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經之王《道德經》全文之王弼註解版,經典中的經典!(上)


華亭張氏原本-晉-王弼注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是《老子》一書最重要的註釋之一, 也是研究王弼思想最主要的著作


萬經之王《道德經》全文之王弼註解版,經典中的經典!(上)


老子《道德經》上篇

一章

  •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 可名之名, 指事造形. 非其常也, 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 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 及其“有形”、“有名”之時, 則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 為其母也. 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 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 玄之又玄也.

  •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妙者, 微之極也. 萬物始於微而後成, 始於無而後生. 故常無慾空虛, 可以觀其始物之妙.

  •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 歸終也. 凡有之為利, 必以無為用. 欲之所本, 適道而後濟. 故常有欲, 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 始與母也. 同出者, 同出於玄也. 異名, 所施不可同也. 在首則謂之始, 在終則謂之母. 玄者, 冥也, 默然無有也, 始、母之所出也, 不可得而名, 故不可言同名曰玄. 而言謂之玄者, 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 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 則是名則失之遠矣. 故曰, 玄之又玄也. 眾妙皆從同而出, 故曰眾妙之門也.

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美者, 人心之所進樂也;惡者, 人心之所惡疾也. 美惡, 猶喜怒也;善不善, 猶是非也. 喜怒同根, 是非同門, 故不可得偏舉也. 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自然已足, 為則敗也.

  •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智慧自備, 為則偽也.

  • 功成而弗居.

因物而用, 功自彼成, 故不居也.

  • 夫唯弗居, 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 則功不可久也.

三章

  •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 使民心不亂.

賢, 猶能也. 尚者, 嘉之名也. 貴者, 隆之稱也. 唯能是任, 尚也曷為;唯用是施, 貴之何為. 尚賢顯名, 榮過其任, 為而常校, 能相射貴貨, 過用貪者, 競趣穿窬探篋, 沒命而盜, 故可欲不見, 則心無所亂也.

  • 是以聖人之治, 虛其心, 實其腹,

心懷智而腹懷食, 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 弱其志, 強其骨.

骨無知以幹, 志生事以亂, 心虛則志弱也.

  • 常使民無知無慾.

守其真也.

  •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知者謂知為也.

  • 為無為, 則無不治.

四章

  •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 不能全家. 執一國之量者, 不能成國. 窮力舉重, 不能為用, 故人雖知, 萬物治也, 治而不以二儀之道, 則不能贍也. 地雖形魄, 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 天雖精象, 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 衝而用之, 用乃不能窮, 滿以造實, 實來則溢, 故衝而用之, 又復不盈, 其為無窮亦已極矣. 形雖大, 不能累其體, 事雖殷, 不能充其量, 萬物舍此而求主, 主其安在乎. 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 銳挫而無損, 紛解而不勞, 和光而不汙, 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 不亦湛兮似或存乎. 地守其形, 德不能過其載, 天慊其象, 德不能過其覆, 天地莫能及之, 不亦似帝之先乎. 帝, 天帝也.

五章

  •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任自然, 無為無造, 萬物自相治理, 故不仁也. 仁者必造立施化, 有恩有為;造立施化, 則物失其真, 有恩有為, 則物不具存, 物不具存, 則不足以備載矣. 地不為獸生芻, 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 而人食狗. 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 則莫不贍矣. 若慧由己樹, 未足任也.

  •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 以百姓比芻狗也.

  • 天地之間, 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橐, 排橐也. 龠, 樂龠也. 橐龠之中, 空洞無情, 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 動而不可竭盡也. 天地之中, 蕩然任自然, 故不可得而窮, 猶若橐龠也.

  •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 物樹其惡, 事錯其言, 不濟、不言、不理, 必窮之數也. 橐龠而守數, 中則無窮盡, 棄己任物, 則莫不理. 若橐龠有意於為聲也, 則不足以共吹者之求也.

六章

  • 穀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穀神, 谷中央無谷也. 無形無影, 無逆無違, 處卑不動, 守靜不衰, 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 此至物也. 處卑而不可得名, 故謂天地之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 勤. 門, 玄牝之所由也, 本其所由, 與極同體, 故謂之天地之根也. 欲言存邪, 則不見其形, 欲言亡邪, 萬物以之生. 故綿綿若存也, 無物不成, 用而不勞也. 故曰, 用而不勤也.

