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允天下人负我”,是对还是错?你怎么看?

蝶熙儿


对于一些历史问题,不好说对与错。

首先要说的是大家千万不要用《三国演义》来看待三国的人物,因为《三国演义》有很重的“抑曹扬刘”的倾向,就是说“贬低曹操,赞扬刘备”。

为什么说不好说对与错呢?

首先,曹操说这句话是对陈宫说的。当时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亡,被作为县令的陈宫逮到,陈宫佩服曹操的所作所为,就弃官跟随曹操。当他们去到曹操的亲戚吕伯奢家中,由于曹操的疑心,进而错杀了吕伯奢一家人,陈宫质问曹操,他就说了这句话: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休叫天下人负我。

咋听之下,这句话是极度自私和极度暗黑的,错杀了别人,竟然还大言不惭。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展示的曹操形象。

那么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那得看看正史中的说法,正史莫过《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了,记载着那段话的原话是: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正史里面没有那句话。

看看《魏晋世语》中的说法: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也与《三国演义》中的不一样。

《孙盛杂记》里面才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说辞。

只是个杂记里面记载。

为什么曹操的形象会慢慢改变呢?

这也与曹操的所作所为有关。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发慈行善是行不通的,所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对于蜀汉和东吴也是虎视眈眈,后世慢慢将曹操的形象从英雄再到枭雄,再到奸雄,最后到奸臣,就是因为丑化曹魏政权。

可以说历史的丑化是成功的,现在我们了解三国风云很多都是通过艺术化的《三国演义》,而其有很重的“抑曹扬刘”的倾向。新版《三国》相对来说还好点。所以大家不要被影视剧所误导。


鉴春秋


散发大叔来说几句:

话说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被通缉。逃到友友吕伯奢家中,因神经紧张,听偏了厨房厨子杀猪的对话,下手杀了吕家数人。杀完后发现后厨待宰的缚猪,才知酿错。心中一时悲怆后悔,气血上脑。为缓解这股懊悔之意,仰天叹道:"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很多状况下,人们在犯了一件错事后,懊恼之下怕被别人指责,思维会出现一阵儿逆反,为自己过大的心里压力缓解平衡一下。比如:1、唉、错就错了吧。2、谁让他(无错方)怎么怎么滴了。

曹操错杀后一声长叹:错就错,宁是我对不起你,你们也别对不起我。实是排解一下当时的心中郁结之气。

后来这句话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中,就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扩大成了性格中的基因似的。罗贯中写作立场是尊刘抑曹,为突出情节矛盾,蜀汉的人物多加美言,曹操的举止多加贬义。没成想,这部三国后世爆火,乃至家喻户晓,很多人甚至当为正史来解读。

人们看到书中的曹操狡诈多疑,挟帝弑后,就很自然把这句话引申到曹操的性格当中里去了。

事实上我们用大脑冷静分析,这句话,谁要拿来奉为处世原则,那么他的脑子定是坏了。试想,一个人总去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别人对不起他还不行,这个人能有朋友吗?!

谁都不傻,你坑我一次二次,三次我还和你玩吗,我不小心伤你一次,你就记恨生怨,小心眼儿,能交吗?!

曹操倘若真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标准处世,怕早以孤立脱群,无人敢近。还能成什么大业、大事。

事实上,诗以言志,我们从曹操的诗歌中,不难读出他胸襟广阔、志存高远的豪情。

他爱慕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赠金封候。关羽辞别不返,还追赶赠袍。试问,那一点儿粘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痕迹。

他战败袁绍,收缴到了战前一些手下向袁绍示好欲降的书信,他付之一焚。试问,按那句话,他该一一痛责之才是!

罗贯中小说扬善褒忠,心态是正能,可以肯定,但他贬笔曹操过之之处,现代思维活跃的人们也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理解,去区分去认识。

如果你也认为曹操被罗贯中泼墨不少,请点一下赞。





跨越时空—散发弄舟


首先,这话的原话应该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来说着说着就变成现在的白话版本: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现在不说这话对与错,因为想想当时的历史背景,站在曹操角度,以他的社会环境,身份地位,谁也确定不了怎么做。但是,从现在来看,曹操被很多人定性为奸雄,历史书上都冠以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等头衔。一部分人认为他奸,我想主要是因为有当时的刘关张等所谓正义之人衬托出来的,就是现在说的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无论他怎么奸,他都没有做出废弃汉帝,自己称皇的举动,他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才封他为武王帝,庙号太祖。反观现在大部分人,都痴迷于他雄,特别是从政经商人士。曹操精通兵法,能歌善舞,有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学巨作。所以说,很难评价当时曹操这话的对与错,因为毕竟是有很多历史因素捆杂在里边。



fswws


不论曹操的本意如何,这句话已经成了一些人的座佑铭。达到这个层次,也非易事。负天下人,坏事做到极点,也是需要神功的。一句话,画虎不成反累犬,没两把刷子,还是消停为好。真到了天下人负你的时候,气数已尽。


三木宝宝1


曹操这句名言与后人的思想观念有点格格不入,这反而显示出他不同凡响的领袖气概,没有这种气概的人根本想不到也没有勇气说出来,这也是他的一大“亮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有一统江山的谋略,有统领各位文才武略的杰出才能,还有他爱才如命的胸怀,使得投入他帐下的各种人才众多,这为他后来打天下有了雄厚的资本。所以结合他这些优点与特长,他这句话是在他特定环境下傲视群雄的一种豪迈表达!这句话也只能适合他。


用户大运河


这就要看你信不信因果论


起点222


成大事者的基础。


善若水yangfabing


现在人观点多呈贬义,说明这个人自负,残暴无度。但放在大历史背景下看这个问题,三国时天下大乱,群雄争雄的时代。古语有言所谓慈不带兵,政治人物心善不可能有好下场,南唐后主李煜空留: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站在曹操的立场上,那个时候能完全相信谁呢,群雄都虎视眈眈入主中原呢。估计也就他老爹老妈值得他完全信任吧。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客观的看待这句话,脱离了背景就没意义了。


MJ大陕西


对错之分只在人的一念之差,对于当时的环境而言,这句话是没有错的,理由有三。其一:作为一个领导者而言,必须要有这样的气概,才能够统治领导一支队伍。其二:当时环境恶劣,身在其中难免会有各种怀疑,就算是华佗治疗曹操头风是一个道理,猜疑心很重,怎么允许别人负他。其三:这就要和曹操的身世有关,毕竟自己的出身没有袁绍等人正统,可是自己有一腔热血,作为这个世界的霸者,才能发出如此感慨。


堂前旧事


在当时各路人马互相攻击的情况下,他这种做法是时境造成的,最终他成为了一代枭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