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01

別被你的懶惰害了


這段時間一定是拉開差距的時間,由於疫情影響,你可能整天無所事事,但是有人正在利用彎道超車。


你可能永遠在找一個讓自己呆在舒適環境中的理由,所以你註定只能是大部分人中的那一類。


《進化心理學》這本書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人類的大腦在認知上都是懶惰的,大腦總是習慣於選擇對大腦來說,思維阻力最小的那個。


在懶惰的支配下,你不自覺選擇了刷抖音、玩遊戲、看電影這些思維阻力最小的活動。


但是,你身邊總有那麼小部分學霸,他們能夠克服大腦原本的懶惰,跳出舒適圈,主動去完成阻力比較大的學習。


即使在疫情期間,他們也沒有停下。他們可能也會抱怨這次疫情帶來的影響,但是他們更能夠通過這次疫情發現自己的不足,正在轉變原本的安逸態度,每天開始投入到學習各項技能之中。


02

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有人這樣算過:

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剛開始你和別人的差異可能只是0.01,但是一年365天下來,這個差距就是數千倍了。


所以,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1月18日,鍾南山院士夜馳武漢照片刷屏,這位84歲老人,在疫情發生後告訴公眾“儘量不要去武漢”,而自己毅然登上去武漢的高鐵,掛帥出征,成為最美逆行者。

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時至今日,這位84歲老人已戰“疫”兩個月,他始終衝在前線,行程安排滿滿當當,幾乎沒有休息過。


2月27日在廣州新聞專題通氣會上發出“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的信心後,2月29日又馬不停蹄趕往歐洲介紹中國經驗。


長時間科研、開會、遠程會診、接受媒體採訪、多地奔走,甚至飛機上還在研究治療方案……這位84歲老人,為了所有人的生命,始終在如鐵人般地拼命。


很多優秀的人,並非優秀才刻苦,而是刻苦了才優秀。


03

將來的你會感謝現在奮鬥的自己


當年在網絡上走紅的一張清華大學學生的學習計劃表。

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清華大學一名學生學習計劃表

同樣是讀大學,而我們大多數人是這種狀態。

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大部分大學生生活狀態

在《窮富翁大作戰》裡有這樣的劇情,劇組邀請了一群社會精英去體驗底層普通人的生活。


田北辰,二千集團的主席,哈佛畢業的高材生,被分配去體驗掃街清潔工的生活。


入住一個看起來像垃圾堆的“籠屋”,整個房間只能放得下一張床。

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他早上6點開始工作,清掃大街上惡臭的垃圾桶,時薪25元;扣掉基本開支,午飯只有15元的預算,而大部分的飯要20元。


他好不容易買到一個三明治,卻只能坐在街邊的樓梯上就著白開水吃。


最終受不了這種生活,提前終止體驗的他,在鏡頭前意味深長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這個社會正在極嚴厲地懲罰讀不成書的人。”


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節目裡,沒有學歷、沒有技術的人,為了活下去,不是住籠屋就是要工作到半夜。拿最低的回報,吃最便宜的飯,有的甚至要工作17個小時。


他們無暇顧及其他,因為僅僅活下去就很難了。

他們沒得選擇,來來去去都在一個“死衚衕”裡。

84歲老人都在拼命,別在該奮鬥的年齡裡選擇了安逸

可能你覺得這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一個清潔工人(這裡沒有鄙視某一職業意思),他們早上可能要四五點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拿著微薄的收入,他們的一輩子可能有幾十年這樣的生活。


侯祥麟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上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天只工作八小時的不會成為科學家。我相信你我都不是天才,但你我之間會有成功者。所以八小時之外我們決定高低。


而如今,如果你能夠每天早起2小時,或者下班後多用2小時學習某項技能,提升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堅持幾年,也許你就能換來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


學習雖苦,但卻是最便捷,也是最公平的那條路。無論家境如何、無論長相如何,無論經歷如何,你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贏得一個新的起點。


彎道在眼前,各位,請看準變速吧,也許你也能跑出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