七章

  •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 不自生則物歸也.

  •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 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 無為於身也. 身先身存, 故曰, 能成其私也.

八章

  •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人惡卑也.

  • 故幾於道.

道無水有, 故曰, 幾也.

  •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 故無尤.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九章

  •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持, 謂不失德也. 既不失其德又盈之, 勢必傾危. 故不如其已者, 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 揣而梲之, 不可長保.

既揣末令尖, 又銳之令利, 勢必摧衄, 故不可長保也.

  • 金玉滿堂, 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 富貴而驕, 自遺其咎.

不可長保也.

  • 功遂身退, 天之道.

四時更運, 功成則移.

十章

  • 載營魄抱一, 能無離乎?

載, 猶處也. 營魄, 人之常居處也, 一人之真也. 言人能處常居之宅, 抱一清神, 能常無離乎, 則萬物自賓也.

  • 專氣致柔, 能嬰兒乎?

專, 任也, 致, 極也, 言任自然之氣, 致至柔之和, 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 則物全而性得矣.

  • 滌除玄覽, 能無疵乎?

玄, 物之極也, 言能滌除邪飾, 至於極覽. 能不以物介其明, 疵之其神乎, 則終與玄同也.

  • 愛國治民, 能無知乎?

任術以求成, 運數以求匿者, 智也. 玄覽無疵, 猶絕聖也. 治國無以智, 猶棄智也. 能無以智乎, 則民不闢而國治之也.

  • 天門開闔, 能為雌乎?

天門, 天下之所由從也. 開闔, 治亂之際也, 或開或闔, 經通於天下, 故曰, 天門開闔也. 雌應而不倡, 因而不為, 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 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

  • 明白四達, 能無為乎?

言至明四達, 無迷無惑, 能無以為乎, 則物化矣. 所謂道常無為, 侯王若能守, 則萬物自化.

  • 生之,

不塞其原也.

  • 畜之.

不禁其性也.

  •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

不塞其原, 則物自生, 何功之有. 不禁其性, 則物自濟, 何為之恃. 物自長足, 不吾宰成, 有德無主, 非玄而何. 凡言玄德, 皆有德而不知其主, 出乎幽冥.

萬經之王《道德經》全文之王弼註解版,經典中的經典!(上)

十一章

  • 三十輻共一轂, 當其無, 有車之用.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 無也, 以其無能受物之故, 故能以實統眾也.

  • 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 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 當其無,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 無之以為用.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 而皆以無為用也. 言無者, 有之所以為利, 皆賴無以為用也.

十二章

  •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爽, 差失也, 失口之用, 故謂之爽. 夫耳目口心, 皆順其性也, 不以順性命, 反以傷自然, 故曰盲、聾、爽、狂也.

  •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 塞人正路, 故令人行妨也.

  •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為腹者以物養己, 為目者以物役己, 故聖人不為目也.

十三章

  • 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 得之若驚, 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寵必有辱, 榮必有患, 驚辱等、榮患同也. 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 則不足以亂天下也.

  • 何謂貴大患若身?

大患, 榮寵之屬也. 生之厚, 必入死之地, 故謂之大患也. 人迷之於榮寵, 返之於身, 故曰大患若身也.

  • 吾所以有大患者, 為吾有身,

由有其身也.

  • 及吾無身,

歸之自然也.

  •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無以易其身, 故曰貴也. 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

  • 愛以身為天下, 若可託天下.

無物可以損其身, 故曰愛也. 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 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 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十四章

  • 視之不見名曰夷, 聽之不聞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 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無狀無象, 無聲無響, 故能無所不通, 無所不往, 不得而知, 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 故不可致詰, 混而為一也.

  • 其上不皦, 其下不昧. 繩繩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欲言無邪, 而物由以成. 欲言有邪, 而不見其形, 故曰, 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也.

  • 是謂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有, 有其事.

  • 能知古始, 是謂道紀.

