乐化倾向日益严重,并开始以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定义这个世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此,1985年,美国著名的新闻传播学家、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出版了《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批判在电视声像逐渐取代文字语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过度娱乐化、泛娱乐化现象。

媒体进程

报纸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其实刚出世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大众”,反而主要是精英报,针对的是社会精英。

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现了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亦即“大众化”报纸),报纸才真正成为大众媒体。但是,即便是这样,报纸针对也只是那些识字、有基本理解力的人群。

电视和报纸不一样,它几乎对受众不设限,只要你有眼睛,你有耳朵,就可以看电视,并看懂电视。他面对的是更大多数的群体,所以不会有晦涩难懂的信息,电视也承载不了太过复杂的内容。

主要观点

“随着印刷术退至我们文化的边缘以及电视占据了文化的中心,公众话语的严肃性、明确性和价值都出现严重的退化。”

波兹曼认为,从口语到印刷媒体,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智力进步。

但是从印刷媒体到电视媒体,则是一种严重的智力灾难。

电视的表达形式是声像形式,需要直观、有趣、简洁连贯,对观众的没有过高的要求。而且,为了进一步吸引观众,需要一些新鲜刺激的内容,会用奇闻异事和娱乐噱头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所以相对而言,电视媒体包括的信息量较低、偏于娱乐性、碎片化,使得观众在观看时无需思考与逻辑,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大众也日渐习惯于这种娱乐化的媒介方式,变成了一群娱乐至死的人。

现实映射

娱乐至死的观念在电视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特别是在电视媒体高度发达、新闻相对自由的欧美,电视媒体娱乐化的趋向相当明显,比如靠在电视上出卖隐私走红的卡戴珊家族,就是电视媒体权力的具现,也是电视娱乐化高度发达的产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我们目前流行的抖音短视频等短视频则是比电视娱乐性更强、信息含量更低,更加碎片化的媒介形式。因此,娱乐至死,亦是对目前新媒体存在的危机的最好诠释。

1、制作的娱乐化

新媒体条件下,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个媒体没有门槛,没有边界,导致了新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在此次的疫情中,新媒体的弊端更是显露无遗,大量的未经核实的谣言经由自媒体广为传播,自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消费灾难,娱乐灾难,制作的娱乐化为娱乐至死埋下伏笔。

2、受众的娱乐化

多年的媒体和技术发展,大众已经沉迷并习惯于媒介和表达的简单化、娱乐化,无需考虑太多,快乐至上,追逐新鲜的、刺激的,无问对错。个人隐私可以娱乐化、新闻可以娱乐化、教育可以娱乐化、知识可以娱乐化,甚至灾难也可以娱乐化,受众的娱乐化让制作的娱乐化更进一步。

很难想象娱乐化的极致是什么,大概就是人类在娱乐中麻木的消亡吧。所以,娱乐至死不只是说说而已的口号,更是对我们媒体现状的映射以及对媒体未来发展的预言。

我是小太阳,希望我的回答让你满意!


有职业操守的小太阳


先讲近来兴起的学派:建构主义。

很多理论都是直接在「身份」和「利益」默认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的,但建构主义则直接对这前提条件进行了质疑,即近乎哲学般的「我是谁?我为什么是我?」建构主义认为结构(社会)和单位(个人)相互作用,我们才有了身份,并开始追求符合这个身份的利益。同时个体又建构起了相应的社会形态。

举个栗子,一个杭州人,肯定是想长三角的资源尽量多集中在杭州,要是超过上海成为长三角超一线城市,那肯定笑得合不拢腿(划掉 嘴。但是如果他落户在上海了(不考虑乡愁等因素),从今往后他就是一个上海人了,那么他自然会改变想法,觉得上海就要保持住长三角的强势地位,不能让杭州苏州超过,这样他作为上海人的利益就能最大化。

这个事例说明了,城市赋个人以市民的身份,个人进入了由市民组成的共同体(比如「上海人」),他的利益随之诞生;反过来每个市民个体又一起建构了这个共同体。所谓「杭州人」、「上海人」并不是我们天生的身份,而是社会和个人互相建构的。

我再脑洞一下,举第二个板栗。假如遇上丧尸末日,有10个人被要求躲在一家安全的避难所里,一个月后救援才会到达,但里面的食物只够他们全体吃20天。在进入避难所之前,有人给他们每个人都发短信说:「自己能拿多少食物就拿多少食物,藏好,其他人要是吃完了看到你还有就会 把你的抢光」那么可以想象避难所中的「社会秩序」,从第一天开始,大家就互相猜疑,心存戒心,到最后几天甚至会互相厮杀,因为他们谁也不信任谁。

