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允天下人負我”,是對還是錯?你怎麼看?

蝶熙兒


對於一些歷史問題,不好說對與錯。

首先要說的是大家千萬不要用《三國演義》來看待三國的人物,因為《三國演義》有很重的“抑曹揚劉”的傾向,就是說“貶低曹操,讚揚劉備”。

為什麼說不好說對與錯呢?

首先,曹操說這句話是對陳宮說的。當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亡,被作為縣令的陳宮逮到,陳宮佩服曹操的所作所為,就棄官跟隨曹操。當他們去到曹操的親戚呂伯奢家中,由於曹操的疑心,進而錯殺了呂伯奢一家人,陳宮質問曹操,他就說了這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負我。

咋聽之下,這句話是極度自私和極度暗黑的,錯殺了別人,竟然還大言不慚。這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展示的曹操形象。

那麼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

那得看看正史中的說法,正史莫過《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了,記載著那段話的原話是: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

正史裡面沒有那句話。

看看《魏晉世語》中的說法: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也與《三國演義》中的不一樣。

《孫盛雜記》裡面才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說辭。

只是個雜記裡面記載。

為什麼曹操的形象會慢慢改變呢?

這也與曹操的所作所為有關。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發慈行善是行不通的,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北方,對於蜀漢和東吳也是虎視眈眈,後世慢慢將曹操的形象從英雄再到梟雄,再到奸雄,最後到奸臣,就是因為醜化曹魏政權。

可以說歷史的醜化是成功的,現在我們瞭解三國風雲很多都是通過藝術化的《三國演義》,而其有很重的“抑曹揚劉”的傾向。新版《三國》相對來說還好點。所以大家不要被影視劇所誤導。


鑑春秋


散發大叔來說幾句:

話說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被通緝。逃到友友呂伯奢家中,因神經緊張,聽偏了廚房廚子殺豬的對話,下手殺了呂家數人。殺完後發現後廚待宰的縛豬,才知釀錯。心中一時悲愴後悔,氣血上腦。為緩解這股懊悔之意,仰天嘆道:"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很多狀況下,人們在犯了一件錯事後,懊惱之下怕被別人指責,思維會出現一陣兒逆反,為自己過大的心裡壓力緩解平衡一下。比如:1、唉、錯就錯了吧。2、誰讓他(無錯方)怎麼怎麼滴了。

曹操錯殺後一聲長嘆:錯就錯,寧是我對不起你,你們也別對不起我。實是排解一下當時的心中鬱結之氣。

後來這句話到了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中,就變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給擴大成了性格中的基因似的。羅貫中寫作立場是尊劉抑曹,為突出情節矛盾,蜀漢的人物多加美言,曹操的舉止多加貶義。沒成想,這部三國後世爆火,乃至家喻戶曉,很多人甚至當為正史來解讀。

人們看到書中的曹操狡詐多疑,挾帝弒後,就很自然把這句話引申到曹操的性格當中裡去了。

事實上我們用大腦冷靜分析,這句話,誰要拿來奉為處世原則,那麼他的腦子定是壞了。試想,一個人總去做對不起別人的事,別人對不起他還不行,這個人能有朋友嗎?!

誰都不傻,你坑我一次二次,三次我還和你玩嗎,我不小心傷你一次,你就記恨生怨,小心眼兒,能交嗎?!

曹操倘若真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標準處世,怕早以孤立脫群,無人敢近。還能成什麼大業、大事。

事實上,詩以言志,我們從曹操的詩歌中,不難讀出他胸襟廣闊、志存高遠的豪情。

他愛慕關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贈金封候。關羽辭別不返,還追趕贈袍。試問,那一點兒粘邊“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痕跡。

他戰敗袁紹,收繳到了戰前一些手下向袁紹示好欲降的書信,他付之一焚。試問,按那句話,他該一一痛責之才是!

羅貫中小說揚善褒忠,心態是正能,可以肯定,但他貶筆曹操過之之處,現代思維活躍的人們也應該有自己的見解理解,去區分去認識。

如果你也認為曹操被羅貫中潑墨不少,請點一下贊。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首先,這話的原話應該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後來說著說著就變成現在的白話版本: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現在不說這話對與錯,因為想想當時的歷史背景,站在曹操角度,以他的社會環境,身份地位,誰也確定不了怎麼做。但是,從現在來看,曹操被很多人定性為奸雄,歷史書上都冠以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等頭銜。一部分人認為他奸,我想主要是因為有當時的劉關張等所謂正義之人襯托出來的,就是現在說的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無論他怎麼奸,他都沒有做出廢棄漢帝,自己稱皇的舉動,他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他的兒子曹丕稱帝后,才封他為武王帝,廟號太祖。反觀現在大部分人,都痴迷於他雄,特別是從政經商人士。曹操精通兵法,能歌善舞,有自己的政治抱負,而且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文學鉅作。所以說,很難評價當時曹操這話的對與錯,因為畢竟是有很多歷史因素捆雜在裡邊。



fswws


不論曹操的本意如何,這句話已經成了一些人的座佑銘。達到這個層次,也非易事。負天下人,壞事做到極點,也是需要神功的。一句話,畫虎不成反累犬,沒兩把刷子,還是消停為好。真到了天下人負你的時候,氣數已盡。


三木寶寶1


曹操這句名言與後人的思想觀念有點格格不入,這反而顯示出他不同凡響的領袖氣概,沒有這種氣概的人根本想不到也沒有勇氣說出來,這也是他的一大“亮點”!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他有一統江山的謀略,有統領各位文才武略的傑出才能,還有他愛才如命的胸懷,使得投入他帳下的各種人才眾多,這為他後來打天下有了雄厚的資本。所以結合他這些優點與特長,他這句話是在他特定環境下傲視群雄的一種豪邁表達!這句話也只能適合他。


用戶大運河


這就要看你信不信因果論


起點222


成大事者的基礎。


善若水yangfabing


現在人觀點多呈貶義,說明這個人自負,殘暴無度。但放在大歷史背景下看這個問題,三國時天下大亂,群雄爭雄的時代。古語有言所謂慈不帶兵,政治人物心善不可能有好下場,南唐後主李煜空留: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站在曹操的立場上,那個時候能完全相信誰呢,群雄都虎視眈眈入主中原呢。估計也就他老爹老媽值得他完全信任吧。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客觀的看待這句話,脫離了背景就沒意義了。


MJ大陝西


對錯之分只在人的一念之差,對於當時的環境而言,這句話是沒有錯的,理由有三。其一:作為一個領導者而言,必須要有這樣的氣概,才能夠統治領導一支隊伍。其二:當時環境惡劣,身在其中難免會有各種懷疑,就算是華佗治療曹操頭風是一個道理,猜疑心很重,怎麼允許別人負他。其三:這就要和曹操的身世有關,畢竟自己的出身沒有袁紹等人正統,可是自己有一腔熱血,作為這個世界的霸者,才能發出如此感慨。


堂前舊事


在當時各路人馬互相攻擊的情況下,他這種做法是時境造成的,最終他成為了一代梟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