無形無名者, 萬物之宗也. 雖今古不同, 時移俗易, 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 故可執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上古雖遠, 其道存焉, 故雖在今, 可以知古始也.

十五章

  • 古之善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

冬之涉川, 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 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 猶兮若畏四鄰,

四鄰合攻中央之主, 猶然不知所趣曏者也. 上德之人, 其端兆不可睹, 德趣不可見, 亦猶此也.

  • 儼兮其若容,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凡此諸若, 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夫晦以理物則得明, 濁以靜物則得清, 安以動物則得生, 此自然之道也. 孰能者, 言其難也. 徐者, 詳慎也.

  •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必溢也.

  • 夫唯不盈, 故能蔽不新成.

蔽, 覆蓋也.

十六章

  • 致虛極, 守靜篤.

言致虛物之極, 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 萬物並作,

動作生長.

  • 吾以觀復.

以虛靜觀其反覆. 凡有起於虛, 動起於靜, 故萬物雖並動作, 卒復歸於虛靜, 是物之極篤也.

  •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各返其所始也.

  • 歸根曰靜, 是謂覆命. 覆命曰常,

歸根則靜, 故曰靜. 靜則覆命, 故曰覆命也. 覆命則得性命之常, 故曰常也.

  •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兇.

常之為物, 不偏不彰, 無皦昧之狀, 溫涼之象, 故曰知常曰明也. 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 無所不容, 失此以往, 則邪入乎分, 則物離其分, 故曰不知常, 則妄作兇也.

  • 知常容,

無所不包通也.

  • 容乃公,

無所不包通, 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 公乃王,

蕩然公平, 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

  • 王乃天,

無所不周普, 則乃至於同乎天也.

  • 天乃道,

與天合德, 體道大通, 則乃至於極虛無也.

  • 道乃久,

窮極虛無, 得道之常, 則乃至於不窮極也.

  • 沒身不殆.

無之為物, 水火不能害, 金石不能殘. 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 兵戈無所容其鋒刃, 何危殆之有乎.

十七章

  • 大上, 下知有之,

大上, 謂大人也. 大人在上, 故曰太上. 大人在上, 居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為始, 故下知有之而已, 言從上也.

  • 其次親而譽之,

不能以無為居事, 不言為教, 立善行施, 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 其次畏之,

不復能以恩仁令物, 而賴威權也.

  •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齊民, 而以智治國, 下知避之, 其令不從, 故曰, 侮之也.

  •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 輔物失真則疵釁作. 信不足焉, 則有不信, 此自然之道也. 已處不足, 非智之所齊也.

  •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自然, 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 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 無物可以易其言, 言必有應, 故曰, 悠兮其貴言也. 居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不以形立物, 故功成事遂, 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十八章

  • 大道廢, 有仁義;

失無為之事, 更以施慧立善道, 進物也.

  • 智慧出, 有大偽;

行術用明, 以察奸偽;趣睹形見, 物知避之. 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 六親不和, 有孝慈;國家昏亂, 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 所謂美惡同門. 六親, 父子兄弟夫婦也. 若六親自和, 國家自治, 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 魚相忘於江湖之道, 則相濡之德生也.

十九章

  • 絕聖棄智, 民利百倍;絕仁棄義, 民復孝慈;絕巧棄利, 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聖智, 才之善也. 仁義, 人之善也. 巧利, 用之善也. 而直雲絕, 文甚不足, 不令之有所屬, 無以見其指, 故曰, 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 故令人有所屬, 屬之於素樸寡慾.

二十章

  •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 相去幾何?善之與惡, 相去若何?人之所畏, 不可不畏.

下篇, 為學者日益, 為道者日損. 然則學求益所能, 而進其智者也, 若將無慾而足, 何求於益. 不知而中, 何求於進. 夫燕雀有匹, 鳩鴿有仇, 寒鄉之民, 必知旃裘, 自然已足, 益之則憂. 故續鳧之足, 何異截鶴之脛, 畏譽而進, 何異畏刑. 唯阿美惡, 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 吾亦畏焉, 未敢恃之以為用也.

  • 荒兮其未央哉﹗

嘆與俗相返之遠也.