那如果当时那条短信说的是:「请务必和米娜桑好好相处哟ヽ(✿゚▽゚)ノ,因为大家都是好人的说,要是不够吃了省着点,大家一定能撑到最后哒,绝对呆胶布~ヾ(≧O≦)〃」而且大家都接受了。 那么结果就截然不同啦,这是个充满了爱的「社会秩序」,大家互帮互助,一起吃大锅饭,毫不担心有人会为了多吃点而置大家于死地。

从建构主义的因果性解释来讲,这便是「文化选择」,即「文化(共有的知识)」影响了行为体的行为。通俗点说,就是大家都这么想,所以这个社会才是这样子的。

下面算非主流学派,因此不具有广泛性,各位看官权当开开眼。

后现代主义和批判理论属于反思主义(Reflectivism)范式的范畴,又称诠释主义,是和理性主义(Rationalism)相对的一个派别,反思主义的本体论和建构主义同样,强调观念的重要性,也十分强调行为体和结构的互构性,但更加激进。让我们感受下:

①理论参与了社会的建构。

我们一般都认为,科学理论嘛,肯定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不管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理论都能用来揭示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又称为「因果解释性理论」。然而反思主义不认同,而是觉得理论本身也在参与社会的建构。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很多人都读过,作者认为后冷战时代,不同文明间(如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儒家文明等)的冲突将会取代意识形态的冲突。然而有人(如德国的哈拉尔德・米勒)认为,文明冲突论试图使人们相信文明间的对抗是未来世界格局的「最本质状态」。换言之,是作者这么说了,大家觉得「嗯嗯嗯很有道理,看来世界真的是这样子的」,于是世界就真的那么发展了,发展之后反过来又让大家觉得「哇这果然是真理」。

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最近很火,里面也有类似的栗子:

  在19世纪中叶,卡尔·马克思提出了卓越的经济见解,并据以预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冲突将日益激烈,无产阶级必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马克思当时十分肯定,革命将率先发端于工业革命的领头国,例如英、法、美,接着蔓延到世界其他地区。

  但马克思忘了资本家也会读书。・・・当人们采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时,也就随之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位于英法等国的资本家开始改善工人待遇,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并让工人参与政治。因此,当工人开始能在选举中投票、工党在一国又一国陆续取得权力时,资本家也就能够继续高枕无忧。于是,马克思的预言未能实现。英美法等工业强国并未发生大规模共产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也未在这些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以上都很容易让人感觉到,理论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存在,而是会影响社会发展的产物。作者将其称之为「知识的悖论」。按这个逻辑反过来说,如果马克思没有去研究政治经济学,没有提出那么多理论,可能社会的发展轨迹就全然不同了。也正是因为马克思预言无产阶级会爆发大规模革命,所以无产阶级才会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去进行大规模革命。(说到这里似乎有点像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了...)

②社会科学的本质其实是价值观的输出,企图借此固化现有秩序。

反思主义是反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研究者本来就处在社会之中,而无法独立于研究对象,因此不可能以第三者的视角来研究,理论必然会受其成长环境影响。反思主义中的批判理论还认为所有社会科学理论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现有的秩序合法化。也如后现代主义所说,「真理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竞争的观点」。

我们许多人都奉「落后就要挨打」为真理,认为必须大肆发展军事和扩张,并引以中国悲惨的近代史作为佐证。但按照批判理论的说法,这不是真理,而是对外政策观,也是价值观的输出。试想一下,不正是因为我们大家都相信落后就要挨打,世界才真的变成「落后就要挨打」吗?总之,社会科学家提出理论将社会描述成独立存在的事实并用「客观真理」加以掩饰,将现有的秩序和权力关系作为给定的因素而不去加以质疑,其目的就是企图使现有的秩序合法化。

因此批判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批判各种主流知识体系,追求人类的真正解放。





乐哥带你看世界


人生而平等只不过有些人更加平等

我们都知道媒体有强大的社会作用,今天就看看有哪些细思恐极的媒体理论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包括: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理论。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知识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涵化理论。

一 议程设置理论

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即无法决定你怎么想,却可以决定你想什么,有些人以为自己多么自由,真是可笑的事!