  •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

眾人迷於美進, 惑於榮利, 欲進心競, 故熙熙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也.

  • 我獨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 如嬰兒之未能孩也.

  • 儽儽兮若無所歸.

若無所宅.

  • 眾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

眾人無不有懷有志, 盈溢胸心, 故曰, 皆有餘也. 我獨廓然無為無慾, 若遺失之也.

  • 我愚人之心也哉﹗

絕愚之人, 心無所別析, 意無所好欲, 猶然其情不可睹我頹然若此也.

  • 沌沌兮,

無所別析, 不可為明.

  • 俗人昭昭,

耀其光也.

  • 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

分別別析也.

  • 我獨悶悶. 澹兮其若海,

情不可睹.

  • 飂兮若無止.

無所繫縶.

  • 眾人皆有以,

以, 用也. 皆欲有所施用也.

  • 而我獨頑似鄙.

無所欲為, 悶悶昏昏, 若無所識, 故曰頑且鄙也.

  • 我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

食母, 生之本也. 人者皆棄生民之本, 貴末飾之華, 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二十一章

  •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孔, 空也, 惟以空為德, 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 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恍惚, 無形不繫之嘆.

  •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以無形始物, 不繫成物, 萬物以始以成, 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曰, 恍兮惚兮、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也.

  •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窈、冥, 深遠之嘆, 深遠不可得而見. 然而萬物由之, 其可得見, 以定其真. 故曰,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也.

  •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信, 信驗也. 物反窈冥, 則真精之極得, 萬物之性定. 故曰,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也.

  •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至真之極, 不可得名, 無名則是其名也. 自古及今, 無不由此而成, 故曰, 自古及今, 其名不去也.

  • 以閱眾甫.

眾甫, 物之始也. 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 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 以此知之也.

二十二章

  • 曲則全,

不自見其明則全也.

  • 枉則直,

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 窪則盈,

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 敝則新,

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 少則得, 多則惑.

自然之道亦猶樹也, 轉多轉遠其根, 轉少轉得其本. 多則遠其真, 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 故曰得也.

  •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 少之極也. 式, 猶則之也.

  •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萬經之王《道德經》全文之王弼註解版,經典中的經典!(上)

二十三章

  •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名曰希, 下章言, 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 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 故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 而況於人乎?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 故從事於道者, 道者同於道,

從事, 謂舉動, 從事於道者也. 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 故從事於道者, 以無為為君, 不言為教, 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 與道同體, 故曰同於道.

  • 德者同於德,

得, 少也, 少則得, 故曰得也. 行得則與得同體, 故曰, 同於得也.

  • 失者同於失.

失, 累多也, 累多則失, 故曰失也. 行失則與失同體, 故曰, 同於失也.

  • 同於道者, 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 失亦樂得之.

言隨行其所, 故同而應之.

  • 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忠信不足於下, 焉有不信焉.

二十四章

  • 企者不立,

物尚進則失安, 故曰, 企者不立.

  •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 曰餘食贅行.

其唯於道而論之, 若郤至之行, 盛饌之餘也. 本雖美, 更可薉也. 本雖有功而自伐之, 故更為疣贅者也.

  •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二十五章

  •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混然不可得而知, 而萬物由之以成, 故曰混成也. 不知其誰之子, 故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寂寥, 無形體也. 無物之匹, 故曰獨立也. 返化終始, 不失其常, 故曰不改也.

  •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 能生全大形也, 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 吾不知其名,

名以定形, 混成無形, 不可得而定, 故曰, 不知其名也.

  • 字之曰道,

夫名以定形, 字以稱可言, 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 是混成之中, 可言之稱最大也.

  • 強為之名曰大.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 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 責其字定之所由, 則繫於大, 大有系, 則必有分, 有分則失其極矣. 故曰, 強為之名曰大.

  • 大曰逝,

逝, 行也. 不守一大體而已. 周行無所不至, 故曰逝也.

  • 逝曰遠, 遠曰反.

遠, 極也. 周無所不窮極, 不偏於一逝, 故曰遠也. 不隨於所適, 其體獨立, 故曰反也.

  • 故道大, 天大, 地大, 王亦大.

天地之性, 人為貴, 而王是人之主也. 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 故曰, 王亦大也.

  • 域中有四大,

四大, 道、天、地、王也. 凡物有稱有名, 則非其極也, 言道則有所由, 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 然則是道, 稱中之大也, 不若無稱之大也. 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 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 故曰, 域中有四大者也.

  • 而王居其一焉.

處人主之大也.

  •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法, 謂法則也. 人不違地, 乃得全安, 法地也. 地不違天, 乃得全載, 法天也. 天不違道, 乃得全覆, 法道也. 道不違自然, 乃得其性, 法自然者. 在方而法 方, 在圓而法圓, 於自然無所違也. 自然者, 無稱之言, 窮極之辭也. 用智不及無知, 而形魄不及精象, 精象不及無形, 有儀不及無儀, 故轉相法也. 道順自然, 天故資焉. 天法於道, 地故則焉. 地法於天, 人故象焉. 所以為主其一之者, 主也.

二十六章

  •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 小不能鎮大. 不行者使行, 不動者制動, 是以重必為輕根, 靜必為躁君也.

  •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以重為本, 故不離.

  •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不以經心也.

  • 奈何萬乘之主, 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 躁則失君.

輕, 不鎮重也, 失本, 為喪身也, 失君, 為失君位也.

二十七章

  • 善行無轍跡,

順自然而行, 不造不始, 故物得至而無轍跡也.

  • 善言無瑕謫;

順物之性, 不別不析, 故無瑕謫可得其門也.

  •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 不假形也.

  •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 不設不施, 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 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 因物之性, 不以形制物也.

  •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 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 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 故曰無棄人也. 不尚賢能, 則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則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則民心不亂. 常使民心無慾無惑, 則無棄人矣.

  • 常善救物, 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 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不善, 故謂之師矣.

  • 不善人者, 善人之資.

資, 取也. 善人以善齊不善, 以善棄不善也. 故不善人, 善人之所取也.

  •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 自任其智, 不因物, 於其道必失. 故曰, 雖智大迷.

  • 是謂要妙.

二十八章

  • 知其雄, 守其雌, 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 常德不離, 復歸於嬰兒.

雄, 先之屬;雌, 後之屬也. 知為天下之先也, 必後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 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 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 知其白, 守其黑, 為天下式.

式, 模則也.

  • 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忒, 差也.

  • 復歸於無極.

不可窮也.

  • 知其榮, 守其辱, 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復歸於樸.

此三者, 言常反終, 後乃德全其所處也. 下章雲, 反者道之動也. 功不可取, 常處其母也.

  • 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 則為官長,

樸, 真也. 真散則百行出, 殊類生, 若器也. 聖人因其分散, 故為之立官長. 以善為師, 不善為資, 移風易俗, 復使歸於一也.

  • 故大制不割.

大制者, 以天下之心為心, 故無割也.

二十九章

  •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 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神, 無形無方也. 器, 合成也. 無形以合, 故謂之神器也.

  • 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 執者失之.

萬物以自然為性, 故可因而不可為也. 可通而不可執也. 物有常性, 而造為之, 故必敗也. 物有往來而執之, 故必失矣.

  • 故物或行或隨, 或歔或吹. 或強或羸, 或挫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 去奢, 去泰.

凡此諸或, 言物事逆順反覆, 不施為執割也. 聖人達自然之至, 暢萬物之情, 故因而不為, 順而不施. 除其所以迷, 去其所以惑, 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三十章

  •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強天下.

以道佐人主, 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 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 其事好還.

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 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 故云, 其事好還也.

  • 師之所處, 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 必有凶年.

言師兇害之物也. 無有所濟, 必有所傷, 賊害人民, 殘荒田畝, 故曰荊棘生焉.

  • 善有果而已, 不敢以取強.

果猶濟也. 言善用師者, 趣以濟難而已矣, 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

  • 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果而勿驕.

吾不以師道為尚, 不得已而用, 何矜驕之有也.

  • 果而不得已, 果而勿強.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 然時故不得已, 當複用者, 但當以除暴亂, 不遂用果以為強也.