第一个角度称作“认知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第二个角度是“显著性模式”,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第三个角度是“优先顺序模式”,一般认为,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所给予的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 “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长期效果)二 涵化理论

第一,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以上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比如某“白左”,或者潜意识的“白左”,文化侵略功不可没)

第二,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大众传媒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通过“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等形式传达给受众,从而潜移默化地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大众传媒的“教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我们之所以难以理解脑残粉,追星族等人群,就在于没有长期被洗脑。某些人认为“娘化”都快成为主流价值关之一的脑残论点也基于此,他们的世界真真实)

第四,主流化与共鸣。当大量看电视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趋同化时,就会发生主流化的后果。当教养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体中非常突出时,就会发生共鸣。

第五,电视媒介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意识的“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①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②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③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④现代人从细看时代就与电话不知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加以区别;⑤电视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部分(包括儿童、低学历者以及贫困阶层)。电视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发挥着历史上其他媒介所未曾有过的巨大威力。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 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第一课真是GOOD)

第六,“教养”是一个“双向吸引”过程。“主流化”作用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影响,而且其效果也是因为传播的内容而异。三 知识假沟(希望大家可以知晓)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①“接触沟”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统计报告》,截止2017年12月全国网民数量是7.72亿,人口占比55.8%,有些人以为现代人离开手机活不下去,但是全国接近一半的人根本没上过网

②“使用沟” 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能更有效的利用信息,比如某些人利用国家政策大赚一笔,而一些人却投入进“庞氏骗局中”。又比如前些日子倒下的钱宝,典型的投资不当(体现在传播技能、知识储备、社会交往)

③“兴趣沟” 关注科技,财经,创业和关注“某特朗普”,睡觉空调影响俩者之间存在差异;喜欢看公开课,TED等和一天刷抖音快手,看番看剧的人在使用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更不说能翻墙看国外的科研信息,前沿动态,经济信息,即使你让一般人看他也会看不懂。

④“资本沟” 从一到一百万和一亿到俩亿之间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它包含QUAN利,钱财,人际关系等普通人一辈子也难以到达的程度。四 沉默的螺旋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但在当下的网络传媒中又有些新的变化,“反沉默的螺旋”“舆论背反”的出现就很有意思

沉默的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沉默螺旋"强调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传媒上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意见"来认知,引起"沉默螺旋"的始动,继而激起人们在判断和行动上产生连锁反应。


山东少儿童漾精彩


人生而平等只不过有些人更加平等,我们都知道媒体有强大作用、今天就看看有哪些细思恐极的媒体理论。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包括: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迟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知识沟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涵化理论。只要理解、懂了就不会觉得有恐极



小菜叶


你好!题主的这个问题问得不是太完整,至于有没有传媒理论细思极恐?答主持客观态度,因为细思极恐,明显是针对不同的个体所产生的不同的思考,好比如说一个报导“现在社会上考驾照的人特别多,相比过往10年每年都是以倍数在增长”有人看了感觉正常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国家正在强大~!有人却“细思极恐”倍数增长这含水量很大呀!同样的事情两个相反的思考,所以回应题主的内容,心是正的自必不会“细思极恐”持客观态度思考问题即可!


探索一切的小王子


戈贝尔的理论去看看


老王说新闻手册


感谢提问,其实有很多细思极恐的传播理论,只不过不能广泛传播。

今天聊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老爷子伯尔赫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纳。1904年生于美国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有一句名言:

“绝对服从造就极端自由,人类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意志!”

著作《超越自由与尊严》。斯金纳老爷子认为,人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时无刻不处于环境的各种控制之中,其行为既要受到各种刺激的制约,也要受到各种行为后果的影响。简单说来,就是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刺激物强化着。所谓的美德,不过是被正强化的结果;我们不敢犯罪,不是因为我们生来善良,而是我们害怕惩罚!有一篇书评甚至这样评价《超越自由与尊严》:“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以驯服狗的方式驯服人类。”

斯金纳老爷子后来甚至构建出了一个乌托邦——瓦尔登湖第二(Walden Two)——是一个自治的、自足的小社会,是一个以“行为工程学(behavioral engineering)”建构的人类社群,以正强化原理控制人类的行为。他认为,理想社会的管理者不应该是政治人物,而是宅心仁厚且掌握各种实质与精神奖赏的行为学家。

斯金纳老爷子的学术观点或许有些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他把人类一直珍视的美德与自由意志贬低的一文不值。但是,这些都给我的三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引领我去思考一些颇具哲思的终极问题。虽然后世对于斯金纳有褒有贬,有人说他是伟大的行为主义先驱,有人说他是“机械唯物论者”,但是在我的眼里看来,斯金纳是一个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真人”,且无愧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一刻热点


当人类脑洞大开的时候,不免会考虑一些高深莫测的问题,想着想着,就觉得好可怕!



秋月圆


传媒有时是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行业,有时会在某一瞬间因自己知不全而心生恐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