  • 物壯則老, 是謂不道, 不道早已.

壯, 武力暴興, 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三十一章

  • 夫佳兵者, 不祥之器,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 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 是樂殺人. 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 上將軍居右, 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 以哀悲泣之, 戰勝, 以喪禮處之.

三十二章

  • 道常無名, 樸雖小, 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賓.

道, 無形不繫, 常不可名, 以無名為常. 故曰“道常無名”也. 樸之為物, 以無為心也, 亦無名, 故將得道, 莫若守樸, 夫智者可以能臣也, 勇者可以武使也, 巧者可以事役也, 力者可以重任也, 樸之為物, 憒然不偏, 近於無有, 故曰“莫能臣也”. 抱朴無為, 不以物累其真, 不以欲害其神, 則物自賓而道自得也.

  • 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

言天地相合, 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 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始制, 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 始制官長, 不可不立名分, 以定尊卑, 故始制有名也, 過此以往, 將爭錐刀之末, 故曰“名亦既有”, 夫亦將知止也, 遂任名以號物, 則失治之母也, 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 譬道之在天下, 猶川穀之於江海.

川穀之求江與海, 非江海召之, 不召不求而自歸者, 世行道於天下者, 不令而自均, 不求而自得, 故曰“猶川穀之與江海”也.

三十三章

  •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人者, 智而已矣, 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勝人者, 有力而已矣, 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 用其智於人, 未若用其智於己也. 用其力於人, 未若用其力於己也. 明用於己, 則物無避焉, 力用於己, 則物無改焉.

  • 知足者富.

知足自不失, 故富也.

  • 強行者有志.

勤能行之, 其志必獲, 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 不失其所者久.

以明自察, 量力而行, 不失其所, 必獲久長矣.

  • 死而不亡者壽.

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 乃得全其壽, 身沒而道猶存, 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三十四章

  •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言道氾濫, 無所不適, 可左右上下週旋而用, 則無所不至也.

  •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慾, 可名於小;

萬物皆由道而生, 既生而不知所由, 故天下常無慾之時, 萬物各得其所, 若道無施於物, 故名於小矣.

  •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 可名為大.

萬物皆歸之以生, 而力使不知其所由, 此不為小, 故復可名於大矣.

  • 以其終不自為大, 故能成其大.

為大於其細, 圖難於其易.

三十五章

  • 執大象, 天下往.

大象, 天象之母也, 不寒不溫不涼, 故能包統萬物, 無所犯傷, 主若執之, 則天下往也.

  • 往而不害, 安平太.

無形無識, 不偏不彰, 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 樂與餌, 過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足既.

言道之深大, 人聞道之言, 乃更不如樂與餌, 應時感悅人心也. 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 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 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 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 若無所中然, 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三十六章

  • 將欲歙之, 必固張之;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將欲除強梁, 去暴亂, 當以此四者. 因物之性, 令其自戮, 不假刑為大, 以除將物也, 故曰微明也. 足其張, 令之足, 而又求其張, 則眾所歙也, 與其張之不足, 而改其求張者, 愈益而已反危.

  •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 利國之器也. 唯因物之性, 不假刑以理物, 器不可睹, 而物各得其所, 則國之利器也. 示人者, 任刑也. 刑以利國則失矣. 魚脫於淵, 則必見失矣. 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 亦必失也.

三十七章

  • 道常無為

順自然也.

  • 而無不為.

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之也.

  •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化而欲作, 作欲成也. 吾將鎮之無名之樸, 不為主也.

  • 無名之樸, 夫亦將無慾.

無慾競也.

  • 不欲以靜, 天下將自定.

老子《道德經》下篇

三十八章

  •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 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 忠信之薄, 而亂之首. 前識者, 道之華, 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 不居其薄;處其實, 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德者, 得也. 常得而無喪, 利而無害, 故以德為名焉.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何以盡德?以無為用. 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 故物無焉, 則無物不經, 有焉, 則 不足以免其生. 是以天地雖廣, 以無為心. 聖王雖大, 以虛為主. 故曰, 以復而視, 則天地之心見. 至日而思之, 則先王之至睹也. 故滅其私而無其身, 則四海莫不瞻, 遠近莫不至. 殊其己而有其心, 則一體不能自全, 肌骨不能相容, 是以上德之人, 唯道是用. 不德其德, 無執無用, 故能有德而無不為, 不求而得, 不為而成, 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 下德求而得之, 為而成之, 則立善以治物, 故德名有焉.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 為而成之必有敗焉, 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 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 無以為者, 無所遍為也. 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 皆下德也. 仁義禮節是也, 將明德之上下, 輒舉下德以對上德, 至於無以為, 極下德下之量, 上仁是也, 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 為之而無以為, 故有為, 為之患矣. 本在無為, 母在無名, 棄本舍母而適其子, 功雖大焉, 必有不濟. 名雖美焉, 偽亦必生. 不能不為而成, 不興而治, 則乃為之, 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 而愛之無所偏私, 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愛不能兼, 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 忿枉祐直, 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 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直不能篤, 則有遊飾修文, 禮敬之者, 尚好脩敬, 校責往來, 則不對之閒, 忿怒生焉. 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 夫大之極也, 其唯道乎, 自此已往, 豈足尊哉. 故雖盛業大富而有萬物, 猶各得其德, 雖貴以無為用, 不能捨無以為體也. 不能捨無以為體, 則失其為大矣. 所謂失道而後德也. 以無為用, 德其母, 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 下此已往, 則失用之母, 不能無為而貴博施, 不能博施而貴正直, 不能正直而貴飾敬, 所謂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 失義而後禮也. 夫禮也, 所始首於忠信不篤, 通簡不陽, 責備於表, 機微爭制, 夫仁義發於內, 為之猶偽, 況務外飾而可久乎. 故夫禮者, 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 前人而識也, 即下德之倫也. 竭其聰明以為前識, 役其智力以營庶事, 雖德其情, 奸巧彌密, 雖豐其譽, 愈喪篤實. 勞而事昏, 務而治薉, 雖竭聖智, 而民愈害. 捨己任物, 則無為而泰. 守夫素樸, 則不順典制, 聽彼所獲, 棄此所守, 識道之華, 而愚之首, 故茍得其為功之母, 則萬物作焉而不辭也. 萬事存焉而不勞也, 用不以形, 御不以名, 故仁義可顯, 禮敬可彰也. 夫載之以大道, 鎮之以無名, 則物無所尚, 志無所營, 各任其貞, 事用其誠, 則仁德厚焉, 行義正焉, 禮敬清焉, 棄其所載, 舍其所生, 用其成形, 役其聰明, 仁則誠焉, 義其競焉, 禮其爭焉, 故仁德之厚, 非用仁之所能也, 行義之正, 非用義之所成也. 禮敬之清, 非用禮之所濟也. 載之以道, 統之以母, 故顯之而無所尚, 彰之而無所競. 用夫無名, 故名以篤焉. 用夫無形, 故形以成焉. 守母以存其子, 崇本以舉其末, 則形名俱有, 而邪不生. 大美配天而華不作, 故母不可遠, 本不可失. 仁義, 母之所生, 非可以為母. 形器, 匠之所成, 非可以為匠也. 舍其母而用其子, 棄其本而適其末, 名則有 所分, 形則有所止, 雖極其大, 必有不周, 雖盛其美, 必有憂患, 功在為之, 豈足處也.

三十九章

  • 昔之得一者,

昔, 始也. 一, 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各是一物之生, 所以為主也. 物皆各得此一以成, 既成而舍以居成, 居成則失其母, 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

  •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

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

  • 天無以清將恐裂,

用一以致清耳, 非用清以清也. 守一則清不失, 用清則恐裂也. 故為功之母, 不可舍也. 是以皆無用其功, 恐喪其本也.

  • 地無以寧將恐發,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 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清不能為清, 盈不能為盈, 皆有其母以存其形, 故清不足貴, 盈不足多, 貴在其母, 而母無貴形. 貴乃以賤為本, 高乃以下為基, 故致數輿乃無輿也, 玉石琭琭珞珞, 體盡於形, 故不欲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